82版西游记剧本(序)
来自网络!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忠于原著慎于翻新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改编结想
戴英禄 邹忆青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遇许多难关。把《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改编为电视剧,也有不少难题。
改编和拍摄的过程,就是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我们和导演杨洁的共同认识是:遵循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则,努力解难题。
要忠于原著积极的主题思想。小说《西游记》通过一系列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故事,表达了吴承恩对神权、王权的嘲讽和蔑视,寄寓了当时社会里人民群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向往,表现出鲜明的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改编时,我们着意于突现小说中不畏权势的抗争精神和不避艰险的进取精神。对原作中夹杂的某些因果报应、封建迷信等消极内容,则加以淘汰。
要忠于原著对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并根据电视剧的需要进行再创造。《西游记》中的第一主人公孙悟空,集猴气、魔气、仙气、人气于一身,这几方面气质的奇异结合,构成了孙悟空艺术形象的独特性。但归根到底,“人气”应是主导方面。
孙悟空这一形象,具备着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愿望。改编时,我们着意于孙悟空作为人的性格的刻画。如描写他学人的过程,刻画他“身在花果山,心随取经僧”的情感等等。对于唐僧,我们在原著基础上,着意渲染他的悲苦身世和立志普济众生、不避艰险、求取真经的坚定信念,减少了原著中描写他胆小无能、动辄跪地求饶,及屡屡呵斥悟空、频频念紧箍咒的场面,使这一形象既有“愚氓”的性格特点,又是一个有头脑、有情感的血肉之躯。对于猪八戒和沙和尚,也在原作基础上有所增删。
要忠于原著宏伟的艺术结构。把长达百回的宏篇巨著,改编成二三十个小时的电视剧,自然需要加以适当选择和集中。原小说结构分为前七回的闹天宫故事和后几十回的取经故事两大部分。以孙悟空开篇,是吴承恩对这一题材作品的巨大贡献之一。改编时,我们遵循这一结构方式,舍弃了两大部分之间的如来说法、魏征斩龙、太宗人冥等章节,而以悟空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观音寻访取经人,途中点化孙悟空的情节,承前启后,把唐僧身世缩写成几节回溯性镜头,加以补叙。原著中几十个完整的取经故事,电视剧中大多可以自成起迄、独立成章,而连贯起来又是一个整体。至于每集中艺术结构的安排、故事情节的组织,与原作对应的章节相比较,增益、减损、移栽、归并之处,时或有之。虚实、浓淡、疏密、弛张。每集各有侧重,求其多样,避免乏味。
要忠于原著的语言特色。鲁迅先生称誉吴承恩为“通才”仅就小说的文学描写而论,确有“词微而显,旨博而深”的特点。至于人物对话,颇多妙语。尤以悟空、八戒的用语更见性格,明快,谐趣,又多为口语,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改编时,我们尽量保留原著的语言特色,把原著中的文学描写,转述为电视的特殊语言--镜头;展示给观众。对话则尽量采用原话,或因受时代制约、情节制约、电视艺术特点制约时,在原对话基础上适当加以改造。
要忠于原著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西游记》作者通过奔腾驰骋的艺术想象和精彩难匹的文学描写,为人们描绘了五光十色、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改编小说为电视剧,我们也为此作了努力,如把灵霄宝殿、瑶池胜境、阴曹地府、东海龙宫、妖精洞府、魔头窟巢等本不存在于世间的诸般境界,变成具体的可视形象;运用电视手法,渲染孙悟空等艺术形象的神异性格;发挥电视剧特长,多用平行结构,矛盾交织发展,力求使小说出神人化的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以上一些想法,未必已经完全如意地体现在文学剧本中。更何况,剧本终归只是文学,不过是为进行屏幕形象的创造,提供一个基础而已。
(原载1986年3月27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