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弗雷格

2022-07-10 21:48 作者:哲心社  | 我要投稿

                        【简介】

弗雷格,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是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奠基人。

@他直接影响到分析哲学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他提出要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研究要区别开来,二者性质不同;认为哲学或逻辑学应该研究的是思想内容,思维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为分析哲学制定了一个方向;   

(2)他对于逻辑的改造,即数理逻辑的引入和创立,为分析哲学提供了手段;

(3)他关于意义的话题,即他对于涵义与指称的这种区分成为了分析哲学的中心话题。

           第一节 《涵义与指称》

   弗雷格是数理逻辑、分析哲学的奠基人,也语言哲学的先驱。他毕生奋斗的目标是:用逻辑符号把全部数学的概念和定理重新表述出来,从而为数学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而这套符号逻辑实际上就是一种严格精确的形式语言,也叫数理逻辑。这种形式语言比自然语言更精确,而自然语言比形式语言更灵活。【在《概念与文字》中开始构想》】

为构建这套理想的形式语言,他在《算数基础》的导言中为逻辑分析方法规定了三条著名原则:(1)始终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严格区别开来;

        (2)决不孤立地问询一个词的意义,而只在命题的语境中询问它的意义;

         (3)决不忽视概念和对象的区别。

弗雷格拒斥任何形式的“心理主义”,认为哲学或逻辑学应该研究的是思想内容,思维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词与物,符号与对象应该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构建这套形式语言的关键在于解决表达式与涵义(意义)的关系。

弗雷格在《涵义和指称》中第一次区分了符号的两个要素:涵义和指称,并对二者的关系做了精辟的阐发,他指出符号的对象涉及的只是真假,而符号的意义涉及的才是涵义。如“飞马”没有指称(对象),但它是有涵义的。所以他说,句子的意谓是它的真值,句子的意义是它的思想。他的意义理论就是围绕这一著名论断而展开的。

一、关于涵义与指称的分析

弗雷格的初衷并不在于提出一套意义理论,而在于阐明的数学哲学中的“相等”概念,以便把数学建立在十分可靠的基础之上。所以他在书中首先说到,“相等”是一种关系吗?一种对象之间的关系吗?还是对象的名字或符号之间的东西?

如“a=b”表达的是a与b两个符号相等,还是两个符号所指称的对象相等?

如果是a与b的符号相等,那么,只要a和b表示的是同一个对象,b就可以是任意符号,如c、d。既然这里的符号是b而不是c、d,这就表明对象是以特定的方式(涵义)呈现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另一方面,如果表达的是a与b所指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a=b”与“a=a”(a与a的指称/对象也相同)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正是面对这一两难问题,弗雷格引入了“涵义”这个概念。他指出,和一个符号相联系的,不仅有其所指称的对象,而且还有其涵义,在其涵义中包含了符号出现的方式和语境。

对于什么是“符号出现的方式和语境”,他以三角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三角形的三条中线a、b、c相交于同一点o,此时“a与b的交点”和“b与c的交点”虽然指称相同,但两个表达式的涵义却完全不同,也就是说“符号出现的方式和语境”各不相同。【相同的指称可以对应于不同的涵义,而相同的涵义只能对应于一个指称,这表明,符号的涵义决定符号的指称,而不是相反。】

此外,他还举了一个已成为经典的例子:出现在早晨的金星被称为“晨星”,而出现在黄昏的金星被称为“暮星”。此处的“晨星”和“暮星”指称的是同一个对象—金星,而二者的涵义显然是不同的。所以当我们对同一个对象而采取不同的符号时,并不是多余的无谓之举,而是力图揭示其中新的涵义。正如a=a和a=b虽然指称相同,但前者并不像后者那样蕴含着新的知识;正如“晨星是晨星”不像“晨星是暮星”那样蕴含着新的天文学知识。

弗雷格说“符号、符号的意义与符号的意谓之间的有规律的联系是这样的:相应于符号,有确定的意义;相应于这种意义,又有某一意谓;而对于一个意谓(一个对象),不仅有一个符号”。这与弗雷格的核心论断“句子的意谓是它的真值,句子的意义是它的思想”是异曲同工的。此处他还提别提到,有的符号(表达式)并不具有与其意义相对应的意谓。如“离地球最远的天体”。

**同一个符号,在不同的出现方式和语境下有不同的涵义,指称不同的对象;符号的涵义决定决定符号的指称,而不是相反。

  而同一个对象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指称,即对象有不同的涵义。

**指称是由涵义决定的;在不同的语境中,符号的指称和涵义会有所变化。

二、符号、涵义和指称

弗雷格特别强调,一个符号的涵义和指称不同于一个符号在人心中引起的表象或者说意象。他以“用望远镜观察月亮”的比喻指出,符号给人的是一种心理影像(表象/意象),是主观的;符号的涵义是客观的,公共的;符号的指称也是客观的。

三、专名、概念词、句子 【详解→附录】

弗雷格把语言符号分为三个种类,即专名,概念词(谓词)和句子,并指出:

1.专名的涵义是它的给定方式(语境),是对其对象的表达方式。专名的指称是对象;  

**涵义是给出表达式的指称的媒介。

2.概念词的涵义是(表达句子的)思想的一部分,概念词的指称是概念。

3.句子的涵义是它的思想,句子的意谓是它的真值。

四、直接语境与间接语境

在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中符号的涵义和指称是不同的。

在直接语境中,符号(专名、概念词、句子)的涵义和指称如【三】所述;

在间接(引语)语境中,从句的指称不是它的真值,而是它的思想。由此弗雷格区别了【专名、概念词(谓词)】语词的通常涵义和间接涵义,通常指称和间接指称。一个语词在间接语境中是被间接地使用的,它的涵义只是间接涵义,它的间接指称是它的通常涵义。

由此,弗雷格处理了命题态度的归属问题,如由“...认为”、“...相信”、“...推论”等所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其间接指称是其通常涵义。这样,在间接语境中,通常涵义就转变为了间接指称的对象。

附录

@弗雷格简介

弗雷格,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是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奠基人。

著作:1.《概念与文字-----—种模仿算数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1879。

      2.《算数基础》1884,于导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原则;

      3.《算数基础法则》,1893,1903;

4.《涵义与指称》(论意义与意谓)1892;

5.《概念与对象》1892.

@他直接影响到分析哲学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他提出要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研究要区别开来,二者性质不同;认为哲学或逻辑学应该研究的是思想内容,思维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为分析哲学制定了一个方向;   

(2)他对于逻辑的改造,即数理逻辑的引入和创立,为分析哲学提供了手段;

(3)他关于意义的话题,即他对于涵义与指称的这种区分成为了分析哲学的中心话题。

*符号学创始人—皮尔士;

(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

分析哲学鼻祖、语言哲学先驱---弗雷格。


三、专名、概念词、句子

1.专名的涵义是它的给定方式(语境),是对其对象的表达方式。专名的指称是对象;

**名词分为名称和摹状词两种。名称的涵义不是其表达方式,而是它所表达的一组摹状词,比如“出生在斯塔吉拉的柏拉图的学生”、“出生在斯塔吉拉的亚历山大的老师”、“三段论逻辑的创始人”。名称有三个层次的东西,符号、涵义和指称;摹状词的涵义是其表达方式。   

摹状词有两个层次的东西,因为摹状词的符号和涵义是同一个东西。

【名词:给定方式(语境)→一组摹状词------对对象的表达方式】

【摹状词:符号=涵义—表达方式】

2.概念词的涵义是(表达句子的)思想的一部分,概念词的指称是概念。

概念词的指称是概念,概念的外延是对象。两个概念词的相等,不是概念的简单相等,而是概念的所属对象(即概念的外延)之间的相等。

概念词的涵义是(表达句子的)思想的一部分,所以概念词是通过它的涵义与它所属的概念的外延(对象)相联系的。

3.句子的涵义是它的思想,句子的意谓是它的真值。


四、直接语境与间接语境

在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中符号的涵义和指称是不同的。

在直接语境中,符号(专名、概念词、句子)的涵义和指称如【三】所述;

在间接(引语)语境中,从句的指称不是它的真值,而是它的思想。由此弗雷格区别了【专名、概念词(谓词)】语词的通常涵义和间接涵义,通常指称和间接指称。一个语词在间接语境中是被间接地使用的,它的涵义只是间接涵义,它的间接指称是它的通常涵义。

由此,弗雷格处理了命题态度的归属问题,如由“...认为”、“...相信”、“...推论”等所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其间接指称是其通常涵义。这样,在间接语境中,通常涵义就转变为了间接指称的对象。

**(1)从句的指称不是真值而是思想;从句的涵义不是思想,而是思想的一部分。

  (2)由于从句本身也是一个句子,故从句有两个不同的指称,一个是思想,一个是真值。

  (3)由此,从句的性质,往往除了句子表达的思想外,还表达有隐含的思想。

  (4)由于从句有以上的性质特征,因此用一个从句替换另一个具有相同真值的句子并不总是损害整个主从复合句的真值。【不同性质的从句不可以相互替换,如宾语从句不能替换状语从句。】

            第二节 《对象与概念》

【1】对象与概念是不同的。1.从形式上看,表达(指称)二者的语言是不同的,表达对象的是专名,表达概念的是概念词。2.对象是概念的外延,二者是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

【2】关于对象和概念的关系,弗雷格认为:逻辑的基本关系是一个对象处于一个概念之下的关系;概念之间的所有关系都可以划归为这种关系。

【酌情省略】对这一说明的理解需与其关于函数和概念的论述结合起开看。在弗雷格看来,概念是不完整的,待填充的,对象是完整的,可以补充概念的。概念一旦得到对象的补充,就形成一个句子,因为产生一个真值。因此概念与对象的关系就像数学中函数与自变元的关系。对象和概念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这是对象与概念的根本区别。  

这就是弗雷格所说的“一个对象处于一个涵义之下”的基本涵义。

*专名和概念词(谓词)是句子的组成部分

对于“哲学家是思想家”这个句子,我们看不到对象和概念的关系,而只看到概念和概念的关系。在这里,弗雷格理论的两点重要意义被凸显出来:

(1)概念是不完整的,需要对象来补充。无论概念词出现在主词位置还是谓词位置,概念词所指称的概念的不完整性(待补充性)不变。

(2)概念词的指称是概念,所以当概念词同时出现在主词和谓词位置上时,它们仍然是同一层次的东西,它们的指称也是同一层次的东西。

由此,我们对概念产生了新的认识:

(1)我们摆脱了句子的语法结构的限制,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句子中的主语表示的是对象,而谓语是对主语所表示的对象的说明,因而表达的是性质。 而根据弗雷格的理论,概念词的意谓是概念,因此无论它出现在句子中主词还是谓词的位置上, 它的意谓都是概念。由于概念与对象的关系是对象处于概念之下, 因此, 即使概念词出现在句子中主语的位置上,仍然掩盖不了它的谓词性质。

**句子结构改变了。以前:主谓结构,谓词是主词的性质;现在:句子由专名和概念词组成。

【1.句子:专名/概念词;2.句子:专名/专名;3.句子:概念词/概念词。】

(2)量词一般都在概念词前面,如“所有哲学家都是思想家”这句话的的量词表述即:对任一x,如果x是哲学家,那么x是思想家。

这表明,量词是对概念词的限定,因而是比谓词更高一个层次的东西。所以,虽然这个句子在日常语言的层面上表达的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仍然表达了对象与概念之间 的关系。而且,通过揭示量词的意义,这样的关系得到了清晰的刻画。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上述引文的第二句话,即概念之间的所有关系都可以化归为对象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弗雷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