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
景观设计学概念:是关于园林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分为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
大英百科全书对景观设计学学科限定:
景观规划学和城乡规划学关系: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都需要结合人文、历史、自然、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中实现了对景观设计的引导以及具体实现途径;景观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
城市规划是以城市为对象的大面积的规划,而景观设计则是这种大规划之下的细化,它通过对各种景观因素的设计和人的心理的把握,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田园城市有关城市绿地思想: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
城市应拥有足够的园林、绿地,以保证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城市设计思想:
“山水城市”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来的设计理念,旨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融入传统的“山水”文化。
“道法自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
色彩材质 宏观区域的划分 明确的区域划分
丰富人性化的内容
以人为本原则 继承历史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 整体构造原则
对称与平衡 重复与变化
调和与统一 节奏与韵律
自然美,满足了人们的生态需要,
其次从生态角度上,绿色植物可以降低噪声、改善空气质量、营造优质小气候等,可以为人们提供树荫;
地方性植物栽培具有很强识别性,可以展示、强调综合体外部空间的地域特色
,要注意结合场地特征,不同尺度的场地应配置适宜的植物;在品种选择上,依据地域性特征,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并根据地方气候选择生态习性适宜的品种。
在颜色配置和种植方式上,注意结合多样化和个性化,丰富造景的层次感,赋予空间动感和变化等。
纽约中央公园设计者是奥姆斯特德 ,在其规划建设中,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景观设计学
主要区别:
现代景观和传统造园区别:
传统园林设计是一门艺术,而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科学。
传统园林设计以自然为基础,现代景观设计则以人工为基础。
传统园林设计强调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结合,现代景观设计强调景观与建筑的结合。
在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各有其优势。这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了景观设计的水平。
与传统园林设计艺术相比,现代景观设计主要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也注重环境的整体性和美观性。
a.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艺术有哪些区别?现代景观设计侧重于功能、美观、实用,而传统园林设计艺术则侧重于追求审美效果。
b.现代景观设计主要使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技术,而传统园林设计则使用传统的设计手段和技术。
c.现代景观设计注重空间的利用效率,而传统园林设计则注重空间的美观。
d.现代景观设计主要使用现代材料,而传统园林设计则使用传统材料。
景观设计依据和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山脉间的自然景观资源,并体现自然景观良好的发展规律。
2、延续地方文脉原则
秉承历史文脉,结合人文资源,充分发扬和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及民族风格,塑造具有历史文化氛围和本土文化底蕴的空间环境。
3、以人为本原则
积极创造环境优美,适用舒适,道路便捷,具有宜人尺度的户外活动空间,满足游客休闲观光活动需求。依据社会需要。
4、可操作性原则
遵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强调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开发,做到远近结合,并对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提出科学可行的策划指导意见。
生态性原则
生态伦理观十二方面
景观<辞海>:以自然景物为主所构成的能吸引人美好感受的空间结构。
景观的多种理解:
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栖息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
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景观:指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物质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生态学:
关系角度: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自然系统与人类的关系的科学。
生存条件、相互作用角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工程机其规律的科学。
主景配景关系
主景:在园林空间中起控制作用的景,表达主要使用功能和主题。艺术感染力强烈,控制视觉焦点。 主景包括:全园主景、局部空间主景。 配景:与主景相辅相成。配景存在使得构图造景相得益彰。 配景突出主景的作用:对比、类似。如简单与丰富、色彩的冷暖等。
韵律类型:
(1)简单韵律。即由同一组成因素反复等距出现的连续构图,如等距的种植悬铃木的行道树,等高、等宽的梯级登山道,等高、等距的爬山墙、游廊等。
(2)交替韵律。即由二种以上的组成因素交替等距出现的连续构图,常见于道路景观设计。如两种树的间种,两种不同的花坛布置交替等距排列,一段梯级与一段平台交替布置等。
(3)拟态韵律。即某一组成因素作有规律的纵横穿插,交错布置。如在园林铺地中,以卵石、片石、水泥板、砖瓦等不同的材料铺地,可按纵横交错的各种花纹,组成连续图案,设计得宜,能引人入胜。
(4)渐变韵律。是某些造园要素在体量大小、高矮宽窄、色彩浓淡等方面有规律的增减,以造成统一和谐的韵律感。
(5)旋转韵律。某些要素或线条,按照螺旋状方式反复连续进行或向上,向左右发展,从而得到旋转感很强的韵律特征,在图案、花纹或雕塑设计中常见。
(6)自由韵律。指某些要素或线条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不规则地但却有一定规律地婉转流动,反复延续,出现自然柔美的韵律感。
比例尺度:
比例表明各种对比要素之间的相对数比关系。在园林景物的体型上,具有适当美好的关系,属于人们感觉上和经验上的审美概念。
尺度是指人与物的对比关系。园林绿地构图的尺度是以人的身高和使用活动所需要的空间为视觉感知的量度标准。
在园林设计和造景中,有良好的比例与尺度,亦即是指景物本身与景物之间有良好的比例关系的同时,景物在其所处的环境中要有合适的尺度。比例寄于良好的尺度之中,景物恰当的尺度也需要有良好的比例来体现。
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是构成景观空间结构的一个基本模式,也是描述景观空间异质性的一个基本模式。适用于各类景观。
斑块
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自然界各种等级系统都普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斑块化。它反映了系统内部和系统间的相似性或相异性 。不同斑块的大小、形状、边界性质以及斑块的距离等空间分布特征构成了不同的生态带,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差异,调节着生态过程。
廊道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一般可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和河流廊道。
基质
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
斑块
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位置数目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廊道
廊道是具有通道或屏障功能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廊道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物种提供特殊生境或者栖息地;②增加物种重新迁入机会;③促进斑块间物种的扩散。
基质
基质是景观的本底,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好对景观控制力最强的景观要素。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一)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
(二)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异质性程度高,造成斑块及其内部环境的物种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边缘物种的丰度.
(三)物种流动原理:景观结构和物种流动是反馈环中的链环.在自然或人类干扰形成的景观生态元素中,当干扰区有利于外来种传播时,会造成敏感物种分布的的减少.
(四)养分再分配原理:矿质养分可以在一个景观中流入和流出,或被风,水及动物从景观的一个生态系统到另一个生态系统重新分配.
(五)能量流动原理:空间异质性增加,会使各种景观生态元素的边界有更多能量的流动.
(六)景观变化原理:在景观中,适度的干扰常常可建立更多的嵌块或廊道,增加景观异质性;当无干扰时,景观内部趋于均质性;强烈干扰可增加亦可减少异质性.
(七)景观稳定性原理:景观稳定性起因於景观干扰的抗性和干扰后复原的能力.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
1)景观本身必须符合人们的正常需求;
2)景观本身也必须符合生态学原理;
3)景观的维护要用生态的方法;
4)景观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
5)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即景观能够随着当地生态条件的改变而作出必要的调整.
景观经济
景观经济学是研究公众对自然及人文景观偏好形成及演化规律、景观资源消费与创造行为经济规律的社会科学。
景观是人与自然的耦合,它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和两者的叠加。
风景视线设计
结合实例分析园林空间展示程序。
(1)一般序列
一般简单的展示程序有所谓两段式或三段式之分。两段式①→?,三段式①→?→?
两段式就是从起景逐步过渡到高潮而结束,如一般纪念陵园从入口到纪念碑的程序。但是多数园林具有较复杂的展出程序,大体上分为起景-高潮-结景三个段落。在此期间还有多次转折,由低潮发展为高潮,接着又经过转折、分散、收缩以至结束。(如北京颐和园)
(2)循环序列
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需要,多数综合性园林或风景区采用了多向入口、循环道路系统,多景区景点划分,分散式游览线路的布局方法,以容纳成千上万游人的活动需求。
(3)专类序列
以专类活动内容为主的专类园林有着它们各自的特点。
植物园多以职务演化系统组织园景序列,如从低等到高等,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从单子叶植物到双子叶植物,还有不少植物园因地制宜地创造自然生态群落景观形成其特色。动物园一般从低等动物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至鸟类、食草、食肉哺乳动物,乃至灵长类高级动物等等,形成完整的景观序列,病创造出以珍奇动物为主的全园构图中心。(如北京动物园某些盆景园也有专门的展示序列,如盆栽花卉与树桩盆景、树石盆景、山水盆景、水石盆景、卫星盆景和根雕艺术等,这些都为空间展示提出了规定性序列要求,故称其为专类序列。
景观物质要素
景观的自然要素部分 :
地形、植物材料、建筑物铺装景观、构筑物、水体设计。气候、水、生物、土壤 。
地形概念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三维空间的起伏变化。简言之,地形就是地表的外观,是外部环境的地表因素。是景观设计要素的基地和依托,是构成整个景观的骨架。
地形类型两大类:如山谷、高山、丘陵、草原以及平原这样的自然地形。和土丘、台地、斜坡、平地,或因台阶和坡道所引起的水平变化等这类为人工地形。
影响地形的因素 :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理解地形功能
(1)分隔空间
可以通过地形的高差变化来对空间进行分隔。
(2)改善小气候
从风的角度而言,可以通过地形的处理来阻挡或引导风向。
(3)组织排水 工程作用。
园林场地的排水最好是依靠地表排水,因此通过巧妙的坡度变化来组织排水的话,将会以最少的人力、财力达到最好的效果。地形的最小坡度不应该小于5%。。
(4)引导视线
人们的视线总是沿着最小阻力的方向通往开敞空间。可以通过地形的处理对人的视野进行限定,从而使视线停留在某一特定焦点上。长沙烈士公园为了突出纪念碑运用的就是这种手法。
(5)増加绿化面积
显然对于同一块面积相同的基地来说,起伏的地形所形成的表面积比平地的会更大。
(6)美学功能 造景作用。观景作用。
在园林设计创作中,有些设计师通过对地形进行艺术处理,使地形自身成为一个景观。再如,一些山丘常常被用来作为空间构图的背景。
(7)游憩功能
例如,平坦的地形适合开展大型的户外活动;缓坡大草坪可供游人休憩,享受阳光的沐浴;幽深的峡谷为游人提供世外桃源的享受;高地又是观景的好场所。另外,地形可以起到控制游览速度与游览路线的作用,它通过地形的变化,影响行人和车辆运行的方向、速度和节奏。
小地形:特点作用功能
小地形:特点:坡度比较平缓用地,具有多方向延申特性。
功能:组织游人进行文体活动及游览风景,便于接纳和疏散人群,一般用作草地,集散广场,交通广场,建筑用地。
大地形往往与场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状况密切相关,暗示着场地设计的“上限”。
坡度
手法:因地制宜如何
园林地形坡度给人的视觉及活动行为感觉,还受以下的几点的影响,包括起坡线,反抛物线,双曲线等。
1、起坡线
最接近硬质平台、铺装的地形线,当起坡线离硬质铺装越近,坡度起得急,离得远时,坡度起的平缓。
2、反抛物线
在设计自然式的园林地形设计中,如从起坡点到顶点都是一个坡度(即各条地形等高线间距相等),会给人刻板,生硬的感觉。设计中常对坡度进行调整,从而给人丰富的曲面变化,其中,按反抛物线地形会给人丰富优美的视觉感受。人在其上活动行走,也有了“急—缓—急”的行走感受。如要在起伏地形上设置平台,在反抛物线地形的平缓地段设置是较佳处。
3、双曲线
园林地形设计中双曲线指的是立面及平面的曲度都进行变化,在地形立面上有高低起伏,在地形纵深上也有进退变化,达到多维度的地形起伏变化。
水景设计
水景设计的原则
(1)宜“小”不宜“大"原则。
在设计水体时,多考虑设计小的水体。大水体一般是靠人工挖出来的,因此大都是“死水",一旦发生水体污染问题,那将是致命的。而小水体容易营建,这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小水体更易于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更何况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小水体便于更好的养护,并且在水体发生污染的情况下,小水体更易于治理。
(2)宜“曲”不宜“直”原则。
所谓宜“曲”不宜“直”原则指的是水体最好设计成曲的。我们古典园林营建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师法自然”,即在设计中要遵循大自然中的规律,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形成变幻的效果。尤其是在居住区中更易于设计成仿自然的曲水!
(3)宜“下”不宜“上”原则。
此处的“下”与“上”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宜“下"不宜“上”指的是设计的水景尽可能与自然中的万有引力相符合,不要设计太多的喷泉,喷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在现实中我们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来形成尽可能美的景观。
(4)宜“虚”不宜“实”原则。
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虚的水景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此处的虚的水景是相对于实际水体而言的,它是一种意向性的水景,是用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园要素如石块、沙粒、野草等仿照大自然中自然水体的形状而成的。这样的水景对于严重缺水地区水景的营建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带给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体验。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性原则毋庸置疑地成为水体景设计的首要原则。具体表达方式有:
1.节约用水,维持水体的自然循环规律。
2.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质进行生态处理,使其具有自动恢复功能。
3. 养殖不同的动植物,形成多层次的生物链等等。如采用“可渗透性”人工驳岸的方法对河道进行整治,利用“雨水体循环利用系统”打造雨水体景观,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二)实用性原则
任何设计都具有目的性,实用就是目的之一。水体景设计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利用水具有的实用特性充分地使用水体,使水体景设计不仅具有观赏性,还能服务于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使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可行性原则
水体景观设计中,不同类型的水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运营成本都不一样,应从各方面综合考虑系统运行的可行性:
1.地域条件的可行性。结合所在地域的条件来设计水景的类型与规模,充分考虑实际建成的效果和可持续使用情况。
2.经济的可行性。大型的音乐喷泉的设计,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使用和维护,因此欠发达地区不宜建设此类型的喷泉。
3.技术的可行性。现代水景设计无论是自然水景中的借水为景,还是人工水景中的以水造景,均离不开现代技术的综合协调。
(四)整体性原则
水景是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部分,具有整体性效果。一般而言,人不仅对水有亲近的愿望,对线状的水体往往也具有溯源心理,设计中往往与墙、柱等建筑元素组合起来运用,达到连续而生动的整体效果。
(五)美观性原则
水景本身的设计要美观,符合形式美规律(如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协调、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视觉与视差等),才能激发人们参与的兴趣。在水景设计中,设计师通常运用相应的构图经验和形式美规律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艺术构思,不断发散自己的设计思维,打破常规,就有可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水景
(六)创新性原则
水体景设计的本质及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自身的创新。当今,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带来一场新的设计革命。水体景设计越来越偏向于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项目特色和设计师风格等多方面表现自身的特点。水体景设计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水体的类型、组台方式、设计观念、方法、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
(七)文化性原则
不同地域的水体文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水体景设计应体现各地区特有的文化性,这是水体景设计的最高目标。意境的表现不在于水体景有多大的规模和多豪华的装饰,而取决于设计者的文化修养及其对设计要素的驾驭能力。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现代性演绎。
(八)亲水性原则
亲水性是人们观赏、接近和触摸水的一种自然行为。因此,在水景设计中要相应地体现这种行为,减少人与水之间的障碍,缩短两者间的距离,尽可能增加人的参与性。须注意的是,水景的亲水性越好,参与活动的人会越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大。
水景分类
1 喷涌水景
喷涌水景原是自然形态的水景,一般为地下泉水喷涌出地面而成,主要是水体自下而上喷出。经过人们长期研究,在自然喷涌水景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喷涌形态,比如:水管、人工喷泉等。
2 静态水景
静态水景的水面没有声音,并且能无风状态下能保持平静的状态。静态水景的“静态”两字主要来源于人们视觉和听觉上对水主观的判断。国内比较有名气的静态水景有杭州的西湖和北京的昆明湖。杭州西湖和北京的昆明湖。静态水景多见于无风天气,如果一旦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静态水景则不会安静了,比如刮风,静态水景就会变成动态水景,韵味十足。
3 流变水景
流变水景是一种特殊的水景,利用了水的无形性,也就是可塑性。水是无形的,也可以说为是各种各样形态的,有什么形状的阻挡物就会形状的水景。经过人工创作后,可以自下而上的流,也可以呈现叠水、 管流等形态。
4 垂落水景
垂落是一种从上空坠落的形态,也是人们所熟悉的,比如倾盆大雨的降临、牛毛细雨的散落都是坠落的形态。在园林景观中,常常会看到垂落的水幕或者是瀑布,这些都是人们精心设计的产物,但是由于载体的不同,形成的形态也不尽相同。
水体表现方式四种
水体表现
(一)水体平面的表示方法
在平面上,水面表示可采用线条法、等深线法、平涂法和添景物法,前三
种为直接的水面表示法,最后一种为间接表示法。
1.线条法
用工具或徒手排列的平行线条表示水面的方法称线条法。作图时,既可以
将整个水面全部用线条均匀地布满,也可以局部留有空白,或者只局部画些线
条。线条可采用波纹线、水纹线、直线或曲线。组织良好的曲线还能表现出水
面的波动感。
水面可用平面图和透视图表现。平面图和透视图中水面的画法相似,只是
为了表示透视图中深远的空间感,对于较近的则表现得要浓密,越远则越稀疏。
水面的状态有静、动之分,它的画法如下:
静水面是指宁静或有微波的水面,能反映出倒影,如宁静时的海、湖泊、
池潭等。静水面多用水平直线或小波纹线表示。
动水面是指湍急的河流、出面的喷泉或瀑布等,给人以欢快、流动的感觉。
其画法多用大波纹线、鱼鳞纹线等活泼动态的线型表现。
2.等深线法
在靠近岸线的水面中,依岸线的曲折作二三根曲线,这种类似等高线的闭
合曲线称为等深线。通常形状不规则的水面用等深线表示。
水景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3.平涂法
用水彩或墨水平涂表示水面的
方法称平涂法。用水彩平涂时,可将
水面渲染成类似等深线的效果。先用
淡铅作等深线稿线,等深线之间的间
距应比等深线法大些,然后再一层层
地渲染,使离岸较远的水面线较深。
也可以不考虑深浅,均匀涂黑。
4.添景物法
添景物法是利用与水面有关的
一些内容表示水面的一种方法。与水
面有关的内容包括一些水生植物(如
荷花、睡莲)、水上活动工具(船只、
游艇等)、码头和驳岸、露出水面的石块及其周围的水纹线、石块落入湖中产
生的水圈等。
(二)水体的立面表示方法
在立面上,水体可采用线条法、留白法、光影法等表示。
1.线条法
线条法是用细实线或虚线勾画出水体造型的一种水体立面表示法。线条法在
工程设计图中使用得最多。用线条法作图时应注意:线条方向与水体流动的方向
保持一致;水体造型清晰,但要避免外轮廓线过于呆板生硬。
跌水、叠泉、瀑布等水体的表现方法一般也用线条法,尤其在立面图上更
是常见,它简洁而准确地表达了水体与山石、水地等硬质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线条法还能表示水体的剖(立)面图。
2.留白法
留白法就是将水体的背景或配景画暗,从而衬托出水体造型的表示手法。
留白法常用于表现所处环境复杂的水体,也可用于表现水体的洁白与光亮。
3.光影法
用线条和色块(黑色和深蓝色)综合表现出水体的轮廓和阴影的方法叫水
体的光影表现法。留自法与光影法主要用于效果图中(圈5—3-9)。
(三)山石与水体的结合
山石与水体的结合主要表现方式为山石驳岸。
1.驳岸的画法
水体的驳岸多用平面图表现,其形式有自然式和规则式两种,它们画法也
不同。
自然式水体是指自然的或模仿自然形状的河、湖、溪、洞、泉、瀑等。其
平面图画法一般为用粗线按水体的形状画出外轮廓,再用细线沿岸边向内画三
圈(根据水面的大小,有时也画两圈或四圈),如图8-30所示。
规则式水体是指人工开凿成几何形状的水面,如几何形状的水地、喷泉等。
规则式水体的平面图画法一般为用细线按水地的形状画其外轮廓,再在细线内
用粗线画一国表示水面的范围。
,必须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焦点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焦点是指在景观中吸引人们目光的一个特定区域或元素。焦点在景观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设计师达到以下目的:
引导人们的视线:通过设置焦点,设计师可以引导人们的视线,指引人们在景观中移动。这有助于让人们更好地欣赏整个景观,而不是只关注一个局部。
增强景观的视觉吸引力:焦点可以是一棵树、一个雕塑、一个水景等元素,它们都可以增加景观的视觉吸引力。这有助于吸引人们的注意,让他们更愿意停留在景观中。
改善景观的平衡性:在设计景观时,焦点可以帮助设计师在整个景观中创建平衡。
植物景观
按照植被形态分类: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
按照植被用途分类:包括观赏、药用、食用、生态修复等。
按照植被区域分类:包括南方、北方、海岸等。
按照景观风格分类:包括中式、日式、欧式、现代等。
按照植物生长环境分类:包括阳台、露台、室内、室外等。
按照植物颜色分类:包括红色、黄色、蓝色、紫色等。
按照季节分类:包括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等。
园林花卉特点
1.园林花卉的特点:种类品种繁多;色彩艳丽、丰富;体量小、质感柔软、精致;应用形式灵活多变
2.花卉在园林中的作用生态防护作用;绿化、美化作用;精神医疗作用(园艺疗法);经济效益
如何理解植物配置的原则
多样与统一原则 多样统一又常称统调
对称与平衡原则对称是规则性很强,易于得到平衡、稳定感的一种形式。
对比与协调原则对比和调和是一对矛盾的要素,应用恰当便具美感,应用失当便形成丑态。植物造景中通过色彩、形貌、线条、质感和体量、构图等的对比能够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激发出人们的美感体验。
韵律与节奏原则景观设计中,植物有规律的变化会产生韵律感,可以避免单调。比如路边连续较长的带状花坛,如果毫无变化就会使人感到十分单调,而如果将其形象连续不断地打破,形成大小花坛相继出现的情况,就会给人的视觉带来富于变化的节奏韵律感。
比例与尺度原则与硬体景观不同,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关空间比例不仅要考虑三维空间关系,还要考虑植物在时间上的三维变化。比如说,在中小别墅里种植一些小规格的像香樟大乔木之类,是不适宜的,即使香樟现在的比例尺度没有大的问题,但它将来会长得很大,会使树体与别墅的空间比例严重失调。
主题与情节原则
主题与情节原则并非植物景观配置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具有主题和情节的作品不失为好的作品,它常能给作品增添文化因素,带来更多趣味和紧凑的结构。植物景观是生长、发育着的有生命的景观,能增添城市中的生气,缓解因建筑物密集而产生如同水泥森林的枯寂沉闷感,结合少量硬质景观如铺地、休息亭、雕塑等组成的城市绿地,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就近为市民提供休息活动的场所。
造景的分类
一、自然造景
自然造景是指在园林、景观、建筑等场所中,通过模仿自然景观的形态、色彩、材料等,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舒适的环境。
二、人工造景
人工造景是指在园林、景观、建筑等场所中,通过人工手段创造出一种美丽、和谐、舒适的环境。
三、文化造景
文化造景是指在园林、景观、建筑等场所中,通过文化元素的融入,创造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环境。
四、科技造景
科技造景是指在园林、景观、建筑等场所中,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创造出一种具有科技感的环境。
五、生态造景
生态造景是指在园林、景观、建筑等场所中,通过生态环境的营造,创造出一种具有生态意义的环境。
树木花卉造景方式
1.借景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
2.对景
凡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称为对景。
3.框景
园林中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
4.漏景
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
5.障景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6.抑景
“先藏后漏”,欲扬先抑的手法
7.透景
美好的景物被高于游人视线的地物所遮挡,须开辟透景线,这种处理手法叫透景。
8.添景
当远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如中间或近处没有过渡景观,眺望时就显得虚空没有层次感。添景可以建筑小品、树木绿化等来形成。体型高大姿态优美的树木,无论一株或几株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添景作用。
园林建筑的功能作用分类
依据使用功能,分成以下几类:
• ⒈ 游憩性建筑
• 供游人休息、游赏用的建筑,它既有简单的使用功能,又有优美的建筑造型。
• 如亭、廊、花架、榭、舫等。
• ⒉ 文化娱乐性建筑
• 供园林开展各种活动用的建筑。
• 如游船码头、游艺室、各类展厅等。
• ⒊ 服务性建筑
• 为游人在游览途中提供生活上服务的建筑。
• 如各类型小卖部、茶室、餐厅、接待室等。
• ⒋ 园林建筑装饰小品
• 是一类以装饰园林环境为主,注重外观形象的艺术效果,又兼有一定的使用功能的小型设施。
• 如园椅、园灯、景墙、栏杆等。
• ⒌ 园林管理建筑
• 供园林管理用的建筑物。
• 如公园大门、办公管理室等。
作用:
一是造景,即园林建筑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
二是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
三是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
四是提供简单的使用功能,诸如小卖、售票、摄影等;
五是作为主体建筑的必要补充或联系过渡。
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体量小巧、造型新颖,用来点缀园林空间和增添园林景致的小型设施,是园林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
既具有简单的实用功能,又具有装饰品的造型艺术特点。
实点虚点
直线在造景中形式:
即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
水平垂直斜线三种给人感受
水平线则有平和、安宁、寂静之感,可以让人联想到远方辽阔的平行线;垂直线则有庄重、崇高、上升之感, 感觉是挺拔向上,刚直庄严的美感。 斜直线具有较强的方向感,动感强.
影响基本要素的变量中有视觉和触觉两种感受的:肌理、质感。
城市广场的概念?
城市广场一般是指由建筑物、街道和绿地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永久性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有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有着城市“起居室”和“客厅”的美誉。
城市广场分类按性质分为:
市政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息及娱乐广场、纪念广场、宗教广场六类
城市广场景观特征
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其具有广泛性、公共性、开放性、实用性、地方性等诸多属性,但它区别于公园设计,所以更多的应是以简练、概括为主,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四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二、地方特色的原则
城市环境、文化反映城市的精神状态,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首先,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该突出其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其次,城市广场还应该突出其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
三、效益兼顾的原则
城市文化景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因此,城市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社会与环境和谐相处。
四、突出“文化”主题的原则
它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文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广场文化是在广场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呈现出的文化现象及其本身蕴涵的文化特质。文化气息浓厚的广场建筑、雕塑和配套设施等为广场文化挖掘出更为深远的意义。同时,各城市区域、风俗文化的表现也是广场文化最突出的一种形式。
空间立面绿化
立体绿化主要以建筑物、构筑物为载体,以植物为材料,以屋顶绿化、架空层绿化、墙体绿化、棚架绿化、桥体绿化等方法实施的绿化。
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