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稳定的内核

内核不稳的本质是人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不稳,但这种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并不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我们可以想象一只生活在山岭上的野雀,如果它想要获取食物,它要做的不是向其他同伴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挥动翅膀去自己捕捉食物。但如果它生活在笼中,游戏规则就彻底改变了,它无法再挥动翅膀,而只能站在那里,不断梳理自己的羽毛、发出比周围同伴更悦耳的叫声来等待人类的垂怜。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主动的创造价值,后者则被动的展示价值。而后者的展示,就是今天大部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
* 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爆炸让大部分人都不必参与到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因为所有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有专门的生产组织和工具去解决,而社会和学校也不鼓励我们去获取和创造价值,而只希望我们去展示价值。可以回想一下,从小到大,我们在做的事情,有多少是真正创造了价值,让自己或他人能生活得更好。学生时代的我们埋头于各类题目中,但其中大部分的题目并不能解决实际的个人问题、生活问题,我们只是通过这些题目来得到一个外界对我们价值量化后的数字,我们必须用这个数字去展示自己的价值,以祈求更多的教育资源。而在成年后,那些殚精竭虑写出来的论文、苦心经营出来的学历和工作履历、精心打理出来的外貌,大部分不是为解决某个急迫的现实问题,而只是为了博得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对我们价值的垂青,我们把自己变成了陈列架上的一件商品,恐惧焦虑的把自己和周围商品反复对比,希望自己能从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但实际这个过程完全不由我们自己做主
* 可这种被他人认同的价值,真的是我们的价值吗?答案肯定是否定。就像一个为出售而设计出来的商品,纵使它包装的再精美,如果缺少购买者,那它就是毫无价值。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他人而非自身,因此对商品来说,他人就是上帝,而自己只是接受上帝审判的奴隶。但有多少人都主动把自己放在了奴隶的位置上,接受他人对自我的赋值。特别是社交媒体出现后,我们的上帝就从几十个人变成了几百上千乃至上万个人,而和我们一起参与竞价的商品则更多,于是我们一次次地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外貌、学历、工作展示给他人,就像把自己投入到一次又一次的拍卖中。受人追捧的时候我们狂喜,无人问津的时候我们焦虑。
* 纵然,如果我们足够幸运,可以找到一个愿意支付高价的买主,但问题是当每个人都把自己视为商品去经营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参与一场竞争激烈但又非常不划算的拍卖,因为买家只会挑选少数站在顶端的幸运儿,剩下的人,只要你呈现出来的成果没有超越他人,你都将被弃之如敝屣,你都将被视为loser,而我们对这种状况没有任何改变的能力。
* 如何摆脱这一困境,获得对自身价值的主导权?
* 首先是尽可能杜绝一切像商品一样“展示”自己的行为。就像一个一到饭局就开始夸夸其谈吹捧自己各种经历的人,他实际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被动审判的位置,那么但凡坐在他对面的人稍有阅历,都能轻易看穿这种孔雀开屏行为背后的恐惧和焦虑。于是无知者追捧,正直者蔑视,狡猾者操纵,三者于他均无好处。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言谈举止都是在做这种毫无意义的“展示”,这些展示一方面会让我们的情绪忽上忽下无法建立稳定的自信,二是会培养赌徒心态,即把自我价值寄希望于他人一次又一次的审判,却忽视了自己其实拥有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
* 如何创造真正的价值呢?就像前面所说的野雀捕食一样,当我们能直面真实的问题,并能创造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物品或者方案时,我们就成为了价值的创造者。比如一个农夫,他创造出了方便自己劳动的工具,这个工具首先直接服务于他的生活,无需任何外人就能带给他好处,那这个工具就具有真正的价值。当然他可以把这个工具当作商品拿到市场出售,但他不会因为这个工具卖不出去而陷入困境,因为他只创造工具,他本身不是工具。
* 相信很多听到这里的朋友已经预见到,要创造真正的价值,核心需要两种能力,即创造和开拓的能力。创造即组合已有的事物来服务生活,开拓即发现未知的事物来服务生活。这两种能力是我认为人类被赐予的,最神秘也是最宝贵的核心财富。但很多人却主动放弃了这一财富,而选择在他人创造的竞技场、他人开拓的游戏规则中奋勇厮杀来讨好观众,把自己变成了一具被他人鉴赏把玩的空壳,我看不到这种行为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