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笔记与部分幕职官职的解释(二)

参考文献:
《唐代幕府制度研究》,石云涛著
《汉帝国英汉官职大词典(A Dictionary of Of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亦称《中国古代官名辞典》,Charles O.Hucker著。
《汉典》
《汉语大辞典》
《中国历代职官词典》

二、 唐前期行军幕府
在内外征战中常派大将临时出征,率领调动从各地调集的将士出征,这种战时状态临时编成的野战军叫做行军
行军统帅的称号→行军总管(Army Area Commander-in-chief)/行军大总管(Army Superior Area Commander-in-chief),亲王统兵则称行军元帅,其幕府便称行军幕府。如总管府(Area Command)/大总管府(Superior Area Command)
行军元帅(Army Marshal)
最早见于北周:周武帝建德六年(577),以齐王宇文宪为行军元帅。隋文帝继续沿用,隋炀帝改名为行军大将、军将,隋唐之际又改回,唐朝沿袭
特点
1.北周隋朝的行军元帅可由亲王宗室、重臣担任,但唐朝开始行军元帅只能由亲王、皇子、皇太子担任
2.唐初以后,亲王、皇子任行军元帅逐渐只是虚领、遥领,并不实际到任,由朝廷重臣担任副元帅执掌实权
行军统帅——总管(Area Commander-in-chief)/大总管(Superior Area Commander-in-chief)
始于北周,隋文沿袭之,炀帝废,隋末唐初恢复
行军大总管之名最早见于李靖:贞观三年(629)八月,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此后大规模出征的统帅常称行军大总管。其中有41人担任过行军大总管,最后一任行军大总管为李祎。
武则天后期行军统帅逐渐增加一些新名号,如安抚使/安抚大使,一般面对边境游牧、叛乱,安定地方、施怀柔手段。
« 安抚使
隋代始设——由行军统帅兼任,称安抚大使(Pacification Commissioner-in-chief)。
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抚恤经过战争的地区或灾区,称安抚使(Pacification Commissioner)。
宋代——掌管一方军民两政之官,称安抚使/经略安抚使/安抚制置使【南宋所设】(Military Commissioner),常由知州﹑知府兼任。以二品以上大臣充任时称安抚大使。
辽金元——称安抚使或安抚司(Military Commission),设在西南边远地区。
明清——沿置,为武职土官。
高宗龙朔前的行军幕府体制
行军统帅【军司】及其所率军将【营司】都配置僚佐,由于军司地位大于营司,通常的行军幕府便是指军司。
行军统帅一般主将一人,副将二人【例:行军大总管一人,副大总管二人】
副总管/副大总管通常由武人担任;安抚副使通常为文士
官职:1-3军司幕职,4-7营司幕职
1.记室(Record Keeper)
出现于东汉,主“上表章报书记、典文章、作军用书檄”,李德裕《掌书记厅壁记》记其源流
2.行军长史(Army Aide)、行军司马(Adjutant)
行军统帅军司里的长史司马通常以文士担任
3.四曹(兵、仓、骑、胄)参军
« 兵曹(Military Section)
1.古代管兵事等的官员。汉代为公府、司隶的属官。唐代为府、州设立的“六曹”(或“六司”)之一,在府称“兵曹参军”,在州称“司兵参军”。后世或沿用此称。
唐韩愈《赠张童子序》:“又二年,益通二经,有司复上其事,繇是拜卫兵曹之命。”
高承《事物纪原·抚字长民·兵曹》:“汉公府掾史有兵曹,主兵事。司隶属官有兵曹从事史,郡国为使。北齐同诸曹为参军。今又独置于开封府也。”
2.古代军中掌管作战部署的机构。三国魏曹操《步战令》:“诸部曲者,各自安部陈兵疏数,兵曹举白。”
3.指兵部。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俺待要飞檄金陵,告兵曹转达车驾,许咱们迁镇移家。”
« 仓曹(Granaries Section)
1. 西汉丞相府僚属诸曹之一。主仓谷事。东汉三公府沿置,以掾、属为长官。魏、晋、南北朝时诸公府及主要将军府皆置。魏及西晋时以掾、属为长官。南北朝时多以参军为长官。隋代十二卫、太子十率、亲王至上仪同等府皆置,初以参军事为长官,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参军为书佐。唐代十六卫、诸军、太子诸率及诸王府等沿置,以参军事为长官,掌本府廪禄请给、财货市易等事宜,不置功曹者则兼掌文官勋阶考课。
2. 地方官府属曹。东汉置,为诸郡府属曹之一,主本郡仓谷出纳、贮藏,以掾为长官。魏、晋、南北朝多沿置,北朝后期诸州设参军为长官。隋开皇三年(583年)改仓曹参军为司仓参军。唐初复置,三都(京兆、河南、太原)府、诸都督府、都护府及诸州、镇、县皆置,掌公廨、度量、庖厨、仓库、租赋征收、田园、市肆等事务。三都府、都督府、都护府及诸镇皆以参军为长官,诸州府以司仓参军为长官,诸县设司仓佐为长官。宋代开封府亦置,以参军事为长官。
« 骑曹(Mounts Section)
1. 东晋、南北朝以来骑兵曹(Cavalry Section)或骑兵参军之简称。唐代为骑曹参军简称。
2. 官署名。北齐京畿州、郡、县府置。州设从事,郡、县设掾。管理军马。
« 胄曹(Helmets Section)
官名。北魏置,为诸公府胄曹长官,掌铠甲兵仗,长官胄曹参军
4.营司判官:掌军纪功过,主要面对士兵
5.典某某,督察诸司事务,掌管文书起草
6.四司
司兵 掌兵士差补
司骑 掌战马喂养
司胄 掌兵器甲胄完损
司仓 掌军粮调拨供应
7.城局,掌管军营分布
高宗龙朔后的行军幕府体制
新增官职:
行军判官(Army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军司僚佐;判行军事;地位高于营司判官,通常有多位,协助统帅处理各项事务、掌管批复文件、参预军谋
行军管记(Army Secretary)
即记室的新名字,比较正式
行军参谋(Army Counselor)
关豫军中机密,参预幕府决策,出谋献计,以本官充任,不列为品秩
随军要籍/随机(Army Record Keeper)
要者,须其用;籍者,借其力。审覆兵、募军籍
关于这段时间出现的“从事”一词,有诸多说法:
幕府职名,显要职位;
非普遍设置之职;
单指不参政的幕客
« 所有幕职的泛称,【理由:唐朝关于幕职僚佐置废的历次诏敕,从未有出现“从事”之职名】
职名的屡次改易与增置,或许与当时百司官名的改易有关
唐前期行军幕府的特征:过渡性
1.为适应新的战争形势,逐渐向边镇幕府发展,判官、参谋正威胁原本的参佐记室、四曹参军的地位
2.高宗仪凤以后,对外战争由攻转守,行军出征与长期备御并行,行军总管→镇军总管→诸使【镇守、安抚、经略、镇军】→节度使
« 经略使(Military Commissioner)
一、唐贞观二年(628)于沿边重要地区设置,为边防军事长官,后多由节度使兼任。
宋不常置,咸平五年(1002)始置于西北地区,自宝元(1038-1039)后,陕西沿边大将都兼经略使名,河东、陕西、岭南各路经略使常兼安抚使,称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军事及民政。
明、清有重要军事行动时置经略,职位高于总督。清中叶后不置。
二、北洋政府时期偶置。辖地大小不一,如民国初年尹昌衡任川边经略使、1918年以曹锟为川粤湘赣四川经略使,1921年以张作霖兼蒙疆经略使等。

辟署程序:慎重大事,贵经武之有功
唐初,辟主具有完整辟署权,后逐渐受到限制。
可事先物色人选,但须朝廷批准。
被辟者可应可不应,比较宽松
特例:幕府最重要的僚属由朝廷任命(副职可主帅奏请)
辟署对象
1. 因过免职,刘仁轨
2. 低阶京官,唐奉一、元万顷
3. 州佐县官,比例最大,冯夷
4. 丁忧服阙
5. 府兵军将,臧怀亮
6. 科举入第未及除授者,刘庭训
7. 考满待选官,吴保安
8. 隐居退闲者,开简
亲故、才干
弊:赏罚不公、续勋多滥
唐前期行军幕府僚佐(在担任幕职后的)的迁转
1. 进士科出身文人:以才干升迁,十分迅速,苏味道、娄师德、郭元振
2. 明经科出身文人:可借功勋获得升迁
3. 制举出身文人:同上
4. 门荫、品子出身文人:功效不甚显著
总结:其升迁与才干和军功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