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尼尔:自动人形》的哲学 The Philosophy of NieR: Automata | Wisecrack


尼尔机械纪元或是最显哲学意味的游戏。九千年后的地球上,人造人和机械体为各自的主而战,这是他们被创造并存在的最终意义。就如上帝、真理和理性对于我们是绝对、恒定与普适的概念,它们位于人类之上,推动世界不断向前。在这种观念下,“意义”不是由人类创造和控制的,而是高高在上的神祗或普适法所赋予的。而若它们并不存在,那“意义”何在呢?尼采所言“上帝已死”既是批判人和将“意义之源”至于人类之外的思想体系,并将“虚无主义”通俗化(nihilism)。没有任何形而上力量推动我们,没有任何终极意义慰藉我们,也没有造物主来拯救我们。
游戏中2B开场白说:“我时常在想这个赋予我们无解谜题的神,我们是否有机会杀死他呢?”到游戏剧情转折点,人造人发现人类已死,机械生命也早已杀死了外星统治者,认为其一成不变。如果“上帝之死”就是关于“终极意义之死”,那么灭绝的外星人和人类,就是游戏探讨“意义”的重要元素。玩家杀死一些哲学界的大英雄,一些角色失去了生存寄托,游戏反复围绕特定角色或剧情来构建意义,然后经玩家之手将其摧毁,玩家都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新的存在意义、使命和方向。即使是人造人的寄叶部队也最终灭亡了,他们知道人类的灭亡,但对其他人造人掩盖真相。这也印证了尼采所说的“哪怕上帝已死,社会也不会自新,政治、社交和心理准则会从之前的信仰体系中沿袭下来,我们会继续将那些意义强加于他人和自身”。
在尼采看来,对无意义宇宙和上帝已死的最好回应,就是为自身开创意义,即“自我超越”(self-making)。游戏中有很对以不同哲学家命名的机械生命都进行着这种“自我超越”,实践着各自对生存意义或无意义的理解,每位机械哲学家都像我们展示了一种追寻意义的方式:让·保罗即萨特,“存在优先于本质”,我们先存在于世,再有彻底的自由,一行动和抉择来定义自身,但也得为自身的决定全权负责(被判自由之刑);西蒙娜即德·波伏娃,“我们并非生为女人,而是成为女人”,西蒙娜反照出了探寻意义的另一面,在成为女性的过程中,通过拆掉其它机械来装扮自己,以构建特定的性别表征。这疯狂化身表明她在对意义的狂热追寻中变成了怪物;帕斯卡即帕斯卡,“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理解自身的可悲”。在游戏最黑暗的转折中,平和的村民突然同类相食,帕斯卡放弃和平主义为孩子们而战后,孩子们也相继自杀,帕斯卡最终理解了他和机械生命的可悲,绝望地请求绝命或消除记忆;祁克果即祁克果,在游戏中是一个邪教教宗的讽刺形象,信徒们献身意义追求的方式却是跳入铁水中无故自杀。
游戏中还有其它很多哲学家BOSS,特别是以中国古代哲学家日语发音命名的boss(Ro-shi、Ko-shi、Boko-shi、So-shi),分别是老孔墨庄。其中庄子认为存在是一种轮回,光与暗、生与死、喜与悲,只有接受了其中暗的一面,才能有好的一面,获得生命的满足。游戏设计重就强调了轮回和反复在“创造意义”中的地位,尼采认为轮回是对进度的袪魅。一周目阐明你是谁,为何与机械坏蛋战斗,然后二周目又抹去了这些意义:机械生命也是有智慧和情感的。在面对这样的误解以及游戏中的种种悲剧之后,在后续周目中再次进行选择时,与其构造一个宏大的叙事来消解痛苦与失去或选择放弃,尼采认为我们要直面生活,拥抱过去的苦痛和教训,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游戏对“进度”和“终极意义”最终的尼采式否定来自于结局E。在杀死“上帝”的最后,玩家要选择是否牺牲存档。若删除了,但人物装备芯片还没到顶级,结局也没打完,进度不是不完整吗?的确不完整,追求完美存档的玩家大可放弃删除而继续完善进度,但此游戏的意义不在于此,玩家在整个流程的引导后,若能够在此接受过去的痛苦损失和存档的不完美,直面未来,这便是游戏中的哲学意义吧(不是很明白)。
前半部分关于意义追求很有感触,最后部分有些高度,不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