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通过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帕金森的真实案例。
原本60多岁、身体健朗的王冬菊突然身体出现了莫名的抖动并且越来越厉害,由于手脚抖动,王冬菊走路形态怪异,影响出行、逐渐失去自理能力、遭受病痛折磨,更给其心理带来了极大压力。
医院确诊王冬菊为“帕金森病”,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笋及其团队制定了“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案。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王冬菊的症状获得改善,告别了“抖动的生活”。
什么是帕金森?
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渐进性运动功能障碍疾病,主要是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了进行性变性、缺失,而导致体内多巴胺分泌降低引起。
帕金森病的危害,在神经系统的变性病中位列第2,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在全球范围内病例数超过500万。标准的帕金森病有4大特征,静止性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异常,其他表现还有冻结步态、姿势不稳、言语困难、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感觉异常、心境障碍、睡眠障碍、认知减退、痴呆。
从临床观察来看,85%以上的病例是散发的,而且病因不明。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性疾病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日益突显,在神经疾病战场,最大的困扰来自阿尔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病,病例不断增多。
目前帕金森最常用的治疗方式还是以药物对症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都只能起到改善部分症状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增加体内多巴胺神经元的数目,因此,也无法终止或逆转疾病的进展。

02.新趋势!干细胞是根本性治疗帕金森的希望!
目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临床试验注册库(//clinicaltrials.gov)中关于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的临床研究有近几十项,其中有多项临床研究均采用的是间充质干细胞。可见间充质干细胞已经成为了一种治疗帕金森新的研究趋势,这也是几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充满希望的细胞疗法,也成为了医学界炙手可热的研究对象。
干细胞技术被认为具有更为持久治疗的可能性,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植入新的、能够生成多巴胺的细胞来替代退化的神经元,,是根本性治疗帕金森的新希望。从1979年开始,人类首次用细胞替代疗法治疗帕金森病,从此开启了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新纪元,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治疗帕金森病的目光转向干细胞疗法。
目前,应用于帕金森病临床治疗研究的干细胞主要有神经干细胞、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均能够发挥神经再生与修复的作用。
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目的是修复黑质神经元变性引起的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损伤。基于干细胞的特性,其治疗机制主要有三点:
①向病变组织渗透融合,转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替代损伤细胞,重建神经环路,从而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
② 分泌各种营养因子,起到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及营养作用;
③ 创造适宜的局部微环境,促进内源性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自我修复进程。
03.干细胞帮助患者改善运动等功能
国内研究者对收治的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诊断标准的帕金森患者进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通过对健康胎儿脐带干细胞进行培养、消化及传代,成功培育出了可以用于治疗的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见图1,图2。


所有帕金森患者在住院第2周开始进行经颈动脉穿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每周1次,共3次。在移植治疗后8个月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震颤、步态、行走时上肢摆动等情况。
在整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后8个月,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无其他不良反应和后遗症。
治疗后8个月,患者行走姿势、震颤程度、自主运动等功能均得到了有效缓解,见表1。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易于培养以及自体移植无免疫原性的优点,同时在动物模型和临床人体试验中均得到了证实。此外,相比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通过静脉、鞘内、鼻腔等多途径,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正是因为这种特点,间充质干细胞成为了帕金森治疗的新思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相信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会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