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列爵:做个业余的植物采集家*
读者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在“植物采集家”前面有“业余的”三个字,可能感到奇怪,或者不大相信;只听说有业余的作家,业余的歌唱家,画家,或者业余的长跑运动员等等。植物学是很专门的学问,需要很多专门知识和特殊设备,能有业余的吗?
回答是:能有的。事实上,无论在中国,或是外国都早已有过。
大家都知道,自17世纪起,欧洲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还有沙皇俄国等,他们为了寻求工业原料和商品市场,不断地派遣各种人,到世界各地去进行各种各样的调查研究。许许多多的调查团、派遣队、探险队和专家,连续不断地被派到那些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去。说实话,这样一些调查研究都是带有侵略性质的。中国刚好就是他们所要进行调查研究掠夺的对象之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尤其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来自西方的这种调查活动更加频繁了。无论是地质、地理、气象、水文、矿物、动物、植物、化石,甚至文物,考古、绘画、雕刻、人类、民族、语言等等,都在他们的调查研究之列。这里只谈植物。若自1800年算起,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为止,在这149年中,据初步统计,曾来过我国作过调查研究的就有14个国家的232人!这232人中,有120人的身份可以查出,他们是:
1.专家 35人
2.医生 19人
3.传教士 15人
4.外交官(公使、领事、职员) 14人
5.公开的专业团体(如“调查团”)负责人 5人
6.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职员 7人
7.教授(在我国或其本国任教的) 18人
8.在我国中学任教的教师 2人
9.美国农业部的农业专家 2人
10.我国铁路局聘请的外国专家 2人
11.王子 1人
这里,除了第1类的专家外,其余10类人,都不是植物学专家。他们都有各自的专业和职业,但又同时采集植物标本。他们都是业余的植物采集家。这120人中,业余的植物采集家占85人,其中有许多是颇有名望的采集家。
就是在第1类的35位专家中,植物学专家只有很少几位,其余的都是动物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等等。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人也是业余的植物采集家。此外,这里面还有一部分是职业性的植物采集家,他们的职业就是专门采集植物标本,但他们一般并不研究植物。只有植物学专家才边采集边研究。由此可见,真正属于专业的采集家并不多,而大多数的人则都是业余的植物采集家。不要小看这批不研究植物的采集家,他们人数多,分布面广,又具备一定的植物学知识,因此植物学家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种类既多,质量又高的标本。这些业余采集家,不仅中国有,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国家(直到现在)和一些不发达国家,都免不了留有他们的足迹。我们的植物学,尤其是植物分类学,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是和这一大批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历尽艰辛的业余采集家分不开的。
不过,中国的情况有些特殊。中国在20世纪前,几乎没有一本近代的植物学课本,也很少有我们这里所说的植物采集家。20世纪后,中国才有了近代的植物学。那时,中国大约只有不超过50位植物分类学家,和若干职业性的采集人员,没有什么业余的采集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外国人在中国国土上横冲直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植物学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1983年,全国专门从事植物分类学工作的高、中级研究人员大约有300人,加上每一个部门都有一位或更多一点的职业的采集人员,但仍然没有什么业余采集家。这可能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如上所述的历史原因,另一个可能更重要一些。建国以来,所有的科学事业都是由国家兴办的。每一个个人,只能在国家兴办的机关中,从事某项规定的工作,由国家供给工作条件,除此之外,很难获得必要的条件。拿业余采集家来说,需要一定的业余时间,还要有一些常用的设备,这些都无法得到保证。还有,那时常常还有“某某不务正业”这么一个问题,业余活动肯定不是“正业”,而“不务正业”在当时是不为社会所允许的。
然而,我国需要成千上万的业余植物采集家。植物和植物学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可惜,这一点还常常不为人们所理解。或者只有一般的、抽象的理解。因此,常常有许多可以做的事没有去做,可以利用的机会没有去利用,也没有培养出一批业余的植物采集家(当然更谈不上利用了)。
关于植物和植物学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将在本书后面稍作详细一点的叙述,现在先略谈一二。
(1)尽人皆知,我们现在的食物,植物仍占极大的比例。除了传统的粮食和蔬菜之外,随着人们食物结构的改变,将不可避免地有许多新植物要参加到食谱中来。
(2)中草药在现在或将来,仍是医药上必不可少的药物。要知道,目前有许多西药,也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不光是十亿中国人信赖中草药,还有很多的外国人,尤其是华裔外籍人,也相信中国的草药;有些人,“药”和“膳”对他们是难于区别的。
(3)轻工业产品,要用各种各样的植物作为原料,而且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必然地对这些产品的品种和数量的要求也要增高。这样,植物作为轻工业原料的要求也日渐增高。大体上说,越到近代,被利用的植物越多;加工的程度越高,为人们所利用的部分越精粹;产品的使用价值就越高。现举两个情况来说明一下。
其一,植物的种类很多,以木本植物为原料的化学工业产品,有人统计,1919年大约有2,000种,1929年有4,000种,1939年就有9,000种。1943年,以木本植物为原料的轻工业,有糖、干馏、人造丝、电木、橡皮、松香,照相底片、造纸、单宁、人造樟脑、人造皮革、人造汽油、人造羊毛、染料、油漆······等。近年来,因品种增多,国外已有将植物资源重新进行分类的尝试。先将植物分成药物、油脂、鞣料、纤维、淀粉、糖类、树脂、树胶、橡胶、染料、挥发油、蛋白质、维生素等十几个大类,每大类之下,还可分成许多亚类。
其二,许多药的有效成份是植物碱。大约到1971年为止,为了筛选植物碱,被研究过的植物,已超过了10,000种。为人们所知道的植物碱,1949年只有1,000 种,1961年有4,350种。在1969年,仅是从维管植物中知道的就有1,000种。
(4)植物、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人们现在把生物和它所处的环境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严格说来,人类也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当然,人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又有自己的特点。人们又常常把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称为生态环境。不言而喻,人类一天也不能离开这个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一分钟也没有停止过给予人类以各种影响。大体上说,:这些影响要么对人类有益,要么对人类有害。生态系统经常在变,我们称之为失去生态平衡。但变来变去,要么变得对人类有益,要么变得对人类有害。
人类所存在的这个生态系统,除了可以提供如上所述的吃、穿、用等方面的物质和能源之外,其中各种成份(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和各种生态因素,在极其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下,形成一个具体的生态环境。如气温、降水、湿度、日照、大气成份、土壤和某些病原生物等等。这个生态环境对人们有密切利害关系。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有许多地方出现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或土壤污染等等)、持续干旱、洪水泛滥、气温过高或过低、水土流失、土地干旱化或盐碱化,以至使许多种动植物走向濒危甚至绝灭。很容易看出来,这其中的每一个变化,都免不了有植物的参与。人们想要使生态环境朝向对人有益的方向变化,必须大力提倡种树、种草、栽花、设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破坏森林和草原,禁止砍伐。
由此可见,不管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人类与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解决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时,每一个问题,总有一些自己的特殊性,需要采取某些相应的方法。但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那是我们中国到底有哪些植物?这就需要有大批的植物采集家到全国各地去采集标本,并作好整理和研究,使它成为有价值的科学资料,然后再将之分头集中到全国各大专院校和研究机关中去,由专家们去一一研究.最后将研究结果编写成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一套书是以全国为范围的,最基本的,这就是《中国植物志》。
《中国植物志》是50年代决定编写出版的。全书计划出八十卷(卷下还可以有若干册),这还不包括苔藓、地衣、真菌和藻类。由于许多干扰,《中国植物志》未能如期出齐,到1986年为止,只出了四十八卷。现在已经计划在1997年全部出齐(转载人按:《中国植物志》出版自20世纪70年代始,实际上出齐最后一本是在2004年,全书一共80卷,126分册)。还有,我国众多的省、市、自治区中,已经出版其植物志的还不到20个,而有不少地区还只不过出版了第一册。我国还有200多个地级行政单位和20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还没有一个出版过自己的植物志的。这些地方志和全国性的《中国植物志》在科学工作中能够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但不能互相代替。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最好使用自己地方的植物志。
除了这些一般性的植物志(从理论上说,它要记载每一种植物)之外,我们还需要大量的,专为某一方面的经济建设提:供资料性的“专志”.例如树木志、牧草志、药用植物志、环境指示植物志,还有油料、淀粉、纤维⋯⋯等等植物志。这些出版情况就更差一些,虽然也出版了若干种,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空白。
就是那些已经出版的四十八卷册的《中国植物志》的水平和质量,并非完全一样。总的说来,缺少标本的情况仍很严重。全国没有一个县或省区的植物是经过深入细致地调查过。情况最好的东北三省,所得标本,也只能代表90%的种类。依靠一份或少数几份标本来代表一种植物的情况还很普遍,这些都会给我们在“种”的认识上造成困难(材料太少,认识难于全面准确),结果又要给我们在利用这些植物时造成困难。盲目使用,有时就难免造成巨大损害。只说一项简单事例就明白了:假如服用药物时,错误地使用了另一种植物,后果则不堪设想。
迅速的、全面的、深入细致的在全国每一个省、市、自治区,每一个地级行政单位,每一个县级行政单位采集植物标本;在全国范围内,自上到下进行研究,将采集来的标本整理成各种各样的资料,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不可缺少的依据——这就是需要发展植物学,需要大批的植物学工作者,更需要业余的植物采集家。
本书所设想的业余的植物采集家的任务大约有三个方面:1.采集标本。2.初步整理和研究。3.考虑如何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采集标本需要两个方面的知识。要知道一些关于植物本身的特点和它们的分布与生活环境的概况。前者便于采集者能在野外初步认得出它们,后者帮助采集者在某些特定场合采得某些植物,这就是本书“第一篇:丰富的植物资源”,“第二篇:植物体”和“第三篇:植物的各大类群”的主要内容。然后就是采集,这是“第四篇:怎样采集植物”。把自野外采得的活标本制成可供研究的永久性的标本,这是“第五篇:室内整理和保存”。接着就要初步研究这些标本,使之成为可供深入研究的科学材料,而不单纯是一份一份的标本。初步研究工作的关键是将每份标本的科学名称确定下来,这是“第六篇:怎样鉴定植物”的任务。鉴定标本是植物学中工作量最大,最经常,也是相当困难的工作之一,每一个采集家不可能不在这一方面花费较大的精力。
使用这本书时,希望读者记住:这是一本入门的书,不要自己给自己限定,只从这一本小册子中去学植物学。另外,此书还起到了“工作手册”的作用。利用它就可以自己动手工作。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谁最适宜于做业余的植物采集家呢?这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从前面所列的外国人的分类情况就足以证明。不过,作者特别把希望寄托于大、中、小学教师;各类医务工作者;农、林、牧、渔、环保、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出版工作等方面的同志们。教师并不限于植物学方面的,动物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等都可以。所有以上这些同志都有很多机会接触生物学,因而条件更好一些。如今,旅游慢慢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了,这就更有利于我们接触大自然。
*标题是人后加的,原题“前言”。
选自 毕列爵,杨建民,胡征宇等编著. 怎样做个业余的植物采集家[M]. 上海科技教育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