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观众失去兴趣之前,引入新材料
贝多芬483、趁观众失去兴趣之前,引入新材料

一直搞不懂作曲中的“动机”究竟是什么?——网友提问
…动:见《欧几里得23》…
(…《欧几里得》:小说名…)
…机:见《欧几里得28》…
…动机:见《贝多芬434~475》…
章宛枫(皮博迪音乐学院本科在读,8人赞同了该回答):
动机基本上是一个古典音乐概念。
…基、本、基本:见《欧几里得2》…
…典、古典:见《牛顿170》…
(…《牛顿》:小说名…)
…音、乐、音乐:见《欧几里得146、147》…
…概、念、概念:见《欧几里得22、23》…
作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怎么让我的两段内容像是同一首曲子”。
…问、题、问题:见《伽利略76》…
(…《伽利略》:小说名…)
…内、容、内容:见《欧几里得66》…
一首较长的音乐作品 肯定会有多个段落,
段落之间肯定不同,
但又肯定不能毫无关联。
动机其实就是把乐段联系起来的一种手段。
…联、系、联系:见《欧几里得149》…
动机可能是一个节奏型,一个旋律走向,肯定很短。
…节、奏、节奏:见《牛顿87~88》…
…型:见《伽利略9》…
…节奏型:见《贝多芬418、节奏型:单位拍子内的节奏组合》…
…旋、律、旋律:见《贝多芬71》…


它(动机)其实是每个乐段之间的“共同点”。
所有音乐材料都来自这同一个“起源”,
…材、料、材料:见《伽利略37》…
互相之间有微小的亲属关系,
…关、系、关系:见《欧几里得75》…
所以作曲家才有底气说这些乐段都属于同一个曲子。
…家: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画~。政治~。科学~。艺术~。社会活动~…见《欧几里得92》…
其实一首可以称得上大型的作品,通常是不会只有一个动机的。
如果真的所有内容都源自一个材料,用同一个东西写十几分钟 甚至几十分钟的音乐,
不仅听众听起来无聊,作曲家写起来也很无聊。
…无、聊、无聊:见《贝多芬477~483》…
可以使用两三个动机互相交织起来,也可以在合适的地方 趁观众失去兴趣之前 引入新材料。
…兴、趣、兴趣:见《牛顿110》…
而在流行音乐中,不少创作者的创作过程,都比较放飞自我。
…流、行、流行: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173》…
(…《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小说名…)
…过、程、过程:见《欧几里得194》…
“一首歌曲的开头部分就是这首歌的动机”这句话在流行音乐中基本不适用。
完全不考虑段落之间所谓的相似性,写出内容差距很大的两个乐段 放在同一首歌中,也是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性:1.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黏~。弹~。药~。碱~。油~。2.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党~。纪律~。创造~。适应~。优越~。普遍~。先天~。流行~…见《欧几里得10》…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把流行歌的各个段落联系起来的,并不是动机之类的材料,而是音色。
…音、色、音色:见《牛顿93》…

比如电吉他这种乐器,
说是同一种乐器,实际上音色千变万化。
假如歌曲的前后两段用了同一个吉他音色,那就已经是有相似性了。
编辑于2022-05-21 06:29
“找到动机之后,结合相应的曲式学知识 就可以知道其他部分是怎么由这些动机发展出来的。
请看下集《贝多芬484、结合曲式学知识,就可以知道其他部分是怎么由动机发展出来的》”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