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的利他主义,孩子如何内化父母的价值观
利他主义的一个基本动力是同情他人的痛苦。
年仅12个月的儿童就可以表现出同理心和利他主义。
孩子们从鼓励或劝阻、奖励或惩罚的特定行为类型中学习。
利他主义这个词源于拉丁语alter,意思是“其他”。该术语归功于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他将利他主义视为以无私为基础的对他人福利的奉献。自从Comte在150年前创造了这个词以来,它的原始含义已经扩展到包括自愿和旨在造福他人的行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甚至冒着伤害自己的风险。利他主义的一个基本动力是同情他人的痛苦。
爱国主义、殉难、英雄主义或慈善事业等广泛的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之间的区别在于,利他主义的人出于真正的善良和体面而向他人伸出援手,而不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全或对任何外部奖励的期望。
很少有科学家从他们感受同理心或与他人情感联系的能力的角度来研究儿童。在伯克利的一个有趣实验中,给18个月大的婴儿提供了一盘生西兰花和一盘金鱼饼干。实验者通过产生一种特定的情绪表达(厌恶或愉悦)来表明她对某道菜的偏爱。然后,实验者将她的手伸向婴儿,请婴儿给她一些食物。
在控制条件下,实验者改变了她的偏好。即使研究人员的偏好与他们自己的偏好不同,18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始终如一地向实验者提供她表示偏好的食物。当她之前表达对西兰花的渴望时,他们给了她西兰花;当她表示对饼干的渴望时,他们给了她西兰花,尽管他们坚信西兰花很难吃。
相比之下,14个月大的孩子没有进行这些调整。相反,他们总是给实验者饼干,这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不管她的愿望如何。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率先研究了利他行为和攻击行为的早期表现。她像训练研究助理一样训练母亲们,以提供有关可能引发利他主义或攻击性的家庭事件的录音带。这些事件包括由孩子引起的情绪情况(孩子打玩伴)或被孩子注意到(孩子的母亲哭泣)。
他们没有为年幼的孩子一再表现出的热情和专注做好准备。一些例子:当一位母亲因喉咙痛去看医生时,在接受检查时她发出了声音,好像她快要窒息了。立刻,她12个月大的儿子试图把医生手中的棉签弄掉。另一位母亲讲述了她13个月大的孩子正在吃麦片的情况,这时他的父亲回到家,坐在他旁边的厨房餐桌旁。有那么一瞬间,他累了,将头枕在双手中。儿子拉下父亲的手,想喂他吃麦片。“一个高尚的举动”他的母亲评论道,“因为他喜欢他的麦片。”许多孩子试图安慰哭泣或痛苦的人。他们会依偎在他们身边,
早期表现出同理心和利他主义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继续这样做。Yarrow的研究结果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观点,即7岁之前的儿童如此沉浸在自我中心主义中,以至于他们不可能错误地理解别人的观点。
小组观察到儿童利他主义的三个最有力的预测因素是:首先,看护人对某些行为为何是可取或不可取的原因进行了理性、合理的解释。然而,“希瑟受伤了”或“你不应该拿走他的玩具”等中立的、冷静推理的解释本身收效甚微。父母的信息必须带有情感色彩才能产生持久的效果。第三个似乎与儿童利他主义有关的因素是母亲的养育方式。如果一位母亲以同理心对待她的孩子,如果她以耐心和仁慈的态度照顾他们的伤口和瘀伤以及好恶,她的孩子就会将帮助行为反映给这个世界。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为标志的安全的第一段关系(包括产前和产后)可能会促进利他主义的发展,并减少导致反社会、攻击性和暴力行为的负面情绪的积累。
孩子们从鼓励或劝阻、奖励或惩罚的特定行为类型中学习。他们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习。后者称为建模。看到父母帮助有需要的人并关心弱者和赤贫者,显然会导致采用或内化这些价值观。Samuel和PearlOliver在他们精彩的著作《利他人格》中考察了纳粹欧洲犹太人救助者的人格特征。他们写道:“......救援人员积极保护或增进他人福祉的承诺并没有在纳粹暴行的威胁下突然出现......救援人员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将这些价值观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并且仍然致力于在它结束很久之后对他们来说。”
救援人员描述了他们早期的家庭关系,特别是他们与母亲的关系比非救援人员更亲切。与旁观者相比,救援人员也感到与父亲的距离要近得多。
我们需要认识到,道德行为是通过行动、通过参与道德行为来习得的。孩子在多大程度上被引导或没有被引导去做或行动将决定他或她将这些价值观内化的程度。没有内在的道德指南针,我们就成了孤零零的精神病患者手中的油灰。
归根结底,我们对更美好世界的唯一希望在于提高和深化这种与生俱来的关心、培养和感受他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