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1.1.2.1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社会阶级的根源

2023-10-13 10:25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二节 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军对战的社会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1、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社会阶级的根源


  综上所述,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不同,一切哲学就分裂为唯物论和唯心论两大营垒,两大党派。这两个互相敌对的党派,几千年来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全部哲学史就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两军对战的历史。

  为什么对于一个哲学基本问题的同一个方面,会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回答呢?为什么哲学流派会分成两个敌对的营垒,相互间进行激烈的斗争呢?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和斗争,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根源,也有深刻的认识论的根源。这里先说社会历史的根源。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社会历史根源,就在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社会阶级的分化。

  在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原始社会中,人们只能生产出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物品,没有剩余生产物,因而也就不可能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不可能有阶级的分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剩余生产物出现了,私有制发生了,社会上出现了阶级的分化和人剥削人的现象。剥削阶级强迫被剥削阶级专门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过着不劳而食的生活。于是剥削阶级中间的一部分人就有可能利用大量的闲暇和金钱来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研究活动。这就为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最初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唯物论或唯心论)就不可能产生。

  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前,除了个别的情形外,劳动阶级没有创造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不得不把全部的时间精力花在沉重的体力劳动上,没有系统地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在这个时期中,一般说来,唯物论或唯心论的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剥削阶级(及其内部的阶层、集团、派别等等)在其处于上升的时期和没落的时期,情况是不同的。新兴的剥削阶级(或阶层、集团、派别)在还没有取得统治地位的时期,以及取得统治地位的初期,是先进者、革命者。他们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基本一致,他们关心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关心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因此,这种阶级、阶层、集团或派别就通常采取唯物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反之,处于没落时期的剥削阶级、阶层、集团或派别,则是阻碍历史前进的衰朽力量。他们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本抵触,他们所关心的不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而是用谎言和伪善来欺骗被统治阶级,阻止他们的觉悟和反抗,以维护腐朽的生产关系,苟延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这种阶级、阶层、集团或派别就通常采取唯心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由此可见,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和斗争,是社会先进阶级和衰朽阶级的斗争的反映。所以,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是具有阶级性、党派性的。

  哲学是离开经济基础最远的意识形态之一。它同经济基础的关系,需要通过许多中间环节才表现出来,不像政治思想或法律思想那样直接和明显。由于任何一个哲学派别的具体形式都要受到先行的哲学思想以及同时代的其他哲学思想的影响,要受到先行的以及同时代的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还要受到当时的生产规模和自然科学水平的限制,因此,哲学思想对于阶级斗争的反映呈现着十分复杂的情况。例如,基本上属于唯物论的派别,其学说中可能包含着唯心论的因素;基本上属于唯心论的派别,其学说中也可能包含着唯物论的因素;同属于唯物论阵营或唯心论阵营的哲学派别又有着种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是,诸如此类的复杂情况只是告诉我们,对于历史上的每一个哲学派别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它们是怎样反映阶级斗争而又服务于阶级斗争的,而不应当因为哲学的这种特点而模糊了哲学斗争同阶级斗争的基本联系。

  在社会发展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以后,阶级斗争采取了更加单纯和鲜明的形态。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贯串着全部社会生活。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思想代表提出了反映自己根本利益的最革命最科学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作为思想斗争的武器;反动的资产阶级则依靠腐朽的唯心论作为思想斗争的武器。因此,在现代,辩证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

《唯物辩证法大纲》1.1.2.1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社会阶级的根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