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锤40K】终结者动力盔甲简介


终结者盔甲的正式名称是战术无畏装甲,不过后者并不如前者那样广为人知。终结者盔甲是一种为适应近距离肉搏战而专门优化过的先进动力盔甲,因其重视出力远大过盔甲的灵活性。但它也同样可以在在开阔地带的进攻中扮演移动重型武器平台的角色。身穿该型盔甲的战士一般会被部署到通常的阿斯塔特动力盔甲无法确保穿戴者安全的地区,即:在战场环境更多地对防护性和耐久性而不是灵活性提出考验时,终结者就会代替普通的星际战士踏入战场。只有最强大最勇敢的星际战士才会被赋予身穿这种古老而神圣的战斗装备的殊荣。
终结者盔甲的外壳由厚重的陶钢板组成,外部更有塑钢的补强——在胸口位置的护甲尤其地厚实,这些盔甲甲板由强化过的电子肌肉束驱动,其骨架则由精金铸就。而所有这一切都通过盔甲内置的伺服接口与星际战士的神经和肌肉系统紧密相连,从而极大地强化了穿戴者的运动能力。这种盔甲是帝国军火库中最为重型的战斗盔甲,它的防护是如此优良,即使是使用破甲弹头的单兵导弹也不能穿透它的胸膛。不过,厚重的装甲同样使得终结者盔甲的自重大增,导致穿戴者的行走速度和灵活性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为了支撑这个重量,在终结者盔甲的盔甲骨架上采用了精金材料,而在盔甲的内部也设置有悬挂系统以确保盔甲能够携带更加强大沉重的武器。
终结者十字章:

终结者十字章通常用石头制成,并且被放置在十字形的红铁或是骨质基座上,终结者士官会在头骨之后添加交叉的骨头,而突击小队(使用闪电爪或是雷霆之锤和风暴盾)的成员则会在头骨后饰以交叉的闪电。在终结者表现出过人的勇气之后,他会被授予银质而且镶有宝石的终结者十字章把原来的徽章给替换掉。在不同战团里,终结者十字章的样式也各有不同:太空野狼的终结者十字章就是用狼头骨的造型代替了原本的人类颅骨,而黑暗天使的死翼联队则在十字章中间使用了利剑的图案。通常而言终结者十字章都会安装在盔甲的左肩上,但在部分情况下终结者盔甲的护膝上也会一并安装这种纹章(但是并不会出现只在护膝上镶嵌终结者十字章而左肩上不安装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一个战团只有才第一连队会大量配发终结者盔甲,只有那些获得了终结者十字章的人才有资格穿戴穿上它们。终结者十字章因其与人类之主之间的联系而显得尤为荣耀:据信,每一个终结者十字章*中都包含有一部分帝皇在击败叛徒荷鲁斯所穿动力盔甲的碎片:在帝皇以身负重伤的代价击败叛徒荷鲁斯之后,他下令取下他的盔甲并把它融入终结者十字章中,以此来纪念他们在面对荷鲁斯的背信弃义时所表现出的忠诚。对战团而言,这些徽章无疑是极为珍贵庄严的遗物,因此战斗兄弟们必然会发动不计代价的夺回行动——无人能够承担丢失此等至宝的耻辱。
*lexcanum与wikia的词条中很明确地存在内容的冲突,前者词条中明确提及“ incorporated into badges that all Terminator Captains should wear”,而后者则是更常见的“每一个终结者十字章都有帝皇盔甲碎片”的说法,由于矛盾之处实无法协调,又因水平所限不知采用何种说法之故,只能在此将矛盾内容以注释方式添加,并由读者自行判断,对可能造成的误解在此先行致歉

在比较罕见的情况下,审判庭的一些高阶成员也会穿着为普通人体型专门优化过的终结者盔甲参加战斗(异端审判庭的成员尤其如此)。不过,因为缺乏黑色甲壳的植入,审判官们是无法如同星际战士那样,以神经链接的形式和盔甲融为一体的。这就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感到该型盔甲显得较为庞大和沉重。
至于在依旧躲藏在恐惧之眼那个活地狱中的叛徒们那里,终结者动力盔甲就更显珍贵了。通常只有被亚空间毁灭之力所青睐的的混沌冠军或是混沌领主才能穿戴该型盔甲——因完好可用的终结者盔甲在叛徒中尤为稀少珍贵。毫不意外地,在混沌的大环境下,永远会有野心勃勃的人试图通过谋杀盔甲的前任主人来为自己获得一套新行头。在叛徒之中,混沌终结者通常会作为混沌冠军的私人卫队存在。在战帮中,他们还要确保战帮领袖的意志得到贯彻,并且享有优先挑选战利品的特权。
终结者盔甲的发展简史:
星际战士动力盔甲拥有悠久而光荣的历史,这种装备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可确信的是,在第三十个千年,在帝皇指挥着基因强化的雷霆战士们在地球上发动统一战争之前,这种装备就已经在当时的技术蛮族中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盔甲最终得到了完善,并出现了全封闭的型号。

在第三十个千年的末期,星际战士们的第一种制式动力甲面世。该型盔甲伴随着星际战士们统一了整个太阳系,并随后向着星空的深处进军——在统一战争之前,帝皇就对此早有规划:为其麾下的星际战士军团提供更强大更复杂的战斗盔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种盔甲被后世称为MKII“远征型”动力盔甲。而一型防护能力全面超越普通动力盔甲的盔甲型号也正是在此时开始了研发。
而根据一些其它的文献,在人类历史上的黑暗时期中,就有外骨骼装甲技术的开发记录,这种装备是为了确保在航天员能够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如真空环境)执行任务。除此之外,它还应当能够承受微型的高速轨道碎片撞击,因此厚重的塑钢外壳也必不可少。在等离子反应堆的安全壳内或是在强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容器中,这种防护服也能活动自如——所有这些特性都被后来的战术型无畏动力盔甲所继承。这种后来以终结者盔甲之名广为人知的动力盔甲最初是预备用于取代大远征军团中的动力盔甲,但因为灵活性有所不足的缘故,最终只是作为其补充而加入到各个军团当中。
在大远征时期,自被帝国收复的世界中回收的珍贵技术源源不断地被送回机械神教本部,并立刻被用在了研发一种“终极”型号的动力盔甲上——大远征虽然战果丰厚,但军团战士的伤亡数字也同样地触目惊心,而若是新式盔甲可以达到字面意义上“刀枪不入”的程度,则帝国的损失将被极大地缓和。初步研究目标是将普通动力盔甲、无畏机甲的生体链接舱和泰拉工程师在危险工况(轨道碎片、强放射性等)下穿着的装甲防护服融为一体,这样一来,身着这种“战术型”无畏盔甲的战士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不可阻挡的人形坦克。
不过,这个愿景只获得了部分的成功:终结者盔甲的首个原型的确为其穿戴者提供了无以伦比的防护能力,而且其强化的电子肌肉束也足以驱动沉重的盔甲实时响应使用者的动作。但它的笨重还是影响到了其它的方面:庞大的盔甲使得其穿戴者只能选择携带寥寥数种有限的武器(因为太小的武器在终结者盔甲手里根本无法使用);即使已经内置了自动平衡装置,想要身穿终结者盔甲奔跑也是十分不易的;而其自重和高出力也使得盔甲对于能源的需求只能用贪婪一词来形容——这又使得该型盔甲生产所需的成本水涨船高。对于已经因为大远征的不断进行而越发显得纤细单薄的帝国军补给线而言,这一点尤为致命。故用终结者动力盔甲对全军团换装实际上并不具备可行性。
此时期在机械神教的铸造世界的生产线和星际战士军团的军火库中同时存在着数种型号的终结者动力盔甲,而机械神教也对研发的思路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开始生产专门适配终结者动力盔甲的武器(如复合物器和收割者自动炮等)。最初送至各军团的终结者盔甲数量有限,但军团很快就为它们找到了合适的用途:在配备重型远距离武器或是近战武器的情况下,这种可以抵挡几乎任何攻击的重防护型盔甲很快就在巣都和地方战舰的狭小走廊(在这样的地区里,传统的装甲载具和无畏机甲是无法通行的)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据传闻称,荷鲁斯本人就极为支持终结者盔甲项目,而他指挥的影月苍狼军团也成为了装备终结者盔甲最早也最多的军团之一——当然,在标志着荷鲁斯大反乱开端的伊斯塔万III战役爆发的时候,在其它军团中终结者盔甲的配备数量也已然不少了。
可惜的是,随着荷鲁斯大反乱,巨量帝国的人力和物力被内战吞噬的一干二净,机械神教也因这场叛乱而四分五裂。早期型号终结者盔甲的资料亦在战乱中几近全数遗失,结果终结者盔甲因其难以生产和维护的缘故数量变得越来越少,尚可使用的盔甲无一不被当做星际战士战团中不可替代的宝贵遗产。等到了地四十一个千年的时候,“全新”的整套终结者盔甲已经近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由不同时期不同型号的终结者盔甲部件拼凑到一起组成的套装。对机械神教而言,重拾乃至改进终结者盔甲的生产技术已经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景——毕竟,他们自己也已经在持续的退化中度过了整整十个千年。
终结者盔甲的组成部分:
如前所述,终结者盔甲是一个由完整的外骨骼和复杂的电子肌肉束网络支撑起来的动力盔甲系统,其骨架由精金铸就,外壳则覆以厚重的陶钢。在伺服接口的帮助下,这套盔甲能与穿戴者的神经和肌肉系统融为一体,从而能够实时地相应使用者的动作。作为专注于强化在狭小空间和近距离作战的盔甲,终结者盔甲比起普通动力盔甲来在灵活性上有所欠缺,但相应地其防护能力则大大提高,可以在面对敌人重火力的时候也安之若素,这就使得它在开阔地带也同样有了用武之地,即作为一个移动的重火力平台伴随部队前进。
和阿斯塔特动力盔甲一样,终结者盔甲也同样拥有内置的能量源和全封闭的维生系统——当然,其性能显然更加强大。在盔甲内部设置有各类探针(原文是auger,意为钻子或者螺丝锥,结合前后文看我推测这个名词指代的应该是某种探查盔甲穿戴者身体状况的仪器,故姑且翻译成探针)和鸟卜仪,故而可以保证其穿戴者能够实时地了解其自身(如生命体征)及周边(辐射程度和周边生命体位置感知等)的环境情况。大体上,这些设备的功能与阿斯塔特动力盔甲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过在终结者盔甲上还额外设置有动力盔甲并不具备的辅助系统,包括运动感应器和威胁探测装置。基于感应触须(tendril sensors)的盔甲传感器与盔甲的穿戴者意识直接相连,可以让盔甲的穿戴者在不经思考的情况下就直接启用大量的扫描仪和传感器。除此之外,在终结者盔甲的内部还设置有传送信标,从而使得其穿戴者可以极高的准确度直接以传送的形式降临战场。
除被动感知环境的能力之外,终结者盔甲还能主动地分析周边环境的数据并区分出可能威胁到穿戴者的因素或是运动物体,故而可以更好地帮助穿戴者回避各种来自敌方或是环境本身危险。盔甲配备的自动感应和定位装置则可以保证其穿戴者能够始终以极高的准确性追踪目标。共同行动的终结者之间可以进行视觉图像的共享,但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扰,通常只有负责指挥的士官才会开启这项功能。
终结者盔甲的使用:
通常情况下,一个星际战士战团的第一连队都会由老兵组成,故又有老兵连的别称。无疑,这意味着第一连队的成员是战团中最为杰出的战斗兄弟。一般来说,入选老兵连的星际战士往往都已经具备资深士官的资格,但在某些情况下,资历尚浅的星际战士也有可能因为表现出非凡的勇气而被接纳进连队之中。第一连队星际战士成员的英勇事迹可以说与战团本身的历史休戚与共。因而战团的成员们都热忱地渴望歧身于中成为精英的一员。这些精英成员和终结者盔甲的结合毫无疑问地使得第一连队成为战团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
现今,终结者盔甲的生产技术虽未全然遗失,但其产能也严重地不足,且难见能够继续改进的希望。故尚处于可用状态的该型盔甲已经非常罕见,亦高度为人所珍视。据悉,有部分终结者盔甲的历史甚至可以回溯到荷鲁斯大反乱发生之前。每一个还保留有该型盔甲的战团,都会让技术军士们悉心照料这些遗产。在战团修道院中也专门为存放终结者盔甲划出了荣耀厅堂,仅有第一连队的战士和特定的高级战团指挥官才能出入。只有历经严格训练之后,一名星际战士才能掌握身着终结者盔甲战斗的技巧,而通过考核的战士则会被寄予比其他战团兄弟更高的期望——精锐的成员配合精良的装备,他们在战场之上理应成为其他人的表率。

在需要清缴巣都内部或是探索太空废船的时候,普通的阿斯塔特动力盔甲是无法提供足够的防护能力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身穿动力盔甲的星际战士会在任务区域的外围形成警戒线,而把搜索-摧毁的重任交给终结者来完成。在跳帮战中,终结者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狭窄的走廊中,跳腾闪躲的空间几乎不存在,这就使得终结者们可以几乎不用考虑侧面遭袭的可能而放心地发挥其强大的正面战斗力。在携带远距离重火力武器的情况下,终结者也可以部署到开阔地带承担移动火力平台的角色。又或者他们可以干脆利用传送信标,直接传送到敌阵之中大开杀戒。不过,在第四十一个千年的时候,终结者盔甲是如此的稀少珍贵,以至于在不是绝对必要的情况下,终结者小队并不会被派遣出来执行任务。
部署形式:
和普通身穿动力盔甲的星际战士不同,终结者的体型更加庞大,行动也更加缓慢。故要让他们成功接近到交战距离是相对不易的。虽然如前文所述,终结者盔甲具备使用传送信标定点传送的能力,但这种技术本身并非是完全稳定的,在远距离上其传送的精度会大为下降,而且由于其和亚空间的联系使得一些战团——比如太空野狼——非常排斥对它的使用。

为此,更加常规一些的部署方法依旧是乘坐斯巴达突击坦克(又称兰德掠袭者斯巴达)前往火线。这种载具本身就是帝国武库中最强大的战车之一,设计伊始就是为了搭载终结者小队而存在。其装甲坚固,即使被坦克主炮直接命中亦不会有大碍。而车头正面的跳板则使得终结者小队能够快速离车加入战斗。斯巴达突击坦克同时也配备了功率强大的激光炮,可以有效地支援下车战斗的终结者小队。在不使用传送信标时,终结者通过搭乘斯巴达突击坦克同样可以较为快速安全地抵达战场。

在其它的兰德掠袭者战车型号之中,最早由黑色圣殿战团技师西玛古斯在杰鲁拉斯(Jerulas)远征中开发出来的十字军型兰德袭击者战车尤其地受到各个战团的欢迎。这种战车增大了车内空间,增加了武器配置,从而使得它能够快速对周边步兵单位造成重大伤亡。在本次远征中,该型战车搭载着黑色圣殿的终结者们轻松地突破了敌军的阵线,由此受到各方的瞩目。

最后也是最新出现的部署终结者的方法是将终结者和飞行载具结合到一起,以“风暴之翼”分队的编制投入战斗:每个分队由一架风暴渡鸦炮艇机和两架护航的风暴之爪炮艇机组成。风暴渡鸦炮艇机的机动能力和强运载能力使得它在执行这种任务的时候得心应手——事实上此二者的结合是如此的有效,以至于风暴渡鸦炮艇机和终结者一样都被当成极具价值不可轻易动用的存在。风暴渡鸦炮艇机本身配备的武装就已经堪称强大,但它所运输的“货物”却更加致命——在它宽大的载员舱内,有一群星际战士中的精锐正身着终结者盔甲整装待发。
同样地出于快速投放乘员的考虑,风暴渡鸦炮艇机的跳板设置在机首位置,一旦一架风暴渡鸦炮艇机成功突破封锁降落到地面,其释放的终结者小队几乎就可以立刻扭转局部战场的形式。这种突击在战术上威力巨大,很快,可憎的叛徒、异端和异形们就都被迫学会在加力全开咆哮着逼近的风暴渡鸦炮艇机面前保持必要的谦卑。

使用空降仓部署终结者虽然也是备选方案之一,但实际上却很少有人这么做。在确实需要用空降仓空投终结者的情况下,标准的空降仓内的固定装置是要进行加固的。
武器装备:

因终结者最常被用于接舷战或是近距离战斗的缘故,虽然它们有使用长距离武器的能力,但在多数时候它们的装备还是为肉搏战而优化的。最为典型的终结者配置是风暴爆矢枪和动力圈套的组合,这个搭配使得终结者能轻松应付远距离的敌人,并随手把身边的敌兵拍成残渣——要知道动力拳套在威力全开时足以撕碎坦克。一些终结者会选择用链锯拳套来替换动力拳套,前者比起后者来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增设了强劲的链锯刀刃,足可以在最坚固的星舰甲板上也挖出一个大洞来。
在每个星际战士小队中都会有一人扮演火力支援角色,而鉴于终结者盔甲的出力和负载能力均远比阿斯塔特动力盔甲更强的缘故,在终结者小队中被指派到这个角色的成员能够携带更加重型的武器——这有可能是一挺能够倾泻骇人弹幕的突击炮,亦或是能够将猬集成团的大量近距离目标一举焚毁的重喷火器——又或者,在敌方装甲单位出现的时候,终结者也可以选择使用旋风导弹发射器来击毁目标。
至于完全放弃远程武器,只专注于近距离战斗的终结者们,则常以传送的形式直接出现在敌阵当中。这样就避免了缺乏远程武器导致的不利因素。在这些终结者之中,闪电爪(一种有着复数刀刃的能量武器)和雷霆之锤-风暴盾的组合都非常受欢迎。风暴盾本身内置有小型的能量力场发生器,可在近战中有效地保护战士的安全,即使是最为致命的近战武器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地突破它的防御。而与风暴盾搭配的雷霆之锤,则能在锤击目标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冲击波,即使一击未能完全杀死/摧毁敌人或载具,被雷霆之锤命中的目标也往往会失去行动能力。

终结者盔甲的不同型号:
在大远征期间有数种终结者盔甲被开发出来——事实上,在历经数百年之后,每个初创军团所使用的终结者盔甲都或多或少地与最初的标准型有所差异了。据一些零散的帝国文献所述,还有四种未被机械神教公开其存在的终结者盔甲装备过部队,据信为黑暗天使、极限战士和圣血天使战团(全是第二帝国的建立者)所用,这些未公布的终结者盔甲型号是否属于不屈型终结者盔甲的变种目前还没有得到确认。在公开记录中,帝国曾经装备过的终结者盔甲型号如下:

不屈型终结者盔甲于荷鲁斯大反乱期间设计完毕,其目的是快速补充内战双方的沉重损失(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的错觉,但是不屈型的头盔外形偶尔会让我想起MKV叛乱型动力盔甲)。迄今为止,不屈型终结者盔甲已经成为最广泛装备各个战团的型号,因在失去众多不可替代的铸造世界后,要保证大远征时期服役的终结者盔甲继续使用是十分困难的,而不屈型的模板却在包括火星在内的各个铸造世界依旧较广泛地保存了下来。与此同时,叛乱军团手中尚能使用的终结者盔甲似乎也仅剩下了这一种型号。

戈尔贡型终结者盔甲是由钢铁之手军团的基因原体:费鲁斯·马努斯亲自设计的不屈型终结者盔甲的变种型号。该型盔甲原定用于补充钢铁之手军团在征战中损失掉的终结者盔甲库存,但其于第三十一个千年早期投产时荷鲁斯大反乱已经初现端倪。戈尔贡型终结者盔甲更换了标准的不屈型终结者盔甲中配备的力场发生器,取而代之的是能把来袭弹丸的电磁能和机械能转化成巨大闪光的独特装置。理论上这个装置可以轻易地致盲任何试图攻击穿着此种盔甲的军团战士之敌。不过,这个装置导致的电化学毒素和废热(The heat and electrochemical toxins bleeding from the suit)会严重地限制盔甲的灵活性,并对盔甲穿戴者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需要穿戴者本人进行较大程度的机械化改造才能承受——不过对于钢铁之手军团而言,这并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有相当多的志愿者自愿接受这样的改造,并将其视作一种荣耀。

铁骑式终结者盔甲最初是作为大远征时期各军团所配发的各型终结者盔甲原型而存在的。其在诸多方面与第四十一个千年时的不屈型终结者盔甲非常相似,但其大型分层的板状肩甲以及流苏状的垂条依旧可以让它能够很轻易地与后者区分开来。除此之外,铁骑式终结者盔甲的头盔与当时的MKIII“钢铁”型动力盔甲十分神似。
作为最早列装部队的终结者盔甲,铁骑式对于防护的重视已经到了影响其它方面性能的程度:它在肩甲部位安装了额外的护盾发生装置,从而可以让穿戴者获得更好的保护,但作为代价,这些额外的护盾发生装置会严重地拖累该型盔甲的机动性,使得其在面对敌火力时更不容易及时做出反应。正是这个缺陷令铁骑式终结者盔甲在荷鲁斯大反乱爆发时开始逐渐地从前线撤下,不过像荷鲁斯之子和钢铁之手这样的军团依旧保留有相当数量的该型盔甲。在第二次建军期间都还有不少铁骑式终结者盔甲被钢铁之手传给新建立的子团。

冥府式终结者盔甲是在大远征的末期与其它数种终结者盔甲同时开发的型号,时至今日在部分战团的老兵连中仍然得见它的踪影。冥府式终结者盔甲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为先进的终结者盔甲型号。它能够为其穿戴者提供比不屈型更优良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却同时保持了后者的防护水平。其在诸多方面与MKIV极限式动力盔甲有相通之处,又有诸多特征和蔑视者无畏机甲大致相同。

天鹰式终结者盔甲是专门为禁军开发的终结者盔甲,它是铁骑式阿斯塔特终结者盔甲的一种变型,其设计经过了一些修改以确保盔甲能和禁军的身体素质相贴合。和阿斯塔特战士类似,禁军同样是经历过基因改造手术的超人战士,负责帝国皇宫乃至帝皇本人的护卫工作。不过,与阿斯塔特战士相比,禁军的改造还要显得更加神秘和高端一些,故实际禁军的身体素质是要强过他们的军团表亲的。在穿戴者能够承担更大负荷的情况下,天鹰式终结者盔甲增设了额外的能源系统和储能装置,从而确保了天鹰式终结者盔甲出力和灵活性均胜过它的原型——铁骑型终结者盔甲,其神经链接系统更是据称由帝皇亲自设计。
该型盔甲所配备的武器也比星际战士军团要来的先进:像Lastrum风暴爆矢枪、Solerite动力拳套、地狱火矛和遗迹毁灭者这样的装备迄今都是禁军专属。在禁军中,配备该型盔甲的部队被称为雷灭营(Tharanatoi),他们在禁军中承担的是重装突击队的角色。仅在极少数极端情况下,或是需要一锤定音突破敌人防御的时候,禁军的终结者才会投入战场,依靠他们的盔甲防护能力来尽可能降低此类危险任务可能带来的伤亡,并同时携带重火力武器加大对敌打击的力度。在当前天鹰型终结者盔甲的装备现状不明,因为在第四十一个千年的时候,禁军最为常见的终结者盔甲型号是阿拉琉斯(Allarus)型。

阿拉琉斯型终结者盔甲是第四十一个千年时禁军所使用的终结者盔甲。该型盔甲由核磁电机(magnatomic generator-shrines)驱动,关节处则由莱昂努斯级(Leonus class)制动器连接到一起。其外壳由精金和瓷金(Auramite)共同组成。这种盔甲的防护性能之强甚至足以保证它的穿戴者在宏炮轰击的杀伤半径之内毫发无伤。在该型盔甲上结合了帝国所能够获得的最先进技术,即使是字面意义上的价值连城都远不足以形容这些盔甲的珍贵。
为了补充该型盔甲的火力,阿拉琉斯型终结者盔甲在左前臂上安装了弩炮式榴弹发射器。该发射器由盔甲穿戴者的思维直接控制,可以在全速射击模式下快速向敌人队列发射大量神圣的榴弹。除杀伤性弹药外,弩炮式榴弹发射器还能发射震撼弹,这种弹药爆炸时会产生驱邪效果(electro-exorcist chaff)和强度极高的声响与闪光。被笼罩在这种弹药作用范围的敌人会立刻被晕眩,失去对感官的控制能力,从而在紧接着必然发生的猛攻中毫无还手之力。
阿拉琉斯性终结者护甲不仅能够为其使用者提供完善的防护,在通常终结者盔甲型号上常见的笨重迟缓也几乎不见影踪,再加上帝皇的庇佑,这种盔甲堪称当前帝国手头最为先进的动力盔甲型号,因帝皇的禁军需要穿着它们去面对帝国最危险的大敌。

圣盾型终结者盔甲是灰骑士战团专属的终结者盔甲型号,与圣盾型动力盔甲一样,它们在基础结构上和同期的同类型装备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内刻有繁复的守护祷文和符文,此外还有各类由灵能驱动的防护屏障用于保护盔甲的穿戴者不受恶魔和其仆从的灵能伤害。在外观上,圣盾式终结者盔甲和同时期常见的不屈式相比,主要在头盔的式样上有很大不同。圣盾式终结者盔甲使用的头盔样式更加接近远古时期传统的骑士头盔。另外在圣盾式终结者盔甲的左臂甲上固定有一部双联装的爆矢枪,使得灰骑士终结者能够具备一定程度的远距离作战能力。
土星式终结者盔甲:
据称该型盔甲和铁骑型与冥府型终结者盔甲均存在共通之处,但没有具体的情报。
阿科纳克(Arkonak)型终结者盔甲:
一种罕见的盔甲型号,据悉牛头人战团广泛地装备该型盔甲。
早期型终结者盔甲:



在大远征时期最早出现的该类盔甲的原型,在最终发展出铁骑式终结者盔甲之前,该系列原型总共历经了三种型号。有少数原型终结者盔甲在二次建军时被当做战团遗物被小心地珍藏起来。
词条原链接:https://warhammer40k.fandom.com/wiki/Tactical_Dreadnought_Armour
参照lexicanum进行了部分修改:http://wh40k.lexicanum.com/wiki/Terminator_Armour#Patterns
翻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版权归GW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