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在老信笺上的新墨雨——梦林戏墨与仲廉诗趣的交响

作者/王梦林 (中国美术学院学士;武汉大学硕士;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导师,教授委员会委员;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主编/梅明 (中国皇家园林摄制组总导演、中国书画春晚融媒体导演)
















主编点评: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化
王梦林先生坚守传统,用小楷写诗评,未及细品文字,便使其从百篇诗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明星文章。
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美值得珍惜。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既是字也是画,这是书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根源。梅思源从小跟书法家练习书法,5岁即自动会认2000多字,等到上小学学拼音,反倒有障碍了学不会。

可见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并没有深刻理解书画艺术的内在逻辑和文化密码,用俯视的中国文化和仰视的西方文化杂糅乱炖,把聪明的孩子教糊涂,把灵光的孩子教迟钝,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在是任重道远。
楼宇烈先生跟我讲,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来发展。只有自己的文化才与自己的基因匹配,西方的东西,我们永远理解不过他们。文化的发展,根深才能叶茂,别搞错了自己的根。从这点上讲,中国式现代化提得正是时候,颇有拨乱反正的效果。
下个月有个论坛邀请我做报告,题为“用优秀传统文化视觉化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正缺案例。读到王教授的文章,拍案叫绝,当即请余兄授权,选为新时代案例。

印刷体:伯仲诗与趣
作者/王梦林
友余仲廉君,好吟诗,文体甚多,有现代自由诗,也有古体诗,有时破点法度还自创一格。
而吾在喜极之时、悲极之时、空无之时,也会写点诗当作心歌,以表白真情。每当吾发至朋友圈时,仲廉君都会写诗应和。
吾虽成诗不多,也无所谓诗,但仲廉君的助兴赋诗却增添了无尽诗趣。我与仲廉君也相聚甚多,常在饮酒品茶间吟诵他的诗篇,免不了会对他的诗句评说一二,以致他几次与我举杯对饮时,要我为其诗作写几句心里话。

吾虽写过几首拙劣之诗,但对中国诗词并没有研究。既然吾不懂诗,聊几句碎语,与仲廉君纸席上展露一下心扉,亦是一件快事。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即使我有微词,仲廉君也无理由笑话我,读者更不忍戳吾脊梁。只当是茶余饭后一支烟,吞云吐雾,烟消云散罢了!

仲廉君写了不少诗,他曾说一日可成十诗,可用“高产”形容,且成册出版。如此充满激情和精力、不顾身体需要休息的诗人,恐怕目前存世量也不多了。 品评“高产”诗人的作品好辛苦,每首诗逐一读下来实属不易,对我的情绪影响很大,甚至打乱了我的生活。
我曾试图以古今名人名诗为标准,对应仲廉君的诗作进行分析,结果找不出其间有什么关联。我只好再往前追溯,南朝梁钟嵘所撰的《诗品》中寻找依据,这部诗论里把诗人的作品分为上品、中品与下品,说明了“品”对诗人及作品衡量的重要性,也是当今许多文人、艺术家及诗人所面临的窘境。
钟嵘对诗的看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在仲廉君的诗集中,有几首诗吟诵之后我印象深刻,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湖村小寒
村外满湖秋水寒,
应弦苍岭野烟静。
渔夫使巧浆敲梆,
惊得乌鸦飞折颈。
这首诗作者写于其家乡湖北石首白莲湖,前两句淡淡几笔,画面隐约,意境已现,兴至也。第三句虽有转承之意,但组词还可以再斟酌,更考究。最后一句体现了比之关键,遗憾视角独特性不够,且字韵落笔仓促。
诗无韵如同歌无曲,五味杂陈,让人憋屈!仲廉君就是这么洒脱,就像平时喝酒一样,首先给你创造一个意境,美酒摆在你面前,最后喝成什么样子,他就不管了,反正他只喝二两。
还有几首诗特别耐人寻味,兴、比、赋要义皆能综合其间,运用自如。意境、诗品、格局均能不同程度地体现。斟词酌句,也表现出诗人对作品的钟爱与责任。
落雁岛
一年如画显秋韵,
七彩花妍碧翠中。
幽境馨香蝉语素,
静林洗净世间风。
仲廉君是一位容易亢奋的诗人,在自己的认知范围里,尽情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在其笃定的事物面前不遗余力地去描述,他在创作自由诗时就是这样的执拗,用几十个排比句反复去描述同一个事物。
像一个赏花者,伫在花的旁边不停地赞美花儿漂亮,有时候花儿被赞美得受不了了,提前落瓣了。没有转折,也不注重文饰,稀里哗啦用词句一阵猛喷,自己写爽了,读者看懵了。
像这样真性情、表里如一、不按套路创作的诗人也是不多见的。然而,《落雁岛》这首诗则宛如夏日的一阵清风,风中闪现着淡定、柔情、禅心与傲骨!
清明有感
修释往辞风骨在,
春深异域似孤鸿。
桃红柳色引悲绪,
长叹何从寻旧容?
我记得读浙江美术学院时,先生告诉学生们,浙江美术学院培养出一位著名的诗人,名字艾青。
我当时很好奇,美术学院如何培养出诗人,于是我开始阅读前辈艾青的诗作。艾青的《诗论》中提到:“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语言里面也必须富有暗示性和启示性”。
再品仲廉君《清明有感》这首诗,诗中字句极力推敲,纯朴的语言里暗含深意,诗人历经世事沧桑及苦闷彷徨,渴望从先人的记忆中寻找慰籍。
诗,就是良药,既可以为自己的心灵疗伤,又可以宽慰启示世人,让人在诗意中度过无奈的一生。所以许多人都想借诗成仁,借诗成人!
最后,我们再欣赏仲廉君的两首《无题》诗,窥探一下他的心迹。
无题(一)
夜静人深空对月,
韶华无奈剩几许。
不息逝水入东流,
稚梦悄然化翁举。
过往愁肠魂绕牵,
百年岁序刹那去。
且由当下放高歌,
不枉人生曾畅履。
无题(二)
茫渺宇穹无尽际,
自然道法定玄刍。
太虚日月似微雀,
天赋欲求心满洲。
人世易殚难百岁,
奢望逐梦直千秋。
终身困惑受尘苦,
尽是利名贪不休。
艾青曾说过:“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若是艺术是为了人民,那么艺术便是工具。若是艺术仅仅为了艺术,艺术才是目的。艺术成为了工具,便失去了纯洁,失去了纯洁的艺术还是艺术吗?
反之,为了艺术而艺术,那便是追求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一定是有益于人民的,最终一定是为了人民的。
在我的印象中,仲廉君有时候像背负着历史的使命,这是在中国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共同的特征与宿命,为某一种观念和意识奋力呐喊。并把诗写得很辛苦,很沉重。
我能体会得到诗句中散发出的理想、盲从、质疑、无奈与呻吟,每一个字透着疲惫与挣扎。
仲廉君的两首《无题》诗,让我对其有了真实客观的了解,感受到他骨子里的诗人情怀,以及对诗意美学的塑造能力,是回归自然,探索人性本真,饱含哲理启示的诗篇,是放下俗念,大道至简的佳作。
对于诗人仲廉君而言,大千景象,语义纷呈,能守一隅,非易事也!
2022年7月28日
写于南湖山庄
编辑制作:《中国皇家园林》摄制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