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回到过去重来一次,你的人生会更好吗? & 赶时间的人
有读者问鹿老师怎么最近又躲懒不更文了,给她急得恨不得抢过键盘帮我们写。 因为鹿老师最近在追《为有暗香来》,沉迷磕女主华浅和男三华戎舟的CP,根本无暇干正事,还拉着我陪她一起磕。 (下面内容含部分剧透,介意者慎看) 我说:“我发现你真的很爱这种纨绔女主和忠犬男配的故事设定哎……” 鹿说:“对啊,华戎舟这种忠犬不就是你说的‘高能力、高宜人性’的人格类型嘛——对外的时候武艺高强,遇到任何危险都有他坚实的臂膀挡在你前面,身处黑暗迷阵他也能一路找到你,虽身份低微却敢与家主对峙……但私下在你面前的时候他又是克制的、示弱的、臣服的,而且还以她之姓冠他之名,这种反差感迷死人了!” 我:“嗯……这倒是也符合你的风格——既慕强,又要在恋爱中占据主导地位……” 不过比起磕CP,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故事“重启人生”的设定。我刚陪着看的时候都有点没看懂:一开局女主全家人就齐齐整整的嘎了,怎么眼睛一闭一睁,她家人又都活了? 然后鹿老师给我“扫盲”了一下:
女主华浅上一世冒充女配牧遥嫁给男神仲家大少爷,她爹也诬陷同僚(也就是牧遥她爹)害牧家家破人亡。最后事情败露,被丈夫休弃,父亲遭斩首,家眷流放死走逃亡的。女主昏死之际悔不当初……结果,chua!她就回到了两年前的新婚之夜,获得了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开始各种补救之前犯下的错误,同时收获了迷弟*2(家主仲溪午和侍卫华戎舟)。
“重启人生”的设定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世上不存在的“后悔药”,在设定中存在了。
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后悔虽然是一种负面情绪,但在心理学上,它对人的自我发展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一、后悔能促进目标与价值观重塑
只有当我们后悔,我们才能学会反思和重新评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观。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要、欲望和偏好,促使我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在决策中作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主角能够在后悔之余重来一次,又拥有了上帝视角,知道了未来的剧本,带着教训和经验,利用其他人所没有的信息差,精准避开将要踩的坑,这种开挂翻盘重新选择的感觉太爽了。 女主改写了之前所有行差踏错的情节:劝爹不要再勾心斗角害人害己,劝娘好好管教纨绔哥哥,撮合牧遥和仲大爷破镜重圆。她救活了牧遥的父亲,又替牧遥挡了一箭,更是将牧遥家获罪被卖的老家人一一赎身。 反思错误:不择手段嫁给男神并不是幸福的终点。
改变目标:从嫁给男神变成要全家人改邪归正平安度日。
重塑价值观:从唯我独尊变成与人为善。
二、后悔也可以促进个人成长
当一个人承认并直面后悔时,就说明他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后悔,人们可以
发现和改正弱点,完善技能和能力,主动探索自己的局限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个人成长。 华浅重开之后,就不再当局者迷。比如当她的堂姐试图与她在仲府搞小团体,想要内院勾结兴风作浪之时,她终于意识到“难怪前世华家会倒,家族里一个个都是些又蠢又坏的角色,都成了众矢之的还不曾察觉”。 也正是因为她后来的成长,让她赢得了长公主等家族核心人物的信任和器重。 完善技能:学会了做饭、游泳。
修正弱点:改变了嚣张任性的性格,开始克己复礼。
提升认知:学会观察事情的本质。
三、处理后悔的方式要适当
尽管后悔具有一定的心理价值,
但若过分沉湎于后悔情绪,则可能导致自我指责、自我怀疑、情绪崩溃和自暴自弃等情况。
如果自怨自艾,沉溺于虚妄的假设,是无益于事态发展的。因此,人们都需要找到正确处理后悔的方式,包括:积极地面对错误和改正错误、接纳犯过错的自我并总结改进,以及寻求他人的支持。 关于改正错误和自我完善前面两点都说了,但其实来自他人的社会支持也很重要。就像家主对华浅施予的爱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也是救赎女主的良药。 聊到这里,鹿老师对我说:“有时候我会想,平行时空或者重启人生会不会真的存在。我曾经梦到和别人结婚了,醒来发现睡在我身旁的人是你!我激动地抱着你想:‘原来是梦!还好是你!’” 我说:“在我呼呼大睡的时候,你的戏咋这么多……” 她又说:“这种感觉可能就像华浅一睁眼发现,
一切做错的选择都还来得及修正,真正值得的人还能握紧他的手,这种失而复得的心情多美好多喜出望外啊。
” 我说:“但我推测结局可能是梦……因为剧情里一直在铺垫女主能闻到别人闻不到的香味,又一早交代男主家拥有独门秘制的还魂香,我觉得应该是熏香熏出来的一场梦。” 鹿说:“啊!你不要来创我!” 但我倒是觉得,结局如果是黄粱一梦,也挺好的。因为
如果没有上帝视角和预知未来剧本的能力,即使给你重来一次的机会,可能也不会改变什么。
就像华浅重开之后劝诫父母好好管教哥哥,不要再蝇营狗苟,可他们并不会听进去,还是要等到她哥哥又惨死一次父母才能醒悟;就像华浅知道牧遥会为了救大爷而中箭,她推开了牧遥,却没想到搞得自己又中了一箭。 即使能修正一个决定,避开一个坑,但始终是无法改写出一个皆大欢喜处处完美的结局。 反倒是设定成一场“悔不当初”的梦更好。 我想,每个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过后悔的事。我也有过,在梦里面我重开了一次又一次,回到了做出决定的前一刻,修正了当时的选择。有时候梦里会有好的结果,但醒来发现只是一场空;更多数时候还是无能为力看着事情发展一再超出自己的控制能力,只能看着他对我说:“我知道,你尽力了”。
已经发生的事情其实无法改变,但现在的我们何尝又不是带着过去的经验教训在重新开始呢?
真正能改变人生的,靠的不是上帝视角的重开,而是内心的成长。如果没能吸取教训,踩过的坑还在踩,犯过的错继续犯,认知不改变,心境不成长,就算重开一次,下一世的“我”又怎见得能比上一世活得更好呢?
还不如现在开始,把每天都当成是重开之后的人生,趁一切都还来得及,好好地活。
赶时间的人
有没有发现,我们一直在追着时间跑,被带得气喘吁吁,看似在加速,想要完成的事情,依然没有满足预期。 比如: 有位朋友,最近不知受什么刺激,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跑步,我真佩服这种决心和毅力。 不过,每次到午后,开始频繁打哈欠;下午2~3点时明显精力不济、犯困,工作效率大大折扣。 还有一个朋友做短视频自媒体,刚开始单干。中午和下午用来拍摄,早晨7点爬起床来写脚本。我原本以为这样做是为了利用早晨的宁静时间,进行创作。 后来发现,他在逼迫自己尽快完成脚本,为下午拍摄做准备。这种工作模式,不仅忽略人的生物钟和自然作息规律,还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疲劳。 ...... 说实在的,以前我也这样。朋友都开玩笑叫我“好忙同学”,约吃饭都无法诱惑我,不在赶稿子,就在赶方案。 他们总以为我赚很多钱,真相是,我好像把自己置于一个永无止境的状态中,没赚多少还挺累。所以,说到底,
大多数人,都是低效赶时间的人。
01
为什么做事越来越赶时间了?我觉得,有四点。
首先,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空前。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越来越快,就像人们手机打开APP,新闻资讯、商品信息铺面而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餐时代,不仅做事要快,还希望周围的人同自己一样快,这无疑加剧了时间焦虑。
其次,文化价值观起关键作用。
大家似乎喜欢“成果至上”,遇到朋友、同事,很容易用对方开什么车、做什么职业、有什么成就,家庭背景等条件去评判。 前几天,我在一个聚会中与朋友聊到这个话题,一位富三代分享他参加的相亲局,不仅收费,还要验资质。 什么资质?有没有公司、毕业学校,家住哪个区。简直太赤裸了。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找到相似背景的人,无疑也强化了对“成果”的过分追求。 普通人圈层更不用说,太多“年轻有为”的故事在网络上流传,让人们觉得时间更紧迫。 再者,
人天生具备比较心理。
每当看到身边人展现出“完美生活”,如,旅行照片、名牌物品,我们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这样?” 这种始终觉得自己落后,再加上设定的高标准,总觉得时间,没有被利用好。 最后,宏观角度看,
时间焦虑算人类生物性的一部分。
过去,反应迅速、动作敏捷的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因此,这种对时间的追逐是基因中的一种古老机制,用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 虽然现代人不再面临生死的抉择,但这种追赶时间的心态仍然根深蒂固,使我们时常感到时间的压迫,仿佛每一刻都不能浪费。 值得一提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让大家对时间存在误解,普遍觉得快速行动是高效,慢下来意味着浪费。 例如: 前几年技术迭代期,随着各平台如豆瓣、微博、快手、小红书等崛起,大量创作者涌入,那些早期入驻并抓住机会的创作者,的确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巨大的流量,成为网红。 这种现象,进一步强化人们
“抢先一步”的思维
,大部分人一致认为,错过某个技术、平台黄金发展期,等于错过整个行业机会。 近两年,大模型崛起又是一个例证。很多人一旦发现图文处理的潜力,纷纷投入其中,开发应用、推出知识付费产品。 大家观点是,只要能在技术迭代的早期快速入场,就能享受到前沿的红利,获得丰厚的回报。 显然,赶时间,已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固有模式,然而,这种对时间的过度追求,并不一定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价值或满足感。
02
以此为例: 根据2023年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2023年的大众平均每晚睡眠时间为7.40小时。 报告还显示,有近半数的民众(47.55%)每晚平均睡眠时长都不足8小时,而16.79%的人,每晚平均睡眠时长更不足7小时。 此外,某知名平台健康研究院发布的《这届年轻人不好好睡觉研究报告》中也提到,近4成95后和00后几乎每天都熬夜。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46%的失眠人群属于“主动失眠”,并且这些人当中,多达60%是00后。另外,80后因为压力和焦虑导致的失眠比例已超过70%。 数据的确有些枯燥。 然而,它在警示我们,赶时间所带来的心理、生理问题都不能忽视。话说回来,人们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话题。拿我来说,我认为赶时间会让大脑一直紧绷。 为什么? 我的日常生活几乎被写稿、见客户、喝咖啡、谈商务所填满。每天几乎一样,不停与时间赛跑。这种循环,经常让大脑高度警戒。 虽然向来属于“年轻就是好,倒头就睡”的人,但最近发现,即便在梦境中,思绪依然没有停止。经常梦到“那个客户的稿子,是不是根据简报再调整一下”;或那个客户的需求,我需要不要再次沟通? 这种状态,不仅影响工作质量,还总会处在焦虑边缘。 焦虑什么呢?冷静下来反思下,似乎也没什么。说白了,
觉得没事可做就慌,有事可做又因忙碌太烦。
我还注意到,当时间过于紧迫,创造力和理解力都会受到影响。以前,我可以轻松、迅速处理大量信息,不会觉得累。现在,我经常感到大脑反应迟钝。 举例来说: 最近,客户给了我一份详尽的PPT或一大堆采访稿。过去,我可以迅速捕捉到其中核心内容。但现在,这对我来说,感觉有点困难。 有时,我需要花费好几倍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甚至这样也不能确保完全理解了其中的内容。这对提高工作效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在前天,我在社群中分享了一个链接。昨天,当我准备再次分享时,我还特地问了大家:“我昨天是不是已经分享过这个链接了?”这让我意识到,我的记忆力似乎也开始退化。 连续挑战以及认知上的变化,的确令人沮丧。对了,我还发现,心流时刻也变短了。那种短是什么样呢?你深知某件事特别重要,真的很想全身心投入,就是找不到那种沉浸其中、与世隔绝的状态。明明内心迫切地想要专注,却总浮现出其他杂念。 这种感觉犹如,晚上睡觉进入梦乡,明知道有一个美好的梦境在等你,却听到蚊子在耳边嗡嗡响,这只小蚊子像极了杂念,打破你的宁静。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过于匆忙地让自己被时间、事务所推动,确实不是明确之举。但,难道大家不知道赶时间不好吗? 当然知道,只是无法避免。许多情况下,时间像一个无情的赶路人,不等任何人。 医院救人、上班迟到要扣款,这种紧迫时刻的确无法控制;不过,从更长远时间尺度看,大多人根本原因在于战略无知。
03
什么意思? 个人或组织,故意选择不了解某些信息。这不是真正无知,或对某事完全不知晓,而是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或维持现状,故意忽视这些信息。 比如: 公司层面,管理层每天都要求员工提交详细工作报告以展示工作进度,这种做法对于工作实际推进,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导致大家浪费时间。 虽然,有人提出这种做法对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但领导选择忽视。在他们看来,这种方法让自己,随时查看每个人的状态,从而验证管理是否得当。 从个人角度,你在职场拥有稳定收入,经常听到周围人聊到“35岁中年危机、职业天花板”问题。你知道自己也将遇到,却不愿思考未来怎么办。 每当有人劝你提前做计划,增加职业竞争力,你总以“现在还早、还有两三年着什么急”为由推开。 实际上,内心非常清楚将来要面临的挑战,但害怕变化和失去当前的稳定性,所以选择车到山前必有路。 这,正是
战略无知
体现。
无知,不是不知,而是知道却不想行动。
有研究指出,大型群体中,人们经常选择避免某些信息。按照主流道德观点,这是保护策略,帮助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避免心中产生道德上的纠结和冲突。 说白了,有些信息我知道,不想给未来带来焦虑感,所以我间歇性忽略它。就像,吃甜点有高热量,知道不健康还会偶尔买几次。 问题就在这。 从时间范畴说,时间压力会提高战略无知患病率。 一方面,大家都在低头赶路,每一个步都显得非常紧迫。 如果在这种环境中突然停下来,哪怕短暂几天,你都会被深深的负罪感所包围,担心因此失去进步的机会,尤其在大型企业,工作环境变化快之又快。 比如: 前段时间我一朋友说,休息半个月重返工作岗位,明显有点社恐,发现部门与部门之间已经流行起新名词,我有点像局外人,这种恐惧不安,搞得不敢停歇。 另一方面,即便你有长远视角,也会陷入“短视漩涡”。 拿写作来说,你是否觉得专职做自媒体日更是明智的?答案因人而异,有人觉得有必要,认为频繁更新可以保持用户粘性,有人觉得没必要,质量大于数量。 你很坚持自我观点。可当你发现周围大多数人都在持续更新,你会开始不安,质疑自己的决定;同样,看到某些优质作者,不日更却仍有大量用户高度认可,你又会开始疑惑,之前决策是否有效。 很明显,一个人很容易被环境影响,失去自己的判断。 了解这些后,你会意识到
外部时间是一个框架。
想要从镣铐中挣脱出来,自己必须超越时间,深入内心的暗时间。 这种“暗时间”是
内在力量
。 如愚公移山,在追求效率、性价比时代,愚公选择最贵最费力的方式,一铲一担地去移山。正因为他的坚持,激发了内心深处的力量,最终以神仙之助达成了目标。
04
因此,有没有一种可能,不赶时间,依然可以活出精彩的一生?我有三个感受,分享给你:
1. 灯塔人
你是否曾经遇到过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他们不追随大众足迹,像一座孤独的灯塔,坚定矗立在自己领域中。 比如,科学家,花费一生探索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为人类知识库打开一个新篇章。工程师,一生可能只为建设一座经久不衰的桥梁。 寿司大师,每天只为制作一片完美寿司,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这些塔尖上的人,你也许没有亲眼见过他们,但网络上流传的故事足以深深打动你。
2. 花园人
与塔尖上的人不同,还有一种人将自己的生命雕琢得宛如花园,花园魅力在于,除非亲自走进其中,否则很难察觉它的存在。 只有当你真正翻开一本书、观看一部电影,或踏入一个画廊,才能深深感受到其背后的生命厚度。这样的人往往是艺术家、导演、作家。 其中,我尤其敬重的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若非《自卑与超越》,我恐怕不会对这位个体心理学的奠基人有所了解。 他深入研究了自卑的起源、进展和如何实现自我超越。 尽管在像经济学这样的领域里,他并不为众所知;但只要你接触了他的思想,你就会如同进入了一个魅力四溢的花园,被其中的景色所吸引,流连忘返。
3. 堆积木
如果将时间想象为积木,每天代表一块积木。观察周围,你会发现有人将时间堆砌成了高耸的塔,有人则建成了如花园般的生活,而那些总是追逐时间的人,积木却堆砌得乱七八糟。 我们并非不珍惜时间,而是未能进入深沉的暗时间,没有培养长期的视角。表面上忙忙碌碌,似乎每天都在追赶,实际上已经陷入战略盲目中。 假设人的寿命为80岁,那我们将会有约29,200块积木。 想象出生之时,命运赠予我们一盒乐高积木,整个人生就是如何组合这些积木的过程,而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偶尔一块、两块、几百块积木没有堆砌好,并不重要。 如果好几年浑浑噩噩、毫无目标,当岁月流逝,会发现虽然做了许多,却毫无成果。 因此,当你感到疲倦时,放慢脚步去休息,恢复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步调,努力搭建人生城堡;记住,
只有将所有积木专注于一个方向时,才有机会进入神秘的暗时间。
这三点,没有明确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但我觉得,它像一辆从远方驶来的车,初显模糊,答案已悄悄靠近。 总结而言,
不赶时间,也能成事。
大多数人90%方面有所相似,剩下的10%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用10%的独特,加一生的时间,去构建一个事情,完全可以雕琢出一片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