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让更多“来不及”变成“来得及”:清明时节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生死教育

2023-04-13 17:57 作者:SUNG_宋涵静  | 我要投稿


最近是清明时节。过去三年,很多人都经历了离别。有些再见来得及,但也有很多来不及。生死话题,平常也许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讳莫如深。但在这样一段特殊的时间,我们有需要好好聊聊。


生死教育,是一种传递尊重生命的理念,培养和提升生死事件应对及处理的能力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仅孩子需要,我们大人自己更需要。

为什么要进行死亡教育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生死教育。其中的一个高赞回答非常简洁,但却最直接有力地讲到了原因:为了让我们人生太多的遗憾变少一些。


我对这个回答深以为然。几乎所有人在小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疑问:什么是死亡?我/爸爸妈妈会死吗?”你还记得当时得到的回答,或者你曾经给孩子的答案吗?


《南方都市报》一项调查数据发现:在接受调查的数位家长中,仅有13.6%的人会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关于生死的问题,而超过60%的家长选择避而不答。


但是这些疑惑不会因为父母的回避而消失。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时发现:“在2到7岁的时候,孩子对死亡所产生的焦虑虽然短暂,但会一再发生。孩子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因为死亡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无法想象出来的;他们害怕的是分离,害怕被抛弃。”


也就是说,当这些问题出现,避而不谈换来的是只有更深的恐惧和焦虑。而如果孩子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给到他们的将是巨大的安全感。


安全感对孩子构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无可替代的正向作用。


而对于成年人,生死教育也让很多“来不及”,变成“来得及”。


还记得之前一部韩国综艺,其中里面一个叫正汉的年轻人被确诊脑癌晚期。而他在临终前最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奶奶。

因为父母早年因病相继去世,他从小就被奶奶拉扯大。可后来,奶奶被诊断为重度老年痴呆,她甚至连孙子的名字也忘了。


然而在一次录制中,正汉温柔地呼唤着奶奶,这时奶奶注视着孙子的眼睛。那一刻她的眼眶湿润了,对正汉说了句:眼睛好看。正汉最终来得及和奶奶道别,也在那年夏天,他离开了。

而在央视节目《病房里的童年》中,也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位医生遇到过一个不敢闭眼的内向小男孩。不敢闭眼的原因,是孩子害怕自己闭上眼睛就再也醒不过来了。当时医生问这个孩子:“怎样才能让你安心闭上眼睛休息一下?”几天后,这个小男孩把一个小盒子送给了妈妈,里边叠满了纸做的爱心,上面写了一句话:妈妈,我走了以后,希望你能快乐。


临走的那天,这个内向的男孩拥抱了妈妈,喝了自己喜欢的可乐,安静地躺下后,再也没有睁开眼睛。或许有些遗憾,但一场好好的道别让他对离开少了一些担心和害怕。

有数据显示: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


死亡教育,是为了更好准备,不至于在死亡突如其来时那么恐惧,让更多“来不及”,变成更多“来得及”。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生死教育


作为一名临床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我在工作中接触过各种情况,也遇到过各种出现问题的孩子,比如自伤,自杀,死亡恐惧,比如:有的孩子因为小时候没来得及见爷爷最后一面后来一直耿耿于怀;一个胳膊上全是刀痕的女孩说:只有自伤才能让她摆脱痛苦;还有曾经在危机干预热线里,一个大学生说他除了自杀别无选择。


缺乏生死教育是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根源。


生死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只有进行了,孩子人生才会有支点。这个支点叫做:生命的价值。


有了生死教育,我们和孩子才能能更珍惜生命;才能更好克服恐惧和抱怨,减少遗憾;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包容度;也能为自己的衰老做好准备。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生死教育:


1、幼儿期(3-6岁)


在幼儿期,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和游戏引导孩子了解生命和死亡。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有关生命和死亡的绘本或者故事,读给孩子听,并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里的主题和道理。


同时也可以从家里的宠物、家附近的公园里入手,通过向孩子讲述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引导他们对生命的诞生和消亡有大致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带孩子参观动物园或者自然博物馆,让孩子学习和探索不同的生命形式。这些做法能在幼儿期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2、童年期(6-12岁)


等孩子再大一点,比如上小学了,他们会开始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且会对生命和死亡产生好奇和探索欲,这时家长可以适当提高孩子生死教育的难度。


你可以开始引导孩子思考有关生命和死亡的问题,比如:你觉得生命是什么?如果你发现别人受伤或者生病了,你会怎么帮助他们?如果我们家养的植物死了你会有什么感受呢?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开始理解生死的概念,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一些死亡相关的问题。


除了提问,家长还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些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比如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等。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了解怎么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要注意的是,家长无需把生死话题描述得太深入具体。因为童年阶段生死教育的重点,是让孩子对生死形成大致概念,以及对生命有敬畏之心,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青春期(12-18岁)

那么等孩子进入青春期,等他们开始有独立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后,生死问题的讨论层次就可以更深入一些。比如新闻报道不时会出现一些涉及生死话题的报道,那家长就可以和孩子讨论这些社会问题。


其次,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比如作为人类,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样的思考能够促进孩子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最后,到这个阶段还可以帮助孩子去了解一些他们未来可能会面临的生命问题,比如疾病、比如失去亲人等等。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避免过度恐惧和压抑。


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聊这些话题,其实也是在为他们提供支持和理解,这有助孩子在未来更好去面对生命的挑战和变数。

从我们开始填补生死教育的空白


在过去,生死教育基本都是一片空白,这也导致了很多缺少生死教育的孩子,在成长过程更易偏离正轨。


比如2015年,宁波发布的《宁波法院涉学生校园伤害事故案件审判白皮书》显示:在校园伤害民事纠纷案件中,74.2%的伤害事故是未成年人之间致害的。还有一组2019年的数据:018年全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性侵、拐卖、虐待、伤害未成年人等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5万余人,同比上升6.8%。


这些事件的产生,和我们缺少生死教育有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生死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引导孩子思考生命和死亡的问题,能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更加坚强和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而对于我们成年人,生死教育也同样不可或缺。


比如面对疾病、意外和其他意外情况,正确的认识和应对方式也有助我们更好保护自己和家人。


然而当前,我们关于生死教育的机会非常有限,这需要我们抓住机会填补空白。


比如像这段清明时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希望你能用好这些时机,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死教育,让他们来得及做好面对未来人生的准备。

让更多“来不及”变成“来得及”:清明时节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生死教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