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刘联合的始末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正当诸葛亮随鲁肃到达柴桑游说孙权之际,曹操给孙权送来书信一封。据《江表传》记载,这封信的大致意思是:最近我奉朝廷之命讨伐有罪之人。军旗往南一指,刘琮就束手投降。现在我又训练了八十万水军,准备和将军您一起在东吴一带打猎。
曹操这封信的语气实在太狂了,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相威胁,拿刘琮的主动投降的事实来耀武扬威,还拿自己的八十万水军当资本,为的是胁迫孙权跟自己谈合作,帮助自己灭了刘备。
一面是曹操的要挟,一面是诸葛亮的激将,已经有心要同刘备合作的孙权就东吴未来道路问题召开了专题讨论会。结果与会人员几乎一边倒地劝孙权投降曹操。据《资治通鉴》记载,投降派是以长史张昭为首的。在场的只有鲁肃不说话。休会期间,孙权站起身来到更衣室换衣服,鲁肃跟了上去。孙权知道鲁肃有话说,就拉着鲁肃的手询问其意见。鲁肃说:“刚才那些人的倡议,都是在误导将军您,不能跟他们一起规划未来大事。现在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但将军您不能。为什么呢?现在如果我投降曹操,曹操会让我回到家乡,接受地方上的品评,获得一个品行和才能上的鉴定,也还能做一个基层的小官,坐着牛车,带着随从,和士大夫们交往,步步高升当到州郡长官。将军您如果投降曹操,还想到哪里去呢?希望您早作决断,不要听那些人胡说八道。”孙权叹息着说道:“这些人的倡议太让我失望了;现在您的深谋远虑正和我的想法相同,这是上天把您赐给我了。”
当时周瑜奉命到鄱阳湖训练水军,鲁肃劝孙权派人追上周瑜并召回。召回周瑜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打压投降派。当时投降派以张昭为首,投降理论也相当成熟。投降派的观点是:“曹操像豺虎一样,以汉朝丞相的名义,靠挟持天子来征讨四方,每次行动都以朝廷授权为名,现在如果反抗,言不顺事不成。况且将军您用来抵御曹操的资本是长江。现在曹操夺下荆州,占据荆州疆土,刘表训练了水军,快艇、战舰数以千计,曹操把这些战船沿江分布,还有步兵,水旱两路进兵,这是跟我们共同享有了长江之险的地形优势。要说兵力的多少,我们更不能跟曹操同日而语。我们认为上上策就是投降。”投降派以秘书长为首,投降论调颇为成熟,持反对意见的鲁肃根本不敢也没权力公开发言。如果不把近卫军司令周瑜调回来一票否决,投降决议很可能全票通过。
周瑜参会后,立刻给了投降派以沉重打击。周瑜说道:“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实际上是窃国贼。将军您凭借自己的神武雄才,加上父亲、哥哥留下的精神,在江东形成割据势力,占据几千里土地,士兵精良能作战,帐下英雄敬业乐群,就应该横行天下,为大汉王朝铲除奸佞。况且曹操是来送死的,怎能向他投降呢?请让我来为您核算:即使现在北方已经安定,曹操没了内忧,充其量也只能旷日持久地在陆地战场坚守,又怎能跟我们在水面上一决胜负呢?现在北方政局还没有安定,再加上马超、韩遂还在关西驻扎,成为曹操的后顾之忧。况且曹兵舍弃鞍马,用舟楫和我们的吴越水兵作战,发挥不出中原王朝的长处。再加上现在天气寒冷,马没有草料,中原士兵长途跋涉在江湖密布的南方,水土不服,必然生病。单凭这四点,就是行军打仗的祸患,但曹操却都犯了。将军您活捉曹操,就要趁现在。我请求带精兵三万人,驻扎在夏口,保证帮您打败曹操。”孙权说:“老贼曹操想要废掉汉朝皇帝而自立为帝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害怕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而已。现在其他英雄已经覆灭,只有我的政权还存在,我和老贼曹操势不两立。你说我们应当抵抗,观点跟我一样,这是上天把你赐给我了。”
可以看出孙权的心情有多激动,激动到夸人都想不到更好的词汇了,把鲁肃和周瑜都说成了天赐的。而且,当时只有二十七岁的孙权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把自己跟士族中最强大的的袁绍、袁术、刘表相提并论,完全不考虑自己其实是庶族出身,跟曾在都城做官的吕布相比都有点高攀,真的有点“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了,完全不把五十四岁的曹操放在眼里,一口一个“老贼”。
据《江表传》记载,为了表达抗曹决心,孙权拔刀砍向面前的奏案,封住了投降派的嘴。当天夜里,周瑜又来找孙权,告诉他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是虚张声势,实际上只有十五六万的中原疲惫士卒和刘表手下的七八万不忠士卒。如果周瑜的情报属实,那么曹操的兵力最多二十四万,且军心不稳、战力折损。周瑜只要求带五万兵出战。
其实,即使是东吴投降派,也并没有在思想上认同曹操,同样在说曹操是“豺虎”,是“托名汉相”。可见曹操“吊民伐罪”的旗号只是在北方好用,过了长江根本没人承认,反而自己成了逆贼。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东汉末年的很多士人和百姓只认贤明的郡太守、贤德的刺史州牧,不认中央政权。
于是,孙权任命周瑜为总指挥,程普为副总指挥,鲁肃为参谋长,带领吴军向西与刘备会合。据《三国志》记载,周瑜跟程普的关系不太好。但据《江表传》记载,周瑜最终以人格魅力征服了程普。
同样是《江表传》记载,刘备按照鲁肃的安排,驻军在鄂县的樊口。诸葛亮前往吴国还没回来,刘备听说曹操军队逼近,非常害怕,每天派巡逻兵在码头上等候孙权的救兵。巡逻兵看到了周瑜的船,就快马加鞭告诉刘备,刘备说:“你凭什么肯定那不是曹操带来的青州、徐州军队呢?”巡逻兵说:“就凭我看到的是船。”刘备就派人慰劳周瑜军队。周瑜说:“我有军务在身,不敢擅离职守,如果你能够屈就,那就是我十分盼望的。”刘备就对关羽、张飞说:“东吴请我过去,如果现在我主动结盟东吴却不去赴约,就失去结盟的诚意了。”于是刘备一个人乘船去见周瑜,问他说:“现在抵抗曹操是我们共同的计划,请问你手下有多少兵?”周瑜说:“三万人。”刘备说:“少了。”周瑜说:“已经够用了,豫州您就看我如何打败曹操吧。”刘备想把鲁肃等人叫来一起商议,周瑜说:“子敬奉命驻军,不能擅离职守,您如果想见他,可以离开我这里去找他。而且孔明已经和他一起来过了,也就三两天的路程。”刘备虽然为自己怀疑周瑜而深感惭愧,但还是不相信周瑜能打败曹军,悄悄给自己留了后路,把两千人交给关羽、张飞统帅,没有给周瑜带领,为的是留一个退身步。
孙盛认为,《江表传》关于刘备留退身步的记载是吴国人为了赞美周瑜而故意贬低刘备。以刘备自身的雄才大略和当时的危急处境而言,他不可能如此小家子气。因此,北宋司马光在主持编纂《资治通鉴》的时候,保留了刘备只身赴约的壮举,删去其悄悄留退身步的黑历史。
但无论是孙盛还是司马光,都没有料到,在后人撰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原本赞美周瑜、贬低刘备的记载却被魔改甚至反转了。周瑜变成了小肚鸡肠,刘备变成了憨厚老实,诸葛亮变成了百密一疏,人物格局纷纷降低,为的只是凸显出关羽的威慑力,真的有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三国演义》原创的瑜亮斗智相关情节中显得尤为明显,周瑜自己用计和跟诸葛亮斗智的时候判若两人,无论是智商还是格局,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诸葛亮则更加过分,就像提前看了剧本一样,智商开挂,除了周瑜算计刘备的时候差点棋差一着外,放眼整个赤壁之战始末,几乎无正常人能比,果然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