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类招生 志愿优先 零调剂
相信很多高三刚刚毕业的同学们报考志愿时都会见到一个名词:“大类招生”,而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前几日,中山大学将“土木工程”归入“计算机大类”的操作也引起热议。本文将着重介绍北航的大类招生政策的利与弊,即标题中的“大类招生 志愿优先 零调剂”,以便考生朋友们进行选择。

ONE. 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的全称应该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百度百科)
说人话呢,就是把原先的那些招生专业(如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等)按照它们所具备的某种共同特质进行分类,然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只能填报这个类(比如“信息类”、“航空航天类”、“理科试验班类”等),在大一时这些专业都学一样的课,大二时再经过专业分流分往各个专业学习剩下的专业课。

可以看出材料、航空航天、土木
都被归入了“计算机”类
大类招生的优点在于:对于某些高三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学什么的同学而言,把决定专业方向的DDL延长了一年,你可以在这一年里详细了解这些专业,以便作出自己的选择。即所谓的“从父母选专业到自己选专业”。
而大类招生的缺点也非常的明显。
首先:对于目标明确而且目标是热门专业的同学来说,他们必须要冒着无法分流进目标专业的风险报名大类,并在大一一年时间里加倍努力,获得一个比较优秀的成绩,才能顺利进入自己的目标学院。最终在大类分流时,“博弈”的成分一年比一年高,而“兴趣”等和专业自身相关的因素越来越低,选专业之前,各路“博弈高手”层出不穷。
其次:大类招生会带来诡异的培养方案。其它学校数学学院的同学在学《常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时,选择大类招生的同学却在学习《大学化学》、《物理学实验》等等专业毫不相干的课程。大一花费精力学了毫无用处的课程,大二大三大四必定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补下大一欠下的债,俗话说”希望和绝望是守恒的“。这一缺陷也体现在转专业时,数学学院转入网安学院,居然要补修《工程图学》,原因是和网安学院同属信息类的电子信息工程等学院要学《工程图学》。当然也有可能因为《大学化学》学得不好而无法进入工业设计专业,或者因为《工程图学》学得非常好而进入计算机学院,总之就是离谱。
TWO.志愿优先
“志愿优先”实际上是北航大类招生采取的分流规则。
什么是专业分流呢?说白了就是从你的大类(“信息类”或“航空航天类”等)进入具体的专业学院(“计算机学院”或者“宇航学院”等)的过程。学院的教学力量有限,所以不可能做到满足所有学生的所有志愿,于是就需要进行专业分流。
什么是志愿优先?不同于高考的平行志愿,志愿优先以你所报的志愿,而不是成绩作为你分入哪个学院的决定性因素。在完成填报后,每个专业学院(可以类比为公交车)前都会形成一个成绩由高到低的队列,这个队列中只包含将这个专业报为第一志愿的学生。然后同学们依次上车,车满了以后立刻开走。如果你上车了,万事大吉。如果没上去,那么你需要到第二志愿的队尾(因为是“志愿优先”,每个队排序的第一关键字是志愿数,第二关键字才是成绩)继续排队,依次类推。
相比于平行志愿,志愿优先更容易满足同学们的第一志愿,而平行志愿更容易满足同学们的较高志愿。志愿优先的偶然性更大,有信息类末尾顺利进入计算机学院的,也有航空航天类排名前22%被分入第9志愿的。
THREE.零调剂
“零调剂”
就是文字游戏
所谓零调剂的意思就是,比如说在分流时你总共有 n 个专业学院可以选择,那么你必须报不少于 n 个志愿才能提交。如此一来自然就是“零调剂”了。
先把同学们“想去梦想的专业”的美好祈愿曲解为“不想被调剂”,再用近乎于文字游戏的形式实现,我说一句“孵化者”行为,应该是很贴切吧。
Q&A
Q:什么样的学生需要特别注意大类招生政策?
A:专业目标明确,且此专业比较火爆的情况下,需要特别注意。建议咨询学校的学长,了解分流具体政策。
Q:我是刚刚经历过高三的学生,天下内卷,舍我其谁?只要我卷到特别靠前不就不需要担心这些了吗?
A:确实,这是很正确的。只要卷到特别靠前就不用担心这些了。但是你的所有同学都是这样想的,大家也都是刚刚经历过高三的学生。你可得好好评估这件事的难度。
Q:我看学校宣传的“90%满足第一志愿”,这不是代表我能进入目标专业的概率其实很大吗?
A:如果你真正地理解了“志愿优先”这一模式,你就会理解所谓的“90%满足第一志愿”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比如说你现在排名400,而你的梦想专业:计算机学院,往年的排名都在200名,请问你敢不敢把它报在第一志愿?那当然是不敢,因为在志愿优先下,一旦第一志愿没录上就万劫不复了。所以你只能把其它学院报成第一志愿,然后被成为宣传材料中90%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