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认知主义(1-1-3)——人类追求人工智能、建构心灵模型的一整个错误

认知主义(Cognitivism),代表人物:冯·诺依曼,图灵。认知主义是个心理学流派,是用神经生理学去研究认知现象、功能、机制,它形成了一个科学范式,同时形成了一个垃圾的前康德的哲学范式,它预设了物理实在论、基础主义等。
会有一帮科学信徒以类似哲学的话语并用实验的方式,来对意识、心灵、体验、认识、知识等维度进行探索。
认知主义的顶峰即研究AI的可能性。
认知主义要提出各种”心灵“模型,会和分析哲学、心灵哲学苟合在一起,这些玩意都是逻辑(经验)主义立场,是前辩证法、前符号学的蛇皮反思,是直接投靠/借助数理学术话语的合法性权威(不反思这些东西)。
认知主义者想研究认知的发生学机制,但自身是表征主义的水准,以representation为内核。他们对哲学一无所知,根本不配谈哲学。
场域论(1):科学实在论的宇宙
本体论(1):物质(基础、基质、硬件)“多重可实现性”,把物质当材料/硬件,认知/智能相当于软件/程序
认识论(3):认识论即智能、设计维度;自然(干净、原本、经验主义、实证主义[word软件的底层声光电)vs社会(扭曲、历史主义、建构主义[作为软件的word软件),由认知(独立性,设计维度、用户体验维度、交互维度[滚动word页面时好像在滚动纸张,一种纸的表象与认识在发生])来调和。
认知主义最终要把用户本身(主体、意识)变成用户体验(效果、临时的、结构性的产物)。所以认知主义虽然在哲学上很垃圾,但其思维模式是受符号学影响的,因为它讲到了一个符号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这个相对独立性使得它能生成出主体性、意识的维度,以及认识与对象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