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灵笼真正强大的地方——与观众自行割裂的情感

2021-05-05 17:59 作者:微缈之泪  | 我要投稿


     如果你问我灵笼本身到底强在哪里;剧本,制作,音乐,塑造......都没有错,但也不全对,在这些东西之间有一道隐藏最深但也能作为独属于灵笼的光彩——那就是灵笼在制作层面上的理想气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艺术气息。

      虽然灵笼本身是作为商业产品存在的,但艺画开天并没有真的像是对待流水线工业品一样对待灵笼,而是很大程度上融汇了一些具体的思想内容和思考过程,这一点与商业片最大的差距是两者的手段:

       前者的逻辑是以盈利为目的,形式上尽量靠近大众口味,也就是寻找喜好的最大公约数。这样也许收益会更多,但整体制作框架需要经过验证的套路支撑,难以进行根本上的创新也就显得中规中矩,无法诞生真正被人津津乐道的作品。


       而灵笼的目的自然也是盈利,但其使用的手段不同,并不是一味基于成熟套路寻求最大范围的受众,而是专注于塑造属于灵笼的氛围和世界以让人们沉浸,从这一点来说灵笼其实是站在开拓者的地位,是可以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来进行赏析和评论的。

       比如在猎荒者造反救马克那一段这个故事无论情感还是逻辑都达到了很完满的程度,一般的作品将这里作为最后高潮然后主角们离开灯塔开始新的道路就已经是非常合格的结局了,最重要的是胜在稳妥;但艺画开天在这里选择更进一步,继续深挖角色动机和背景让整个故事进行完全的绽放和演绎,这是一个堪称危险的决策,稍有不慎就会留下一个情感塑造偏差的烂尾;目前灵笼已经完成的很好了但依然激起了不少的不适情绪就能说明这种行为的危险,而正因为这种不妥协的作风,我才说这是灵笼真正强大的地方。

        更难得的是灵笼目前的这个故事完整且富有张力,单独将其本身拿出来无论在动人程度还是节奏的把控,或者是世界观的塑造都是近期(就当是吧...)世界范围动画的第一梯队。


       当然制作本身还有很多小问题,但到这里我更想讨论一下在舞台外观众的态度,正如标题所说,这是被自行割裂的情感。

       在马克大闹灯塔的时候开弹幕的人应该只有一个感受——被复仇的情感包围,主角在长期压抑下的反抗调动起来了庞大的情绪,似乎所有人都在为马克抱不平,看上去这个场景似乎顺理成章......但是考虑到剧中在此时发生的无数惨案,我只感觉脊背发寒。

        剧中的主角在意识混沌并非自己主观意愿的前提下将灯塔视作了一个给予自身苦难的整体,忘记了这些痛苦真正的缘由是异变丛生的环境和强行进行阶级隔离的灯塔上层,对自己一直以来所守护的地方开始了不考虑后果的报复,这段本来应该是充满角色的痛苦和不甘的,我想原来的马克队长如果在的话会毫不犹豫和目前的这个疯子以命相搏。

       但是如果此时仔细听听舞台下观众的声音:

“干得好!”

“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

“灯塔活该!”

“终于等到这时候了。”

“快去拿耳机啊!”

“真帅!”

“为王的诞生献上礼炮!”

“全都给我陪葬!!!”

只是冰山一角

       难以言喻,此时的这些观众竟然完全甩脱了自己对于普通民众的共情,像是剧中的马克一样无序释放自身的情绪,完全将自己放在了噬极兽的角度去跟着剧情前进,考虑到最后对于情绪本身会吸引噬极兽这个设定的揭示,台上和台下的光景似乎有些重叠,甚至带有几分讽刺色彩。

       也许你会说发声的始终是少数,这些观众也许并不多,只是声音很大而已。但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发出这些声音的观众此时释放的信号堪称恶劣,想象一下一个没有看过灵笼的人如果忽然看这段,他们恐怕只会觉得这是一个狡诈暴力的怪物正在肆无忌惮的摧毁人类生存的希望,无论动机如何这都毫无疑问是站在道德角度对立的场景,却没有什么提出置疑的声音。

        如果发声的真的只是小部分那么剩下的大部分也会察觉到此时的论调之后进行反对,毕竟道德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凝聚力,在自由发声的场景几乎不可能有大部分人被极小部分人钳制的情况。

        那么能解释的除了官方控制论调(这其实更不可能)那恐怕就只有此时整个观众的状态发生了某种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拥有让观众割裂自身道德观的巨大力量,虽然只是暂时;但奇怪的是道德与三观绑定的基础,怎么可能在看一个动漫的时候就被改变了,这分明就是扯淡。

       但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非但就是这样的,而且类似的情况其实出现的相当频繁。


       如果你了解天气之子的争议那大概会明白这一点,其中的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方认为无论如何为了私情去牺牲多数的行为都是不正确且不能共情的,一方认为一个人的世界中情感的重量如果大于其他所有那么进行这种抉择也完全可以理解;前者可能会下意识地觉得后者抛弃了道德,属于难以理解的想法。

       原因就在于前者是站在大众,也就是道德基准线上的结论,属于客观的正确,而后者主角会最大程度上拥有获得感,是独属于自身的主观上的正确,实际上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观点,甚至不能将其说是矛盾,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这两个结论并不能一概而论。

       也就是说其实这种情节并没有改变观众的道德基线,只是主角复仇的戏码掩盖了道德这一视角在思考之中的比重,大部分观众在此时下意识忽略了道德方向的考量,这是在正常状态下难以复现的情况;但问题还是存在,就算只是视角和塑造的问题,那道德的重量也有点显得轻飘飘的,光是这个原因还是很难让前几集还在为了尘民打抱不平的人们现在为了杀戮而鼓掌助威吧。


       要想继续深入还要回到我的标题——割裂的情感。

       我们观众的观影行为终究只是观察,我们只是在看着屏幕里世界的那个故事,难免将自己放在比剧中更高的视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帝视角,既然是上帝,自然也就难以真的身在其中一般的体会剧中的思想和情绪变化,我们代入的说起来是这个世界,实际上只是带入了自己对于那个世界主观印象的倒影。

       这与真切体验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太容易想当然了,先前那个不是矛盾的冲突就是争议人群想当然的结果,如果你带入的方式变的更贴近作品这种割裂的情况就会减少。

       比如和动漫联系紧密的另一个文化领域——游戏,特别是游戏中占比很大的角色扮演游戏,玩家需要扮演一个角色去演绎属于这个角色的故事,从媒体形式来说就是比影视更加具有代入感的文化产品,玩家这一身份也得以比观众更加贴近那个虚构的世界,这种对于观众情感割裂的现象也比影视或者小说等单从感官输出来说较为单薄的领域更少,想必资深的角色扮演游戏玩家都会有类似体验。


       在这个文化产品丰富的时代我们已经作为上帝太久了,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的心态也难免越来越高,除了欣赏眼光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自身对于剧情里那个世界的带入能力;自己的主观认知强化后的观看体验很容易形成正向循环,然后形成非常独立,甚至独立到和日常情感割裂的“观影状态”,这是潜移默化的东西,观看剧情的我们和日常生活的我们有了很明显的分界线。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灵笼中那段堪称荒谬的场景,我们千万人一丝一毫积攒起来的情绪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汇流成河并决堤而下,并引来了无数暗藏的“噬极兽”,说到底最初的起因也只是简单的“想当然”而已........也许艺画开天正是有意如此塑造,形成了一场台上台下共同出演的精彩荒诞剧。

        另外我并不是在批判观众,甚至不全是在批判这种现象,而是很厌恶某些因为想当然发生的不必要且不自然的情绪和思考。


ps:比如有很多人”我觉得他是在和我对立“于是就将对方整体视作某种假想敌并释放情绪,这与被感染的马克其实如出一辙,也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东西。

灵笼真正强大的地方——与观众自行割裂的情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