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三首海棠诗,三种人生风格(宝钗篇)

2022-07-11 23:17 作者:-渺渺琴音-  | 我要投稿


《尚书》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中,“诗言志”被朱自清先生推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志”即心中的情志,《毛诗序》中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之说。一般情况下,诗歌可视为诗人心声的外化。《红楼梦》中有六首海棠诗,我最爱钗黛湘三首,这三首诗可谓写出了她们三人的人生姿态。


宝钗所写为: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有一条重要准则——温柔敦厚。它原本指代贵族气度,在儒家引申发展下成为作诗价值准则之一。张戒曾说“诗贵不近不露”,宝钗这首诗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温润含蓄有气象。宝钗本身并不是才浮的人,她的诗作往往有相当的思想境界和美学品味吊着,所以会有沉着凝重之感。我个人认为这首诗最重要的是首联和颈联,这两联也最体现她的人生境界。

        

先看首联,读者解读此句多从封建淑女的端庄自持这个角度出发,我个人不是很赞同。事实上,词句在深层次上表现出了宝钗在精神层面的“寂寞”,当然这种寂寞只是一种现象,她本身不会为此过多伤怀。“珍重芳姿”并不是简单的端庄,而是她预设的回避机制;“昼掩门”则化自陶渊明的“白日掩荆扉”。宝钗的思想其实和世界格格不入,但她的能力和态度又使她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随遇而安。她的蘅芜苑好似雪洞一般,她爱《寄生草》中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她用《螃蟹咏》讽刺横行霸道的禄蠹,这些是她思想上与社会普遍认知和普遍状态的冲突。同时,她的更香谜是“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的通透和豁达,她的《柳絮词》是“任他随聚随分”的洒脱和潇洒,这些是她态度上的自在。所以,一方面,宝钗在心灵上“昼掩门”隔绝外界的干扰和污秽、维持自身“清洁”;另一方面,“自携手瓮”消解内心对俗世的不满、享受自我的这份寂寞。

        

而颈联是宝钗或者说曹雪芹本人美学认知的集中体现。《周易·序卦传》中写到:“致饰,然后亨则尽矣。”这是在说事物修饰到极处,就丧失了其本质,然后亨通的路途便穷尽了。东汉从事易学研究的荀爽有言:“饰极反素。”当事物外在被装饰到极点,并不会进一步它的华美,反而会突显出虚无。曹雪芹也深谙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道理。再看这首诗所写,清淡到极处又会显现出白海棠的鲜艳。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和荀爽的“饰极反素”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同一个道理的反说版本,最终旨归都在一个字——“淡”。而这并非是寡淡无味,而是平淡自然。正所谓大道至简,比起华丽绝美的修饰,返璞归真反而更显出精神之艳。《象》曰:白贲无咎。“贲”意为文饰,“白贲”则是朴实无华、不事雕琢。无论是宝钗的诗作,还是她的居所,都符合白贲之美,毫无浮躁诡艳之色。脂砚斋对宝钗诗作的评价是“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这并不是在说宝钗的才技逊于品行,而是表明她的才技基于品行。清代学者沈德潜有言:“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也正是以精神素养和丰富学问为基,宝钗的海棠诗才有如此境界。

        

总体来看,这首海棠诗的“淡”和“艳”一如宝钗本身的“冷”和“热”。宗白华先生将苏轼的美学主张总结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宝钗未尝不是平淡中凸显骨子里的绚烂。她的“昼掩门”与陶潜的躬耕田亩、寻一方僻静并无本质区别。便如东坡在《雪堂记》中唱的那样:“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她想要避开的不是世上的事物,而是世事的机锋和世人的机心。而“淡极始知花更艳”又是宝钗本身的写照。她穿半新不旧的衣服、居雪洞般的住所、写诗也不追求过分雕琢,因为华丽茂实已在其中,并不需要过多的外在事物加以呈现。这首白海棠中的高情巨眼是平淡而山高水深、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2022.5.14


碎碎念:关于“淡极始知花更艳”,我高中时期的理解是平淡和艳丽是两种美,缺一不可,看了太多的平淡就会感到无味,然后又会发现艳丽的美好。


红楼梦|三首海棠诗,三种人生风格(宝钗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