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经济学考研:聊聊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023-05-27 23:34 作者:博笙经济学  | 我要投稿


现代西方经济学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前有个重商主义和重农思想。

重商主义:14世纪至15世纪,随着贸易特别是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产生了重商主义思想。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重商主义经历了早期的货币差额论和晚期的贸易差额论两个阶段,重商主义的主要思想为金银即是财富,财富可以在流通中产生,因此可以概况为使用禁令、保护性关税手段以实现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实现贸易顺差、积累财富或金银、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财富增殖、增强国家竞争力等多重目标。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1)贡献: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赋予了商人以尊贵和重要的地位,商主义并不掩盖商业的不道德性,其进步在于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抽象推理”的研究方式,而是以务实的态度,以解决国家的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探寻国家富强,因此,重商主义发展成为一种经济学理论或者说是经济学学派,是客观历史发展使然。

(2)局限:将重金属当做财富的代表,注重在流通领域实现财富的增加,虽然晚期的重商主义者注意到了生产领域的重要性,认为制造业是推动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从而制定专利保护制度、鼓励创新、甚至不惜使用剽窃、偷盗等方法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到国内,但是其影响力很小重商主义忽略了国内贸易可以使国家致富,因为国内贸易不能产生贵金属的增加,因此国内贸易仅仅是从属于国外贸易而存在。

重农学派:重农学派出现在重商主义时代结束时期的法国。其只要标志是1756年魁奈的一篇经济学论文重农学派结束标志:1776年,杜尔阁(哥)失去法国政府高官+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重农学派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产生的源泉,其认为货币(当时的贵金属)仅是一种流通媒介,并不是财富的真正代表,即对外贸易的利益不在于增加货币财富,贸易差额也不表明从贸易中的获利和各国财富的状况,而土地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重农学派提出“纯产品”的概念,即土地产品中减去全部费用后构成剩余的那部分产品构成国家收入的财富,认为只有农业能使财富增长。

(1)贡献: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第一个系统的理解,认为财富不是流通中产生的,而是生产产生的。

(2)局限,只有农业才是生产性的,工业和贸易是非生产性的,只是改变了产品形态,没有看到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劳动。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最后完成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即它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这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是李嘉图体系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即劳动价值论与生产价格论、价值规律说和利润来源的矛盾。李嘉图的追随者企图用诡辩、曲解和不适当地扩大劳动概念的办法反驳论敌‚结果完全糟蹋了原本还有一定科学性的劳动价值论也使李嘉图学派归于解体。

李嘉图体系解体后,马克思坚持劳动价值论,首创了劳动二重性理论,从而使得劳动价值论变得科学,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反,杰文斯在英国建立了英国学派、门格尔在奥地利建立了奥地利学派、瓦尔拉斯在瑞士建立了格桑学派,此三学派放弃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将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当时资产阶级的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综合在一起形成了马歇尔理论体系,后加入了数理经济学瓦尔拉斯等人的体系,最终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验证了在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下,供求得出的市场价格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即验证了亚当·斯密看不见手的理论,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这样的理论在意识形态上企图把资本主义说成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国家不应该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但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的传统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三次修正和补充:第一次涉及垄断问题,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了垄断阶段,但是传统西方经济学以完全竞争为前提,因此经济学家张伯伦在1933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结构和价格形成的理论。他的理论和英国经济学家J.V.罗宾逊于同年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共同构成了“垄断竞争论”,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涉及国家干预经济问题,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大萧条状态,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凯恩斯称:资本主义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以便解决失业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问题,他的意思是:只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干预经济生活来解决就业问题,资本主义就依然是传统经济学所颂扬的“理想的社会”,这不仅维护了传统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宣扬,而且还产生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宏观经济学。第三次涉及价值论和一般均衡论,马歇尔的价值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希克斯1939年在《价值于资本》一书中提出了序数效用论,而且推广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成为西方正统经济学的前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的追随者纷纷根据经济现状发展凯恩斯主义,试图解决凯恩斯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发展凯恩斯主义的热潮中,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内部大体上形成了两大主要支派: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其中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也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给新古典综合派以很大打击,因为在理论上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能并存,即存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反向变化的菲利普斯曲线;在政策上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经济政策必将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新制度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纷纷对新古典综合派进行抨击,后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不同流派。现代西方经济学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前有个重商主义和重农思想。

重商主义:14世纪至15世纪,随着贸易特别是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产生了重商主义思想。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重商主义经历了早期的货币差额论和晚期的贸易差额论两个阶段,重商主义的主要思想为金银即是财富,财富可以在流通中产生,因此可以概况为使用禁令、保护性关税手段以实现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实现贸易顺差、积累财富或金银、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财富增殖、增强国家竞争力等多重目标。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1)贡献: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赋予了商人以尊贵和重要的地位,商主义并不掩盖商业的不道德性,其进步在于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抽象推理”的研究方式,而是以务实的态度,以解决国家的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探寻国家富强,因此,重商主义发展成为一种经济学理论或者说是经济学学派,是客观历史发展使然。

(2)局限:将重金属当做财富的代表,注重在流通领域实现财富的增加,虽然晚期的重商主义者注意到了生产领域的重要性,认为制造业是推动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从而制定专利保护制度、鼓励创新、甚至不惜使用剽窃、偷盗等方法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到国内,但是其影响力很小重商主义忽略了国内贸易可以使国家致富,因为国内贸易不能产生贵金属的增加,因此国内贸易仅仅是从属于国外贸易而存在。

重农学派:重农学派出现在重商主义时代结束时期的法国。其只要标志是1756年魁奈的一篇经济学论文重农学派结束标志:1776年,杜尔阁(哥)失去法国政府高官+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重农学派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产生的源泉,其认为货币(当时的贵金属)仅是一种流通媒介,并不是财富的真正代表,即对外贸易的利益不在于增加货币财富,贸易差额也不表明从贸易中的获利和各国财富的状况,而土地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重农学派提出“纯产品”的概念,即土地产品中减去全部费用后构成剩余的那部分产品构成国家收入的财富,认为只有农业能使财富增长。

(1)贡献: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第一个系统的理解,认为财富不是流通中产生的,而是生产产生的。

(2)局限,只有农业才是生产性的,工业和贸易是非生产性的,只是改变了产品形态,没有看到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劳动。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最后完成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即它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这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是李嘉图体系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即劳动价值论与生产价格论、价值规律说和利润来源的矛盾。李嘉图的追随者企图用诡辩、曲解和不适当地扩大劳动概念的办法反驳论敌‚结果完全糟蹋了原本还有一定科学性的劳动价值论也使李嘉图学派归于解体。

李嘉图体系解体后,马克思坚持劳动价值论,首创了劳动二重性理论,从而使得劳动价值论变得科学,发展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反,杰文斯在英国建立了英国学派、门格尔在奥地利建立了奥地利学派、瓦尔拉斯在瑞士建立了格桑学派,此三学派放弃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将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当时资产阶级的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综合在一起形成了马歇尔理论体系,后加入了数理经济学瓦尔拉斯等人的体系,最终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验证了在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下,供求得出的市场价格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即验证了亚当·斯密看不见手的理论,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这样的理论在意识形态上企图把资本主义说成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国家不应该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但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的传统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三次修正和补充:第一次涉及垄断问题,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了垄断阶段,但是传统西方经济学以完全竞争为前提,因此经济学家张伯伦在1933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结构和价格形成的理论。他的理论和英国经济学家J.V.罗宾逊于同年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共同构成了“垄断竞争论”,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涉及国家干预经济问题,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大萧条状态,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凯恩斯称:资本主义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以便解决失业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问题,他的意思是:只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干预经济生活来解决就业问题,资本主义就依然是传统经济学所颂扬的“理想的社会”,这不仅维护了传统西方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宣扬,而且还产生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宏观经济学。第三次涉及价值论和一般均衡论,马歇尔的价值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希克斯1939年在《价值于资本》一书中提出了序数效用论,而且推广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成为西方正统经济学的前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的追随者纷纷根据经济现状发展凯恩斯主义,试图解决凯恩斯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发展凯恩斯主义的热潮中,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内部大体上形成了两大主要支派: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其中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也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给新古典综合派以很大打击,因为在理论上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能并存,即存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反向变化的菲利普斯曲线;在政策上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经济政策必将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新制度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纷纷对新古典综合派进行抨击,后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不同流派。

经济学考研:聊聊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