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截击机史话 前传03 白昼与黎明

2023-05-30 20:49 作者:南航军事推演联盟  | 我要投稿

二战中的昼间战斗机与昼间截击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截击机应当具有高空、高速、高爬升率、重火力等特点,以便能够有效拦截敌方轰炸机。

二战爆发前作为截击机设计的战斗机只有美国洛克希德P-38“闪电”和奇葩的英国博尔顿保罗“无畏”,无畏是一种背负炮塔的单发双座战斗机,不具备高速性,机动性也较差,属于英国人在航空领域无数奇葩创造的一个。不过该机设计炮塔的目的正是为了从下方攻击敌方轰炸机自卫火力薄弱的腹部,这与后来德日两国夜间战斗机装备的斜射机炮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博尔顿保罗“无畏”战斗机

无畏把全部武器都塞进了它机背上硕大的炮塔里,在它的炮塔里装备了4挺7.62mm勃朗宁机枪。无畏安装一台飓风战斗机同款的灰背隼3V12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仅有504km/h。设置炮塔的目的是在攻击敌方轰炸机时避开从轰炸机正面或者轰炸机尾部自卫火力相对较强的地方,从轰炸机机腹或者是轰炸机侧翼进行攻击。但炮塔前方射界只有19度左右,正前方火力几乎是空白。1940年8月,装备无畏的一个英国空军中队,曾在一天之内击落了德军65架飞机,但这个战绩并不是因为无畏式战斗机的性能优异,是因为德国空军之前从没见过无畏式战斗机,所以将其误认为飓风战斗机,于是从后侧攻击英国机队,结果撞到了无畏式的枪口上,吃了大亏。但大多数情况下,笨重且缓慢的无畏损失率很高,这是英国没有预料到轰炸机会有战斗机护航从而研发出这样的另类截击机的必然结果。

二战爆发后,由于髪国的迅速投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战战役和战略轰炸很快就爆发了。不列颠之战中诞生了“引导-攻击”截击战术,在这套战术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英国得以赢得不列颠战役的一大关键就是二战爆发前不久诞生的雷达。英国将对空雷达应用到对来袭德军战机的预警中,使得英国皇家空军能够更早和更有效地组织截击。从此,陆基/空基预警探测雷达和地面/空中引导指挥中心就成了截击作战中的关键部分。

 1935年,英国无线电工程师沃森·瓦特利用无线电在传播途径中遇到金属就会反射的原理,把无线电探测变成一项实用的技术。1937年,英国第一个雷达情报中心落成。随后,英国在东部和南部海岸先后建立了29座雷达站,建成了链式雷达预警体系。按照防空部署,英国本土划分为六个防空区,每个防空区由若干个防空分区组成。防空区有一个战斗大队,负责二到七个分区的防空执勤。不列颠空战体现了信息战的雏形,雷达站收集空情信息,上报雷达情报中心。在汇总各个雷达站信息后,形成英国本土防空态势图,指挥官从全局出发,根据实际空情,配置作战资源。在雷达的引导下,英军只需在南部地区部署1/3的战斗机,其余空中力量分散部署在英国中部和北部地区,作为防空预备队,这么做既能形成梯次防御空间,还可以补强本土的防空力量,有效提高区域防空效率。雷达使英国空军在战场的感知能力更及时、更强大,实现了空中战场的单向透明。

截击机为了拦截敌方轰炸机而生,不过在不列颠空战中,面对德国空军使用脆弱的中型轰炸机甚至是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对本国进行轰炸,英国皇家空军的喷火与飓风战斗机与其说是在拦截德国轰炸机,不如说是要先与德军空军负责为轰炸机护航的Me 109(Bf 109)和Me 110(Bf 110)战斗机进行空战,毕竟击毁失去战斗机保护的缺乏速度优势、有效防护和足够自卫火力的“高速轰炸机”并不困难。

Me 110

 1939年二战爆发时,Me 110与系出同门的Me 109同为德国空军一线主力战斗机。该机在战争初期的诸多战役中表现出色,充分发挥出其作为多用途战机的优势,无论在空战还是对地攻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战果。然而,在1940年的不列颠空战中,Me 110却遭到了噩梦般的损失,事实证明这种双发重型战斗机在与单发单座战斗机的格斗中难有胜算,大量的Me 110成为英军飓风和喷火战斗机的猎物。仅在8月15日一天,就有28架Me 110被击落,包括第76驱逐机联队的两位大队长的座机。当不列颠战役开始时,德国空军投入了237架Me 110,结果损失了223架,损失率高达94%!原本和Me 109作为护航战斗机一同出击的Me 110反而需要前者的护航,这意味着Me 110已经失去了继续参与昼间空战的意义。

而当规模庞大的B-17和B-24四发重型轰炸机机群将炸弹扔到德国人头上时,迈耶元帅的Me 109和Fw 190不得不承担起拦截这些由结构坚固,重要部位有装甲保护,自卫火力强大,拥有四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所组成的宛如防空阵地般的密集机群的任务。面对这种拥有较强生存性和自卫能力的对手,截击机需要高速和重火力以实现有效的一击脱离,使得自己在不被击落的同时能够有效击毁敌轰炸机。

1943年1月14日,盟军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召开会议,美国和英国的联合轰炸战略正式形成,该战略的核心建立在“进攻性联合轰炸”基础上。总方针为:英国皇家空军专事夜间轰炸,目标定为“不加限制”的德国及其占领区城镇;美军第8航空队以B-17和B-24轰炸机为主力机型进行白天“精确”轰炸,目标是军事设施、兵工厂、电力系统、运输系统、油料供应地等,旨在破坏德国继续维持战争的能力。但没有护航的美军轰炸机群在德军战斗机和高射炮拦截下维持着“可观”的损失。整个夏天和秋天,第8航空队轰炸机机组成员的月损失率都达到30%,比同期德国飞行员的损失率高出一倍还多。例如拥有35个机组的第100大队在完成25次任务后只剩下14%的老战士在役,其他人不是在战争中阵亡、受伤、失踪或被俘,就是患上了战争恐惧症(真•PTSD)。

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美军战略轰炸机群拥有了P-51B/D护航战斗机的全程护航,而投弹高度接近万米的B-29“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即将来到欧洲战场的传闻更是狠狠地敲打着德国人的神经,Ta 152H、BV 155(未服役)、Ju 388J双发昼间/夜间重型战斗机、Do 335“箭”串联双发重型战斗机(未服役)、Me 262和He 162喷气式战斗机,Me 163“彗星”和Ba 239“蝮蛇”(未服役)火箭动力截击机等先进战机相继被计划用于截击作战,然而第三帝国大势已去,这些试图对抗遮天蔽日的美军轰炸机与护航战斗机群的努力也终是徒劳。

Me 163

Me 163首架原型机于1941年春天开始测试,4号原型机达到了0.84马赫(1004kn/h)的高速,这在二战时堪称神速。1944年,面对铺天盖地的盟军轰炸机和护航战斗机,德军拦截起来相当吃力,战场及国力现状急需一款廉价且能快速生产入役的截击机,很快Me 163开始投入战场,虽然飞行速度很快,刚开始也以其高速吓得美军飞行员四处跑,但在多次出击后战果却不理想,击落9架B-17轰炸机,自身损失却高达14架。之所以造成这种结果出现,主要是火箭动力带来的弊端,Me 163携带的燃料只够4分钟的动力飞行,其他时间只能滑翔,高速飞行时很难操纵和瞄准射击,无动力滑翔时又很容易遭到攻击。而一旦战斗结束,飞行员又将面临任务中最危险的部分——安全着陆,总之Me 163只是纳粹德国末日的“奇技淫巧”之一,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与追求更高更快的西线空战不同,苏德双方都缺乏升限高的重型轰炸机再加上执行近距空中支援的俯冲轰炸机和攻击机的大量使用使得东线空战通常发生在中低空,这也使得追求高空高速但低空机动性不佳的米格-3战斗机少有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多数情况下只能被迫在自己优势殆尽的中低空进行空战,尽管如此,米格-3仍然参与了苏军的要地防空,执行拦截德军轰炸机和侦察机的任务,成为了苏联空军事实上的截击机。

米格-

1940年4月5日,米格设计局开山之作米格-1首飞。在试飞中米格-1达到了684.5km/h的最大速度,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但米格-1存在许多问题,产量有限。同年10月29日,改进后的米格-3首飞。米格-3仍然定位于高空高速战斗机,翼载很大,转弯半径大,着陆速度也降不下来。米格-3在7000米高度上的最高时速为640公里,高于Bf 109F的615公里,更超过喷火MK.V。但来到低空的米格-3优势尽失,海平面最高时速只有505公里(Bf 109是515公里),米格-3的翼载又大大高于Bf 109,水平机动性自然差一大截。但在1941年9月28日,米格-3成功创造了二战中首个在万米高空击落敌机的纪录,证明了自己的高空高速性能。

而在地球另一侧的日本,强调高空高速高爬升率重火力(12.7mm机枪的日式“重”火力)的日本陆军中岛Ki-44二式单座战斗机“钟馗”和海军三菱J2M“雷电”陆基局地战斗机相继服役,二者的研制均始于1938年。在B-29出现后,为了拦截这种在万米高空飞行的重型轰炸机,日本陆海军启动了众多陆基截击机项目,其中造出原型机的包括陆军的中岛Ki-87、立川Ki-94-II、川崎Ki-102甲、川崎Ki-108、中岛J5N1“天雷”、九州J7W1“震电”、三菱J8M“秋水”/Ki-200,但这些徒劳的努力都随着二战的结束而告终,没有一种机型来得及参战。

十八式局地战 震电

1944年5月,为拦截B-29重型轰炸机,日本海军正式下发了“十八试局地战斗机震电”试作机开发计划。但由于美军的空袭,震电的生产根本不能正常进行。1945年8月3日(注意这个悲哀的时间),震电成功完成了首次试飞,并在同月6日和8日又进行了飞行测试。震电采用了推进式+鸭式布局,造型别致,也成为了日本期盼中的“救命稻草”,但草草了结的终局与其说是震电的不幸,倒不如说是它的幸运。实际上这种布局并不是日本首创,莱特兄弟成功试飞的人类第一架飞机就是这种布局。1943年7月,同样使用这种推进式+鸭式布局的美国寇蒂斯XP-55“升腾”(“Ascender”是一位机智老哥起的官方名字,之前寇蒂斯的工程师对它的称呼是“驴屁股”(Ass-ender))首飞,一系列的试飞和失事让美国人明白了这种布局的缺点,首先这种先天不稳定的飞机在那个还没有飞控的年代很容易失控坠机,同时低速条件下操纵性不佳,发动机后置也使得散热很难解决。而震电还没来得及暴露这些问题就迎来了8月15日的最终时刻。

二战是活塞战机时代的高潮,也是喷气时代的黎明,甚至那最初的一缕破晓的曙光来的比二战还早——1939年8月27日,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He 178首飞,5天后的1939年9月1日,德国才开始闪击波兰。Me 262服役后,即使是之前凭借高度和速度优势进出德占区犹入无人之境的蚊式也败下阵来,1944年7月26日,一架Me-262A-1a追上并重伤了一架蚊式侦察机,蚊式躲进云层方才逃脱,但返航时坠毁在意大利基地。拥有4门30mm机炮的Me 262A-1a是拦截盟军重型轰炸机的利器,而安装有FuG218“海王星”雷达的Me 262B-1a/U1相较于二战其他所有夜间战斗机也毫无疑问地拥有决定性的飞行性能优势。喷气机的时代到来了。

Me 262A-1a

1944年9月组建的“诺沃特尼大队”装备了40架Me 262A-1a,主要任务是拦截飞入德国境内的美军重型轰炸机。在一次战斗中,6架Me 262在几分钟内接连击落15架B-17轰炸机,Me 262的大口径航炮展现了对大型目标的有效摧毁力,高速飞行又提升了自身的生存性。Me 262B-1a/U1夜间战斗机于1945年2月参战,第11夜间战斗机中队至4月底解散前仅各种蚊式战机就击落了30架。在拦截盟军轰炸机的过程中德军发展了新的战术——利用Me 262携带大量R4M火箭弹,从轰炸机编队侧面接近,并在轰炸机自卫机枪的射程外齐射火箭弹。一两枚火箭弹的威力就足以击落以坚固而闻名的B-17轰炸机。然而这种战术来得太迟,已无力改变战况,但它的确比标准的攻击方法更具效果。这种使用火箭弹攻击轰炸机的方式也在二战后再次复苏,甚至成为了一段时间内美国空军截击机的唯一攻击方式。

截击机史话 前传03 白昼与黎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