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例心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14年11月5日,作为班长的小蓝(化名)自己学习压力大,与班级同学沟通不畅,觉得焦虑和烦躁,打算辞去班长职务。辅导员在了解情况后,同意小蓝辞去班长一职,并给予持续关注。过后,辅导员在与小蓝谈话时发现她均表现得很轻松,称自己辞去班长工作后状态挺好,只是反映自己选择的专业是父母反对的,父母虽然很爱她,但是一直无法理解她的选择,有时候自己感觉压力很大,感觉对不起父母,会以实际行动证明选择是对的。平常,小蓝对自己要求很高,积极上进,与老师关系良好,但是只愿意与优秀的学生交往,择友界限分明,喜欢独来独往。 2015年3月12日晚点名,小蓝缺席,辅导员拨通她的电话,她称自己生病了,正在医院点滴。辅导员赶往医院陪护时发现小蓝撒谎,她并非在医院。随后,辅导员再次拨通小蓝电话,但是电话一直处于未接状态。辅导员只好联系家长,家长也称联系不上孩子,但不相信孩子会撒谎,表示孩子从小到大很懂事,从来不会撒谎和做坏事。 一小时后,小蓝回到学校,称自己电话坏了,只是心情不好,觉得很压抑,又反感学校晚自习制度,所以外出兼职,便不再多说。辅导员请舍友关注陪伴后,隔天再次约谈她。由于内心的愧疚和对辅导员关心的感动,小蓝与辅导员分享自己内心的苦楚,并表示很多人不了解她,她总是觉得自己一直为别人活,加上高考的发挥失常和自己独断的选择,觉得对不起父母,自己能力有限没法做到优秀,经常感到内心很痛苦,经常失眠。辅导员了解完情况后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老师取得联系,共同为小蓝提供心理辅导,效果较好。 2016年实习3个月后的一天晚上,辅导员突然接到实习单位电话,称小蓝下午在微信朋友圈发了“我会尽量和你们保持距离,不会把负能量传染给你们。”和“这里是实习单位十五楼,你觉得我跳下去会怎样。”带教老师发现后随即联系小蓝,但是一直联系不上。当辅导员联系上小蓝时,小蓝称自己在跑步,当时只是心情很不好,有死亡的念头,所以随手发了几条朋友圈。过后,在父母和辅导员的陪同下,小蓝走进医院,进行抑郁症治疗。 案例选自《高校抑郁症学生个案分析》作者蔡殷雯 万振环 个人心理分析: 1.在这个案例中我可以明显看到小蓝对自己有着过高的要求,比如积极上进、与老师关系良好、但是只愿意与优秀的学生交往、择友界限分明、喜欢独来独往等等这类表现。怎么说呢,对自己有着一定要求是很高,但太高的要求就会很累。抑郁症的表现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对自己要求过高,一旦对自己要求过高,而自己却达不到自己要求的那个目标,那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些“为什么我那么没用”“其他人都比我强”之类的想法。简单来说,对自己过高的要求容易让自己会产生很多抑郁的情绪,小蓝这种症状确实会加重自身的压力。 2.我还可以发现影响小蓝抑郁第二个间接因素就是她和外界没有建立一个直接的情感共鸣。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看到小蓝这个人确实很优秀啊,做班长,和老师关系不错,只愿意和优秀学生来往。但我也确实看不到她和外界有那种直接接触的东西,这一点可以从小蓝和老师谈话中表现到,她认为没有人理解自己,自己一直在为别人而活。 首先呢,我可以明确的说,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会尊重和理解你的,但前提是你必须要慢慢学会表达,去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任何情绪。我觉得小蓝还是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这个我理解,我也曾经是这样的人,她太容易被外界所影响了,习惯性做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却没有自私点,去为自己争取一点活着的自由。她可以和周围可以信任的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可以向他们倾诉,这都是合情合理的,后面她也向老师说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我觉得这一点她做的就很不错。你们要知道,一个人如果不把任何事情或者任何情绪和他人分享的话,那就好比这个人在把整个世界的重担都压在自己身上,这一点谁都做不到。我们都知道中年男人身上的压力很大吧,但那些中年男人在遭遇困难时还会把自己的情绪向家人或者朋友表达出来,如果你不把你的情绪表达出来,那证明你身上的压力比他们还大,我是真的不开玩笑。我不知道她和自己的父母关系如何,但我估计大概率还是不太好的,不过也难怪,假如她的家庭因素很好的话,她也和外界的联系的建立也不会那么难。 专业分析 该案例中,小蓝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内心感到痛苦,得不到及时的排解进而导致抑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过往不愉快的经历影响 小蓝称在初中和高中有两次不愉快的经历,由于父母的不理解和老师同学的误解让他一直觉得很痛苦,走不出阴影,每次遇到问题时,心里的阴影面积就会变大,觉得自己很没用,活着没意义,不断的负面情绪叠加,让自己都想急于用死亡来逃避这种痛苦。 (二)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小蓝的每次痛苦出现,都是因为外界对她造成的影响积累到一定程度,得不到排解。第一次出现心理抑郁时,是由于班长一职的压力;第二次出现心理抑郁时,是由于学校严格的规定与其内心对自由轻松的愿望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三次出现心理抑郁时,是由于实习过程中遇到的负面事件。在外实习接触到的负面事件无疑是一条导火索,更加剧 了小蓝内心原本的痛苦,觉得前途渺茫,有心无力,用心无助,直到想到用死亡来解脱。 (三) 内心脆弱 品学兼优的小蓝内心敏感细腻,纯真善良,很难接受与自己内心追求不一致的人和事,非常在意别人,特别是自己在乎的人对她的评价和看法。自身应对困难的能量大部分来自外界,而非自己,所以当外界出现不同声音的时候,小蓝的内心防御体系就大打折扣,很容易把她推向奔溃的边缘。 案例二 小李,女,13岁,汉族,某中学初二学生,单亲家庭,母亲上班,父亲病故。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已成家立业。该生身高1.6米,体型偏瘦,平时体检未发现重大躯体疾病,家族三代无精神病史。求助者情绪基本稳定,能够接受后续治疗以及治疗工作,且认知功能正常,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正常交流。求助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 .主诉与个人陈述 (1) 主诉:近两周情绪低落、想哭、厌食、睡眠不好、不想学习、觉得活着没意思。每天看手机打发时光。最近学校规定不允许带手机,自己觉得离开手机很孤独,就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但是被老师发现了,并没收,还将此事告知了母亲。母亲很生气,打了求助者两个耳光,还骂求助者“不听话、丢人”。求助者无法想开,萌生了想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就把母亲平时服用的20片安眠药喝下去了。喝完后想到母亲曾经给自己买过保险,想让母亲领取保险金,所以告诉同学在自己死后,让母亲去领取保险金。同学得知后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经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 (2) 个人陈述:我的家庭很特殊,父亲和母亲是重组家庭,父亲在老家有妻子和儿子,但是认识母亲后谎称自己是离异的状态,并和母亲办理了结婚手续,并生下了我。当我7岁的时候,父亲病重去世。父亲去世后,母亲发现自己名下的两处房产已被父亲变卖,并且还有一笔债务。继而又发现父亲是重婚。母亲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因此患上了失眠症。父亲去世后,我和母亲及比我大15岁同母异父的哥哥生活在一起,后来哥哥结婚了,家里只剩下我和母亲。因为父亲生前对母亲造成的伤害很深,所以母亲经常会把对父亲的怨恨发泄到我身上。她说父亲很坏,如果不是父亲欺骗了母亲,就不会生下我。我从小就背负了这么大的心理压力,我总觉得我的出生是个错误,我不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感到很孤独,每天拿着手机打游戏排遣心中的苦恼。手机被老师没收,还被母亲打了耳光,自己感到很委 屈,就不想活了。所以我服用了安眠药,因为我知道母亲给我上了保险,而且服药后,我告诉了同学,让她告诉母亲领保险金,算是我作为女儿孝顺她了。 案例选自《1例初中生抑郁症心理咨询案例》作者武香芝 个人心理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我可以明确看到导致小李这次寻求治疗的直接因素就是母亲对她的不理解,母亲在她被没收手机并且寻求安慰的时候并没有安慰她,反而还打了她两个耳光,还斥责她“不听话,丢人”,这就是小李会一时半会想不开,要寻死的导火索。通篇看下来,小李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正常,首先小李肯定是“爱”她的母亲的,不然她也不会在自己难过把自己的心事向母亲倾诉(所以我之前也发动态说过,有人向自己倾诉时,如果不是真的太忙或者其他原因,还是可以听听的。人家会向自己倾诉说明他在把自己最柔软的一面展现给你,哪怕你做不了什么,听听也未尝不是种安慰。大可不必去攻击他人,你这种行为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影响的),但这种“爱”却是母亲不停的向自己灌输一种罪恶感而得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小李对自己母亲有着一种愧疚的情绪,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在自己死后还想让母亲去领保险金,挨,反正看起来挺悲哀的。 同样的,小李和外界的联系也没比之前说过得小蓝要好,单亲家庭的背景(成年人可能不觉得单亲有什么,但小孩是这样子的,她如果和其他同学接触后发现了自己的特殊,真的容易和外界产生疏远感的),再加上她和母亲这种特殊的关系,也导致她不容易和别人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从小李的自述来看,她自己也觉得自己很孤独,只有在手机的游戏里才能排解自己的苦恼。 这里我也想说下,有的人可能确实不了解虚拟世界对一些人的影响,因为他们可能觉得虚拟世界就是那样,没得玩了就回现实中去就好了。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不是这样的,虚拟世界可能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没办法在现实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便只能在虚拟世界中寻求自我。之前我抱怨现在网络环境时还有人觉得没必要,是真的没必要吗?现在的网络可是影响着不少年轻的一代人的,有很多小孩一生下来就自带会玩手机这项技能的。一方面,如今的网络环境越来越浮躁,争吵和谩骂层出不穷,当初的尊重和理解在这个时代荡然无存,只剩下被挑拨的情绪和没有思考、随大流的网民们。但另一方面呢,我也是真的能在这里看到一些抑郁症患者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也确实得到了不少安慰和理解,我觉得在这个时候网络就是很不错的,它允许了一小部分在现实中不被注视的人群在其中的一个小角落去表现自己。同时我认为哈,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哪怕是一束花,一颗草,也有自己的感受,那为什么就不能去倾听他们的感受呢? 话说回来,小李也还是个14岁的初中生,她能和外界的联系也确实是有限的,一个学生在象牙塔里所能接触的人是有限,他们的自由也是有限。一个成年人在压力来临之前,尚可选择暂时逃避,但一个学生就只能独自承受,这也是学生时代所有学生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吧,这么说。如果你是个不善于社交的学生,那学校对你来说就是个学习的地方,就觉得压抑,真的没有别的感受,你想想你要整天学习、休息、吃饭,那能不压抑吗?所以学生群体也是心理疾病高发的群体,我对未来最担忧的也是这部分群体,因为他们处于社会压力的最低端,他们也许不清楚压力来自哪,但他们会明显感觉到。 案例三 1.1人口学资料 来访者小朱,男,20岁,某高职院校大一学生,身高171 cm,五官端正,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和家族精神病史。来自农村,家有7口人,家中排行第三,有2个姐姐 (已婚),爷爷奶奶是残疾人(爷爷上月去世),高中以前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妈妈是裁缝工人,爸爸是建筑工人,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父母脾气暴躁,控制欲强,与父母关系不好,平时与姐姐联系较多,但关系并不亲密。 1.2 个人成长史 小朱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爷爷奶奶都是残疾人,很多时候都是朱某自己照顾自己,性格独立。自述父母从小不在身边,很少关心和照顾自己,父母关系一般,经常吵 架,父亲沉迷赌博,没有责任感,母亲工作忙,只会给钱,姐姐也没有时间管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正常的关心与交流。自己性格急躁、敏感,容易自罪自责,不愿主动与人交流,宿舍关系紧张,严重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感到痛苦。来访者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高中时因恋爱受挫,导致高考失利,随后进行复读,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很大,以至于大学期间遇到问题容易急躁、紧张和焦虑,害怕失败。 案例选自《1 例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作者李婕 个人心理分析 我发现确实有不少抑郁症患者抑郁的成因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方面啊,虽然这个案例中的小朱并不是抑郁症患者,但他也很符合一些抑郁症患者的表现,他和父母之间关系也并没有很好,甚至他和家庭里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没那么密切。其实他这个家庭环境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看过的一篇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章,里面也是探讨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那篇文章提到由于越来越多在外打工农民工的出现,会导致他们孩子在情感上受到极大的忽视,不单单是农民工本身受教育程度的原因,一味的在金钱上去弥补孩子情感上的缺失会导致孩子心理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而且文章里还指出留守儿童犯罪就占了未成年犯罪的百分之七十,并且是逐年上升的趋势。话又说回来,小朱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部分写照,他性格当中的很多问题都来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比如容易自责,不愿与人交流等。 同样的,小朱这个人也是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也是这样,但是他内心又渴望能特立独行,那这就很矛盾了,这也是他对人际交往产生焦虑的原因。我之前也碰到不少网友也是这样的原因,他们也向我诉说自己渴望其他同学对自己认可,但自己没有任何办法去做到,所以很苦恼。那我都是这么给他们建议的,好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话就尽可能帮忙就行了,其他的不需要考虑太多,这一方面也是想让他们减轻自身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这也是不少人交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