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工作中常用的十大沟通模型

2022-05-24 08:43 作者:数字化技术专家  | 我要投稿

沟通是工作中必不可少,沟通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作的成果,沟通无所不在,沟通至关重要,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沟通模型,大家可以取用实践。


1、PREP原则(结论先行)  

图片P-R-E-P(结论-依据-事例-重述结论)是沟通当中的重大原则。

P代指Point-结论,R代指Reason-依据,E代指Example-事例,最后一个P还是point-重述结论。

Point-结论,结论先行,是沟通当中的黄金法则。不论沟通对象是谁,双方在进行沟通之前,都不一定有明确的背景, 而此时,抛出自身明确的观点/结论至关重要,能够让对方清楚接下来的内容是围绕哪个观点来展开。

Reason-依据,在抛出结论之后,通过有效的数据,有力的事实验证结论的可靠性。通常我们在阐述依据的时候,往往会采用“我觉得”“我认为”“可能”“应该”这类不确定性且个人主观意愿很强的词语来阐述我们的论据,这是站不住脚的,同时也无法使得结论具有信服力。

减少形容词、副词的使用,通过数据、定理、模型等可靠的信息才能够作为可靠的依据。

Examle-事例,通过阐述可靠性的依据,较为枯燥。人脑对于形象的故事、场景类的描述接受度是较高的,通过事例,引起被沟通者的共情及想象。

Point-重述结论,通过事例,引起被沟通者的共情及想象。

通常PREP原则使用在书面沟通、语言沟通中。

2、FIRE模型

图片FIRE模型源于Mark Murphy的《用事实说话》,主要包括,Facts(事实)、Interpretation(解读)、Reacion(反应)、Ends(结果)。




总体来看,是注意到一些事实,并且对事实进行解读,根据解读的结果,经历情绪反应,期望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Facts(事实):事实是确实存在或发生的事情。它具有五个特点:具体、公正、客观、不带感情色彩和及时。事实是真实谈话的基础,过事实,保持双方冷静,排除负面情绪所带来的影响。

Interpretation(解读):事件发生时,我们会对事实进行解读,从而得出这一事实的目的或意义。这些解读建立在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上。有时它会迎合我们的喜好,有时它是带偏见的解释。因为事实和解读之间的差异,大脑不会总能察觉。

Reaction(反应):根据解读结果,我们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Ends(结果):经历情绪反应后,我们就会期望某种结果。

FIRE模型能帮助我们认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主观想法。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当你听到一个难以入耳的反馈时,它能帮助你平静理性地展开分析,从而得到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聚焦事实,我们脑海中需要有一张完整的FIRE模型,假设有一个表格,包括事实、解读、反应、结果。你看到和听到什么,就填在事实这一栏;对于这些事实,你是怎么想的,填在解读这一栏;你有什么情绪或感受,填在反应这一栏;你需要什么,或者你希望得到什么,就填在结果这一栏。

3、STAR法则

图片STAR法则是《高效培训》一书中所提出的概念,是结构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即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

Situation(情景)是所发生的事情的背景,在所阐述的事实中所发生的背景情况;

Tast(任务)是在背景环境下所承担的角色及所执行的任务,及要达成的目标;

Action(行动)是在任务当中如何去操作与执行任务的,重点是行动过程;

Result(结果)是付诸行动,完成任务后所达到的效果,一般是可量化的指标;

STAR模型代表着一个完整事件的四要素,也是基于此,通常在阐述事情的时候会使用,更注重行为,统筹帷幄,应对情景,是结构化叙事的原则。

通常使用在行为性问题和情境性问题的回答上。往往在面试、写简历等方面都会使用到。

eg:在什么背景(时间,场所Situation)做过什么样的工作/项目 (Task), 这个工作/项目最好与所应聘工作相关,怎么做的,和谁一起做的,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Action),最后的结果(Result)。

注:把「STAR 法则」当做一种核心思想,不追求生硬的表达,只追求在关键的时候,可以灵活运用

4、RIDE说服模型


RIDE说服模型是指R(risk)风险、I(interest)利益、D(differences)差异、E(effece)影响,通过暴露风险,阐述利益,继而引入差异性及影响,来说服他人,即为RIDE模型。

R(risk)风险:不采纳方案会带来的风险。根据从人的失去心理入手,心理学家卡尼曼提出了“前景理论”: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也就偏保守的选择,而另外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愿意为此冒险;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基于此,需要将风险暴露给对方。

I(interest)利益:采纳你的方案会带来的利益。从之前的抛出风险,降低对方心理阈值,继而引入利益点,提高预期,会使对方更好地接受。

D(Differences)差异:自身建议与其他方案的差异之处。与众不同的点能够让对方眼前一亮。

E(Effece)影响:方案本身所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完美的东西反而不真实,小缺点但瑕不掩瑜。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几个注意点:

阐述风险时,可适当放大风险,但切莫过于夸张;

而在利益引诱时,稍微点出采纳了方案可获得的利益即可,让对方自己去对比,无需将利益说的过于肯定,因为此时有了风险与利益的强烈对比,表达便具有了冲击力;

在谈论到建议时,尽量结合事实,增加说服力;

而最后一步,瑕疵是为了避免太过于完美,为了增强信任度,也别阐述太多瑕疵。

还有一些加分要点:例如阐述观点前先认同对方观点;对话时助于多放在“你”上面;创造第三者引述别人观点等等,阿境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整体来说,RIDE说服模型是利用人们心理“趋利避害”的天然潜意识,再加以对比的方式,使得更有说服效果。

5、SCRTV表达模型

图片


SCRTV表达模型是指Scene(情景)、Conflict(冲突)、Reason(原因)、Tractics(策略)、Value(价值);

穿起来则是:表情境-爆冲突-找原因-定策略-塑价值。

Scene:明确问题—是什么?

Conflict:提出疑问—怎么了?

Reason:分析原因—为什么?

Tactics:进行决策—怎么办?

Value:创造价值—成为什么?

通常我们在使用SCRTV模型时,符合人对于事情的体验路径:感观-情感-思考-行为-识别;

而人的思考路径是:是什么-怎么了-为什么-怎么办-成为什么?

思考之后,执行的路径是:分析-判断-推理-决策-评估。

而执行的路径,与SCRTV表达模型的契合度极高,这也就是为什么用SCRTV模型,在汇报工作、讲述方案的时候可以更有条理、更有逻辑叙述的原因。

6、SCQA表达模型

图片


SCQA模型是一个“结构化表达”工具,是麦肯锡资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

S(Situation)情景:由大家都熟悉的情景、事实引入。

C(Complication)冲突:实际情况往往和我们的要求有冲突。

Q(Question)疑问:怎么办?

A(Answer)回答: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通过陈述场景,由大家熟悉且认同的事,引导大家产生共鸣及代入感,然后引出冲突的内容(往往实际情况与我们的诉求有所冲突及不符),继而从冲突方面提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最后阐述解决方案。

我们在日常使用SCQA中,并不一定非要严格按照“S情景(背景)——C冲突——Q疑问——A回答(解决方案)”结构来进行表达,各个结构是可以调换顺序以显出不同的表达风格和情绪,一般可以分为以下4种模式:

标准式:(SCA)背景-冲突-答案

开门见山式:(ASC)答案-背景-冲突

突出忧虑式(CSA)冲突-背景-答案

突出信心式:(QSCA)疑问-背景-冲突-答案

这边对于这几种方式不过多赘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金字塔原理》这本书。

7、沟通漏斗

图片


沟通漏斗是,心里所想的是100%,由于沟通方式,所表达出来的只有80%,由于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别人听到的只有60%,由于每个人理解能力不同,听懂的只有40%,由于执行力不同,行动的只有20%。

最终,当我们想得到100%的结果,最终实行的结果只有20%。

这也诠释了,沟通保证不失真的重要性。

而我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保证失真的最小化。

在第一个20%,源于没有记住表达内容的重点,条理混乱等,由此我们需要理清自身所想阐述的内容,无一遗漏且结构性有条理地表达。

第二个20%,源于阐述时有外界干扰,内容过长等,由此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记录,避免干扰。

第三个20%,源于个人理解能力不同,由此需要不时向对方确认是否听懂,是否有其他想法等,引发对方思考从而得知是否完全理解。

第四个20%,源于没有对过程进行监督,导致执行力无法达到预期值,由此需要建立监督体系,把控任务进度。

8、乔哈里视窗

图片


乔哈里视窗,是由乔瑟夫和哈里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是用来改善自我认知与组内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将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公开区、隐蔽区、盲目区、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公开区: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往往关系越近、共同信息知晓越多的两个人公开区域会越大。

盲点区:自己不知道,他人知道;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有盲点区,自身的学识、所出的环境等等都会造成我们与对方所了解的信息不对等。

隐秘区: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造成隐蔽区的原因在于我们不好意思跟其他人说、忘了对其他人说、没沟通清楚造成误解、误以为别人知道等等原因。

未知区:自己不知道,他人不知道;也被称为“潜能象限”,每个人都有未知的区域等待被发掘。

在这四个区域当中,往往在产品经理岗位中能够得到比较大的启示则是“盲点区”、“隐蔽区”与“公开区”的转化关系。

而简单地说,从乔哈里视窗看来,也有几个在PM沟通中能遇到的问题。

“你所阐述的内容,和别人听到/理解的,很可能不一样”

“增加公开区的面积,学会向上管理,更好的利用资源”

“工作中减少隐蔽区,避免信息不对等”

9、电梯演讲

图片


电梯演讲源于麦肯锡公司检验陈述报告的方法之一,而麦肯锡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记得住一二三,记不住四五六,所以凡事要归纳在3条以内。

而三个步骤分别是:Hook吸引→Mutual Benefit给利→Call to Action收网。

Hook吸引:通过现状、存在问题、现状产生原因、解决方案等吸引对方注意力;

Mutual Benefit给利:提出具体解决方案,让对方意识到你的价值存在;

Call to Action收网:指出上述方法的依据及理由,并留下联系方式;

这是在众多商界当中流传的三个主要步骤

要注意的是,这框架并不是固定的,有典型的“提出问题-产品价值阐述-产品解决方案”的三段式,也有“痛点-解决方案-商业计划”的电梯演讲。

而对于产品经理,在介绍自身的产品,为了说清楚产品本身的价值,有更完整的方式。

为了[目标用户],他们的[痛点或者问题],我们的[产品名称]是一个[产品类型],它能够[产品价值],不同于[竞争对手],我们的产品[竞争优势]。

10、GROW模型

图片


在部分产品经理领域当中,当我们“一不小心”当上了领导,往往在于下属沟通的时候,会不自觉用命令、说教的方式去沟通,反而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而辅导沟通的方式之一是“用提问代替说教”,这样可以引导对方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效的避免对方产生抵触情绪,达到沟通顺畅,辅导有效的结果。

那么,该如何提问呢?可以采用GROW模型来进行提问。

GROW模型分为四部分,Goal(目标)、Reality(现实)、Option(方案选择)、Will(确认行动)。

Goal(目标):通过提问,探索对方的目标,通过对方的思考跟表达,让对方也清楚自身的目标。因为往往很多人在做事情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思考,岗位,精力等)仅停留在执行层面,没有办法清晰条理地思考。

常见的问题有:这件事/你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衡量达到了这个目标?什么时候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题外话:至于目标的阐述,可以采用SMART模型,这边不再过多赘述。

Reality(现实):通过阐述事实情况,了解达到目标/完成事情需要遇到的阻碍及困难点。

常见的提问有:现实情况如何?目前的背景涉及到哪些干系人,有什么态度?目前我们是怎么处理的?

Option(方案选择):通过提问,引导对方自己想办法,通过思考,提出自身的解决方案。相反,不建议直接提建议,对方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在潜意识容易丢弃解决问题的责任。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倾听,需要多加评判,引导对方多思考几个方法。

常见的提问有: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如何做呢?还有别的方法吗?这个方案有没有什么优缺点?

Will(确认):最后一步是确认行动,根据前三步的铺垫,已经寻找到了解决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没有办法保证100%的执行。

常见的提问有:你选择哪个上述哪个方案呢?这个方案的时间、目标、准确执行是如何?目标中产生的困难有理清了吗?

由此,通过GROW能够使辅导沟通更加顺畅。切记,抛弃说教,与对方同一角度思考。

工作中常用的十大沟通模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