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金币与 iPod 的脑洞联想
该如何理解金币这套儿歌创作体系,没想到 iPod 产品线于近日全面退出消费电子市场,这条新闻中的 iPod 给了我灵感。
iPod 与 iTunes Store
iPod 不仅仅是苹果推出的一系列便携型数字音乐播放器,必须和提供数字音乐付费下载的 iTunes Store 放在一起,才能充分理解其对于音乐行业发展和用户消费音乐模式的深远影响。
iPod 在设备端提供了大容量存储、便携性以及便捷的操控体验,与提供了单曲售卖(实体专辑只能买整张)的 iTunes Store 共同拉低了音乐消费的门槛。作为在线音乐商城,iTunes Store 提供了基于标准化流程制作的数字音乐文件(保证了音频的质量),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交付。iPod 的经典广告语「口袋里的 1000 首歌」,是优秀硬件和数字音乐商城合力所实现的体验。
iTunes Store 对于用户来说是一个方便省心的数字音乐购买渠道,对于音乐产业的上游来说,也提供了一套适应数字音乐时代的付费机制。它培养了用户付费的习惯,使得音乐作品在数字音乐时代依然可以转化为通用货币,让创作群体和音乐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对于研发 iPod 产品线和运营 iTunes Store 的苹果公司来说,这套硬件加扩展商店的组合营收模式,不仅在当时提高了公司所能获得的价值,也影响到了后续其在智能手机上的开发与运营思路。
金币的创作生态与 iPod 生态的相似之处
金币赛就像是 iTunes Store,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吸引专业作者来持续产出作品,不断丰富着曲库。iTunes Store 的标准化数字音乐制作流程,对应的是金币在长期儿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审美体系,前者保证音频文件的质量,后者则对于金币儿歌的创作水准进行了必要的筛选和要求。iTunes Store 基于互联网交付,并提供单曲购买的形式,降低了音乐消费的门槛。而始终拥抱大众媒体技术的金币赛,从电视走向互联网,使得优秀的作品实现更广泛地传播。
安团在这套体系里的角色就接近于 iPod,成为了音乐教育实践的优质载体。iPod 的便携性,对应的是安团孩子们自然灵动的舞台姿态;iPod 的大容量,对应的是嗓音条件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的孩子们共同组成了合唱团,而主题丰富的金币儿歌给了她们大量展示自的机会;iPod 的便捷操作,对应的是通过合唱团形式持续提供的音乐教育,帮助孩子们在音乐表现上达到的较高水准。
伴随着 iPod 销售规模的扩大,也让 iTunes Store 的数字音乐购买服务有机会触及到更多的人群;而安团持续地演出活动,也持续助力着金币歌曲获得更高的传唱度。
从商业的角度出发,硬件销售加扩展商店的多元化收入,是更为健康的模式。也得益于此,苹果公司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持研发和设计,使得旗下产品在细节和体验上获得了相对优势。而安团,同样受益于「金币+安团」这套组合拳构成的机制。
安团的一大魅力是自由灵动的舞台姿态,能够保持这一特点,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们自然的音乐状态满足了电视播出的需要,另一方面或许更为重要,安团本身是无需从音乐教学中获利的,也就不会向孩子们施压。
金币是儿歌作品创作的比赛,通过年复一年的金币活动,安东尼亚诺传播机构(金币和安团的共同的支持机构)也得以积累了大量的原创儿歌版权。而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天然适合重复消费,在录音技术的发展助力下,录音制品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和流通的文化产品。金币能够持续举办 60 余年,在儿歌领域持续地产出优秀作品,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建立在能够通过音乐作品创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对于孩子们、创作者既友好也有价值的创作生态。
就连金币赛电视活动本身都很像苹果一年一度的 iPhone 新品发布会。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苹果的发布会都在一个固定的日期范围类举行,金币同样如此,这种规律性的更新周期对于建立消费预期以及培养品牌忠诚度十分重要。而这两场活动的主要目的都在于呈现最新的作品,通过公开的渠道去放大影响力。
写在最后
这几年涉及所有人的宏大叙事接连不断地出现,席卷了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打破了许多原本有效运作的规则。但在金币和安团的音乐实践中,我看到了一套成熟的音乐创作机制是多么的可贵。即便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在增强,也依然持续产出着优秀的音乐作品。
个人从金币和安团的作品中获得了来自音乐的陪伴感,分享了孩子们沉浸于音乐之中的热情,那些独特且有趣的创作视角让我格外着迷。这些美好让我开始自发地探寻金币和安团的运作逻辑,本篇正是对于我思绪的记录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