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涯决定论(理论篇)

2018-04-30 23:47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说:“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做选择,选择听歌还是学习,选择去吃东西还是……做了决定后的自己,经验到了选择后的事件,并从中总结了自己的存在。而在生涯中,我们选择了某个专业,选择了学习某种知识(或是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或是不系统的社会经验),而这也决定了我们之后的生活角色。

但是,对于选择,我们往往又会感到无力和担忧,一方面,选择的结果常常是不确定的(多种多样的因素会导致结果变化),而未知令我们感到恐惧,有的人甚至会害怕承担未知结果的责任而逃避做决定;另一方面,我们有很多需求,有时候我们很难在不同的选项中作出满足自己的需求(选择其一会失去另一个自己喜欢的)。总的来说,选择的困难,或源于“对环境的不确定”(不知道结果是什么),或源于“对自己的不确定”(不知道哪个才是自己最想要的)。

选择的后果难以控制,因而,做选择的过程中,最主要是我们个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在古典决定理论中,指出了影响个人决定的因素是“效用”(选择中的各个因素对自己的重要程度)和“成功概率”(选择后能够达成预期的概率)。后来,有人将古典决定论中的两个因素综合在一起,总结为“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即我们对某个选择的预期效用=效用值*预期值(效用值即上边说的重要性,预期值为目标实现的几率)。

另外,影响我们做决定的,还有个人所特有的决策风格,比如,延迟型的人常常迟迟不做决定,宿命型的人顺其自然、将决定交于命运或他人……


铁德曼的生涯决定理论中指出,我们的决定分为“预期阶段”和“实践阶段”。在预期阶段里,我们搜集与选项相关的信息(包括个人内在的和外在环境的),这一时期我们是有些焦虑惶恐的;之后,我们的思维和情绪渐渐平稳,并作出决定;预期阶段的最后,我们会经历“患得患失”(后悔决定),那些被选中的选项的缺点被放大,未被选中的选项的优点被夸大,如果这种“二度挣扎”持续,则可能会倒退会前边的几个阶段,进行再次选择。在实践阶段,我们切切实实地根据选择来体验新的经历,一开始时,我们会体验到旧有经验模式与新环境的冲突,这种冲突使得我们不得不去调整和成长,经过对新旧经验的重整,我们最后达到自我状态的统整在,感到自信和成熟。


前面提到,选择的后果是不确定的,而生涯决定论中,也强调了“我们需要对不确定进行积极反应”,即接纳不确定性,让我们自身有弹性地发展。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期,事实很快就会被淘汰,就像以前的翻盖手机时期的人绝对想象不到现在几乎人人都有触屏手机的场景。而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也是越来越多,越多的信息,代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完整的信息太少了,我们接触的大多数信息都不全面),人们内心的不确定感也增加了。因而,应对这些信息,我们得建立面对事实的态度——对信息保持怀疑,对信息保持不确定,一而再地思考,一而再地求证。

当我们能够正视这种不确定性,积极地回应不确定时,我们其实已经突破了原有选择只注重左脑(理性分析)的局限,开始将右脑(直觉、情感)的非理性也糅合在了一起。这便是吉雷特所提倡的,启发“非客观”、“非理性”的天赋,左右脑并用,增加面对新环境、新生涯变化莫测的选择的能力。


生涯决定论(理论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