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盲目的憧憬与无知

2022-08-22 03:04 作者:树哥BigTree  | 我要投稿

人往往因为无知,而对某种特定事物饱含敬畏之情

在我们还处于幼年时 常对老师 或者某位亲戚 怀有敬畏之情

这是因为我们年幼无知,渴望汲取知识 学习技能

当我们随着年纪的增长,见识逐渐丰富,知识也更加充盈后

曾经教育我们的老师 更像是一种朋友,对老师的态度 更多的是一种感激

这说明 我们的思想更进一步 人生也成长了一分


我的长辈,经常喜欢看一些垃圾营销的广告

受垃圾宣传的影响 经常会出现一种莫名的崇拜 莫名的敬畏营销产品

仿佛被洗脑一般 给亲戚朋友相继推荐这些“补品”

其实这种东西 让那些90 乃至 00后的青少年 看一眼就能分辨出真假

这是为什么呢?


不过是因为青少年更多的接触网络环境,了解网络生态

见过种类繁多的营销手法。

所以当他们看见类似的宣传手法时,会毫无迟疑的指出“这就是垃圾宣传”

而反观我们的长辈呢,他们往往是没有大量时间来接触网络。

更不了解网上的那些营销套路,甚至都不会使用电子设备科学上网。

正是因为这种对于网络的无知感,进而被“套路”进去

继而产生敬畏之情,以至于外人跟他说什么 他都能自说其圆。


而作为我们“人”本身,如何去不被“套路”呢

我认为 首先我们需要多学习 多了解。

只有当我们懂得相应的知识 或者说 有相应的手段去辩证 才可以更多的避免这种无知感所带来的憧憬

比如,一篇文章不支持使用姜黄素抗炎。文章内部列举了一些国外的实验 以此总结出的结论

有些人就开始想了,那我也不学医啊,我甚至都不知道姜黄素是什么玩意儿,怎么去判断呢。

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使用网络,最简单的方法 莫过于追溯文章内部的实验案例。

去看看 当时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多少人数 多少剂量 多少天,还有结果如何。

以此来推断,你看到的文章有没有过分渲染 或者恶意的制造论点。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这是一种辩证手法


刚才所讲述的,大多数出在上了年纪的长辈中。还有一种是多出现于年轻人中的“无知”

那就是标签化,就是把一种 或者多种类似事物 打上一个相应的标签 去定义他们

而不会出刨根问底的 去追溯事物的本身

这种情况 不管是打标签的那个人 或者使用标签去定义他人的人 往往都是无知且惰性的

并不是他们真的无知,而是因为天生的惰性与从众心理 让他们完全丧失了基本认知

这种情况很常见,也很悲哀。

从众心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黑羊效应”

是指 在一个羊群中 如果突然出现一只“黑羊”

那么大家就会排斥 疏远 甚至 恶意攻击它

因为大家谁都不想当这个“黑羊”所以才把自己“大众化”

很多事 并非不愿意看清 而是不敢看清

原本多元化的社会 逐渐向着浮躁与单调看齐

曾经街边的“夫妻小店”也逐渐被料理包外卖所代替

这 是社会的悲剧


有的人曾经对我说,“树哥,你的思想太传统了,现在生活节奏都快了,时代早就变了”

对 时代确实变化了,但变复杂了吗?

随手翻看几个视频 统一化的拍摄手法与措词 相差无几

随手点开几篇文章 统一化的博取眼球的字眼 赫然而立

我们曾经是这样吗?很显然不是

我们的时代变复杂了吗?倒不如说是变简单了吧。


这是一个互联网快速发展 又迅速枯竭的时代

这是一个物质与欲望交错 又迅速贬值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 我们的力量逐渐被稀释 被更多的资本代替

在这个时代中 个人的声音逐渐的模糊 无良自媒体成了我们的代声工具

但这 就是我们的时代,即便如此 我们依旧生活在这风暴之中 确是事实

听不得喧嚣 选择了不闻 见不得浮躁 选择了漠视

这恐怕是不对的。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现状 但我们可以改善自身

虽然我们无法扭转他人看法 但我们可以多了解 多学习 从而提高自身思想

我不希望自己做一个无知的人,即便饱经风霜 饱受非议

我也依然坚持,我愿意等候那个美好的一天到来。


盲目的憧憬与无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