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播剧没有画面也受人喜欢?

近两年,各类声音平台的广播剧热度与日俱增,在国内音频市场,猫耳FM、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等纷纷竞逐广播剧赛道,形成了"一专多强"的局面,其中猫耳FM更是凭借深耕二次元文化的定位、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和视频平台的互动输血成为广播剧的头号玩家。
为什么广播剧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需要从它的发展史说起。广播剧英文叫Radio Drama,起源于美国,不过随着影视的出现,直到互联网兴起广播剧才迎来复兴。
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的《一万块夹板》成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广播剧。
1954年,中央广播剧团成立,此后,广播剧得到快速发展。
1980年,每年能生产400-500部广播剧。
2005年,全国共生产约2180部广播剧。
2010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广播剧盛行,喜爱耽美文化和二次元内容的人开始在网络上通过翻译日语内容等方式制作自己喜爱的广播剧。
2011-2014年,喜马拉雅、蜻蜓FM、猫耳FM平台上线,让这种偏耽美的主题广播剧开始有了自己的固定受众,由小众慢慢走向大众的视野。
此后几年,随着资本进入市场很多大热的广播剧,比如《默读》、《杀破狼》、《将进酒》《魔道祖师》等都是由专业工作室选送配音演员和制作的。所以现在意义上被大家理解的广播剧,大部分是网络广播剧,主要受众人群为青少年群体。
早期,制作者们选择了晋江、长佩等平台的轻小说来做广播剧,导致现在较火的广播剧耽美居多。耽美小说虽然是小众文化,但是粉丝粘性极强,所以耽美文化是广播剧出圈的一大重要因素。另外,近几年配音行业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有类似《声临其境》这类声音节目让大家认识到了配音演员这个群体,还有越来越优秀的国产动漫的出现,也让大家对声优这个群体有了认识及喜爱。
由此可见,为什么广播剧没有画面却还是有这么多人喜欢呢?或许可以这样说,没有画面,正是广播剧的优势!
同时拥有感官感受和想象空间,就是广播剧区别于小说及影视作品的特点。广播剧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小说的原场景,在人物角色上又赋予了听众足够的想象空间,加上听觉的感官刺激,让听众富有想象的同时又能有沉浸式置身于场景中的体验。目前广播剧中的音效能模拟非常真实的场景声音,由此让原本平面的小说的充满真实感与立体感。
极强的IP属性也是广播剧能如此火的重要原因,现在的网络广播剧中大部分都是小说改编的,而且知名大火的一些IP原著改编,导致原著粉直接成为广播剧的剧粉,例如大家熟知的《破云》、《撒野》、《偷偷藏不住》等。
配音员的专业演绎,再结合充足的想象空间,听众更容易入戏。配音演员通过声音表演塑造角色,不会因为演员长相不符合角色而受到争议,相比于视觉上,声音演绎更容易不负期望,很多小说作品中的人物都构造得特别完美,而相对来说,声音可以有不同的控制和变化,更容易达到受众期待的样子。
这些因素让广播剧作品变成了一个更接近于每个听众想象中的完美世界,弥补了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