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丽怪谈第四期

2021-11-11 16:41 作者:梁兴扬  | 我要投稿

垄断秦岭?他最后自食其果

深秋的秦岭,竟无半点萧瑟之气。

生长在秦岭的板栗树都是几百年树龄(明代)。这种野生的板栗,一旦到了市场,很是紧俏。

即便是深秋,秦岭之中,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花儿,也还有盛开的。

它们给静寂的深山和沟壑增添了无限的野趣。

当然了,如果说深秋第一景,最富盛名的还是这里的柿子树。

秦岭之中,大大小小的峪口里都有柿子树。

一到了季节,满树的红柿子挂满枝头,远远看去,恍若一树火焰。

因为地理原因,这里的柿子树分布很广,却毫无规律。它们或长在山坡,或长在悬崖峭壁。如果作为景观,那自然是美的,但是却给当地人的采摘带来了困难。

很多峪口都流传这这样一则传说,每年总得有一个山民,因为采柿子摔死,还传说这是为了祭祀山里的柿子神。

传说究竟可不可信倒在其次,很多年以前,在梁诚吉看来,这些常年住在秦岭的山民,一年之中,采摘柿子,做柿饼成了他们很重要的一笔家庭收入。作为一个修行多年的人,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帮他们一下。

打定主意之后,梁诚吉便决定尽快实施。

转眼就到了柿子成熟的季节。梁诚吉到了峪口村一户人家,了解柿子的情况。

这个峪口村情况是这样的:村里的很多年轻劳动力都去了城市打工或者求学。峪口村里多是老人和小孩儿。他们一年四季也不出去,就是靠山吃山。

很多人家,都在缓坡处,开了一些荒地种些蔬菜,基本上也算实现了自给自足。可是,这种聊胜于无的生活方式毕竟无法与大城市的光怪陆离相比。还有一些人家,因为孩子到了城里,自己便跟着一起搬走,村里的房子也基本荒废了。

留下来的山民,特别是年纪大的,为了改善生活,只能靠打一些零工或者靠祖上分的那些柿子树增加一点家用。

但柿子高高地挂在树上,对于这些年纪大了的人来说,如何把它们采摘下来就成了一个要命的问题


这些柿子树因为年代久远,树冠大,树干高,所以每年柿子成熟之时,采摘就成了问题。但如果不摘,一过了成熟期,满树的红柿子就会落一地成为果泥。这在朴素的山民看来,可是糟蹋粮食。

而且秦岭里的人都知道,这种天然的柿子饼不但是美食,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功效。据说,山里的柿子饼有助于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并且能活血消炎,改善心血管功能;而且柿子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碘,能治疗却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柿子中的有机酸等有助于肠胃消化增进食欲,同时有肠止血的功效。

所以即使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去了,剩下的老人爬树采摘柿子,把它们制作成美味可口的柿子饼。

梁诚吉到达峪口村老赵家的时候,老赵正拖着笨拙的身体挂在一棵柿子树上摘柿子。

老赵已经73岁了。他的大儿子在深圳,也就过年时才回家一次。他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在北京工作,一个虽然离得近(在西安),可是也就逢年过节才回来。

老赵的老伴前年中风了,虽然抢救及时,恢复得不错,但这种爬高就地的事情肯定不能让她做了。无奈,老赵只好亲自爬上柿子树,把它们摘下来,做成柿子饼。

老赵一看梁诚吉来了,叫了一声师父,就要从柿子树上爬下来。

“你待着别动,我去给你拿一把椅子。”梁诚吉说。

“每年都这么爬高就低,已经习惯了。”老赵说着,便从树上出溜下来。

“老赵啊!一大把年纪了,还是要注意身体。”梁诚吉说。

老赵无奈地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柿子烂在泥里。“

老赵说这话也是实情,梁诚吉想着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看其它峪口的人,都是拿那种长杆子采柿子,要不你也试一下。”梁诚吉说。

“那个东西举起来太费劲了,我膀子也不好,摘不了几个就得歇一下,还不够耽搁功夫呢。”

老赵说。

“那你至少得准备一个梯子,这样上树就方便多了。”梁诚吉说。

“梯子家里有,我也知道方便,但是就是懒得用。”老赵还是如此固执。

“那你做这么多柿子饼,自己也吃不完啊。”梁诚吉说。

“是啊!吃不完就送亲戚朋友。”老赵说。

“咱们村不是有收柿子饼的吗?”梁诚吉问。

不问还罢了,梁诚吉这一问,老赵立即老泪纵横。

梁诚吉知道,这种秦岭里自然风干的柿子饼,是一种天然的美食。他每年都要卖些寄给自己祖国各地的朋友,并在他们那儿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到老赵家里预定些柿子饼。

按照老赵的做法,这种柿子饼的工序很是繁琐。

每年柿子熟了,先要从树上把柿子采摘下来,然后过水清洗。

第二步就是人工去皮,这个去皮的工作很繁重,一个个的柿子去皮之后,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它的口感。

第三步就是把人工去皮之后的柿子一个一个串起来在阳光下暴晒。

最后还要在霜降时分,把暴晒之后的柿子饼下架捂霜。这种严格遵循古法的制作方法,能够保证每一粒柿子都充分接受大自然的塑造。

所以这样制作出来的柿子饼每一粒都满含着阳光雨露山风的味道,一口下去真是沁人心脾。

“总之你是要注意,毕竟年纪大了。”梁诚吉劝老赵。

“谢谢师父,不过今年的柿子饼不能卖给你了。”老赵说。

梁诚吉不解的问:“这是为了啥,我给你的价格比市场上还要高啊?”

“哎!一言难尽啊!”老赵为难地说。

“难道你有什么难言之隐?”梁诚吉问。

“哎!师父你不知道……”老赵说这话时,语气变得吞吞吐吐。

“我不买没事,你要是有啥为难的可要跟我说。”梁诚吉安慰老赵。

“就是你们金神观的小李,他不是我们峪口的人嘛。”老赵说。

“小李怎么了?”梁诚吉似乎有种不好的预感。

“他今年给所有的山民都打了招呼,柿子饼熟了的时候,他会派人来收。”老赵说。

梁诚吉不解地问:“这不是好事情吗?那你怎么忧心忡忡的?”

老赵吞吞吐吐的,欲言又止。

“没事,你跟我说说,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梁诚吉说。

“你还不知道吧,这个小李,其实就是个混世魔王。”老赵说,“他说自己收柿子饼,可是又把价钱压得贼低,村民们碍于金神观的面子,又不敢不卖给他。”

“现在是市场经济,还有人敢强买强卖么?”梁诚吉显然很愤怒。

老赵又不说话了,显然这个小李是他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

“你不要管了,我就问你一句,到时候如果我们来村里公开收购,你敢不敢卖?”梁诚吉问老赵。

“那你只要公开收,我就给你留着。”老赵说。

“好,咱就这么说定了。”梁诚吉转身要走。

“师父,先别着急走,拿点水晶柿子回去。”老赵说。

在秦岭之中还有一种水晶柿子,个头很小,无法做柿子饼,但甜如蜜。老赵去院子里的架子上拿了一大挂火红的水晶柿子给梁诚吉。

趁老赵不注意,梁诚吉往老赵的桌子上放了100块钱。

回到住所之后,梁诚吉开始想如何帮助山民卖柿子饼的事情。所幸自己有个网店,但是几个峪口上万斤的柿子饼收下来,确实需要人手。想到这里,梁诚吉便给自己秦岭山下的同学任务和唐白打电话,问他俩愿不愿意帮自己收柿子饼。

为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梁诚吉把快递费刨除之后,中间的所产生的微薄利润都给同学。任务、唐白一听,这是个好事情,既可以帮助山民,又可以补贴家用,一口便答应干了。

说干就干!

梁诚吉告诉他俩,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于是,二人便去五金店,买好编织袋,买了一个公斤称。为了便于给山民结账,还特意去银行换好了人民币。(山里的很多老年人不使用微信,无法转账。)

霜降之后的元旦前后,转眼就到了收柿子饼的时候。

任务和唐白开着车带着梁诚吉去峪口村。

“老梁,你怎么想起来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生意呢?“任务问梁诚吉。

“你是没去过秦岭吗?那些山民真的不容易。“梁诚吉说。

“现在不是搞新农村建设吗,听说那些山民都富裕得很。“唐白说。

“新农村建设也不是一天就建成的,看来你是没见过山民的艰苦。“梁诚吉说。

“作为一个自诩的作家,不了解社会,怎么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呢?“梁诚吉又打趣唐白道。

“我算哪门子作家,就是一天瞎写。“唐白说。

“那你这次就算体验生活了。“任务说。

从子午大道一路向南,很快就到了环山路,再往里开,不一会儿便到了峪口村。

但等梁诚吉一行到达峪口村时,金神观的小李已经开始在峪口收柿子饼了。

一看见梁诚吉过来,小李立即笑脸相迎:“哎呦!梁师父,今天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梁诚吉并没有拐弯抹角的习惯,便直接告诉小李自己的目的:“我是来收些柿子饼,到自己的店里卖的。”

“哎呀!真是善莫大焉啊!梁师父开始关怀众生了。”小李不阴不阳的说。

“说不上关怀众生,就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梁诚吉说。

“那你看能不能这样?”小李把梁诚吉拉到了没人的地方。

“你说,有啥好建议?”梁诚吉问。

“我帮你收柿子饼,你给我一斤一个价格,剩下的就交给我了。”小李说。

“那要看,你给山民什么价格。”梁诚吉并不像得罪小李。

“这个你就不用操心了,我就是这个峪口的。什么价格都能收上来柿子饼。”

“这样是不是不合适。”梁诚吉说。

“有啥不合适的?”小李居然问。

“俗话说,物贱伤农,这个道理你不应该不懂吧。再说了,山民们每家也就百十斤柿子,他们全靠卖了这些补贴家用,我们得出个合适的价钱才行。”梁诚吉说。

“我不说了嘛,这个你就不要操心了,交给我你放心。”小李以为梁诚吉答应了。

“交给你我还真不放心。”梁诚吉相来说话不喜欢绕弯子,“这不今天,我带了同学,让他们亲自收。”

小李完全没想到梁诚吉会拒绝他,脸色立即变了。只见他冷笑一声说:“那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谁能收着柿子饼。”


梁诚吉微笑地看看他。

不大一会儿功夫,峪口村的村民都拿着自己家的柿子饼出来了。但是,峪口的戏台边却摆了两个收柿子饼的摊子:一个是小李的摊位,一个是梁诚吉的摊位。

几乎所有的村民,虽然往这边看了看,但是都不约而同地去了小李的摊位。

“老梁,咱们是不是要说一下价格?”唐白说。

“可以,毕竟是公平买卖,你来报一下价格吧。“梁诚吉说。

一说报价格,唐白来了劲,这是他的强项。

“各位村民注意了啊!我们今天到峪口收柿子饼,只要是柿子饼没有问题,我们收的价格是15元一斤。“唐白说。

人群中传来“啊!“的声音。村民们开始往这边看,许多原本准备卖给小李的村民,也不卖了。但是却并没有人来这里。

就这样僵持了有几分钟,村民们都待在原地,也不说卖自己的柿子饼。

小李终于撑不住了,跑了过来。

“你们这不是砸我的生意吗?“小李气愤地说。

“公平买卖,怎么就成了我们砸你生意了。“唐白怼他。

“公平买卖?!我让你公平买卖!“小李已经丧心病狂,动手砸梁诚吉的电子秤。

“让他砸!“梁诚吉平静地说。

砸完电子秤,仍觉得不解气的小李还要动手烧梁诚吉的收购袋。

他把打火机弄着,眼看就要烧,唐白一个箭步夺下他的打火机扔了。小李哪里是什么善男信女,开始喊人。

一会儿功夫,峪口里来了好几个杀马特青年,把梁诚吉和任务、唐白围了起来。

峪口里年纪大的村民却看不下去了。

“你们几个怂娃,自己不务正业,却耽搁人梁师父收柿子饼。“老赵说。

那几个杀马特青年被老赵这么一骂,就真的有点怂,只是待在原地,也没有说要动手。

“给我打,打坏了算我的。“小李恶狠狠地说。

战事一触即发,梁诚吉不想惹事,便站在戏台之上。

“小李你说说,帮助你们村的人有错吗?“梁诚吉问。

“他们用不着你帮。“小李看也不看梁诚吉。

“这些人多么不容易,一年到头,就指望着卖了这些柿子饼补贴家用。可是你却压低价格,这本来就是违法的你懂不懂?“梁诚吉还在试图开导他。

“别给我讲什么法律,老子就不知道法律两个字怎么写的。“小李已经穷凶极恶。

梁诚吉知道再沟通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就索性说:“你看今天这,你准备赚多少钱,我把钱转给你,剩下的柿子饼,我们还是照我们的价格收。“

小李万万没想到,梁诚吉会来这么一招。

这样一来,峪口村的村民也纷纷看不下去了,大家都把柿子饼收起来,准备到梁诚吉这边卖。

“你给我一万!“小李终于长了口。

“好,我给你一万,但是你以后如果再收柿子饼,保证不能再压价。“梁诚吉说。

“你给我一万,我还收什么柿子饼啊!“小李哈哈哈大笑,觉得梁诚吉就是逗他玩。

“老任,你转给他一万。“梁诚吉对任务说。

任务打开手机,扫了小李的二维码,转过去一万。

这一过程很快,在场的人都傻眼了。

但既然有言在先,小李也不敢再造次,看了看手机到的一万块钱,领着那几个杀马特青年走了。

这是第一次收柿子饼的经历,对于梁诚吉来说,虽然赔了钱,但是和山民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大家每年都会把柿子饼做好,等着老梁来收。

那么,有关小李的事,也得交代一下。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直想着不劳而获得小李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两年之后,他因为牵涉进一个蓝田的盗墓案而锒铛入狱。

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他面对的,最终是法律的惩戒。

多年之后,梁诚吉每次想起这段往事,都不胜唏嘘;不过,一想起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算为秦岭的山民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也算是无憾了。



美丽怪谈第四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