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

2023-03-23 14:03 作者:木子的历史  | 我要投稿

历史朝代中的纷争如同角斗场一般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人生、权财之间的抗衡、复杂人性的矛盾,古代朝野之上的帝王官场角逐总是能吸引看客们的目光。

古代帝王长子世袭制,造就了多少明君盛世,也出过多少奸臣乱世。皇帝本人的治国理念和为人修养对一个国家的生死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有南唐后主李煜,意在诗情,不擅朝政,成亡国君主,后有明熹宗只喜木工,奸臣魏忠贤专权数年。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长达276年的统治历史,传十二世,历十二任帝王,明思宗崇祯帝是最后一任,1644年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为何崇祯帝如此勤政,却成为亡国之君?历史上以宦官当权出名的魏忠贤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这得先从崇祯帝的上一任皇帝明熹宗,也就是其异母兄朱由校和宦官魏忠贤的故事说起。


一、最纯粹的坏人——魏忠贤

魏忠贤是今河北萧宁县人,曾用名李进忠,出身贫寒,没接受过教育,没有工作,但这个无权无势的市井混混却丝毫不觉得自卑,淋戏人间,把落魄痞子的模样诠释得淋漓尽致。

魏忠贤曾有过家庭,家里人安排着让他娶妻,还生了一个女儿,但生性不安分的他四处留情烟柳花巷,将家中不多的钱财散尽,竟然将自己的女儿卖出去还债,最后妻子离家,恢复单身混混身份。


沉迷于赌博和酒色的魏忠贤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之下进宫成为太监,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也为明朝后期的朝政带来了深重危机。

万历十六年,魏忠贤经过孙暹的保举,进入皇宫做火者(扫地、打水等杂工),外人看来,他完全是一个人傻好欺负的老实人,实则不然,他利用自己的伪装在宫中拉拢帮派,其中一个是负责后宫王才人膳食的太监:魏朝。

王才人的长孙便是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的乳母叫客氏,是宫中有名的妖艳祸水,这位客氏皇帝捧着,大臣自然也不敢违抗,魏忠贤为了谋取更大的权力,于是决意拉拢客氏。


客氏原本与魏朝是对食关系(一起吃饭,凑合着过日子的一种说法),后又与魏忠贤暗中勾结,关系密切,之两人狼狈为奸,专政近十年之久。

明光宗朱常洛驾崩后,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年号天启,当时不过16岁的少年朱由校受魏忠贤和客氏蛊惑,将客氏册封为奉圣夫人,魏忠贤也被擢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权势大增。

朱由校理政经验不足,继位时明朝却是内忧外患,以至于在熹宗统治期间,明朝的宦官专权达到了顶峰


就朱由校本人来说,他过于依赖信任客氏,对她言听计从,甚至力排众议,不顾大臣劝解给予客氏执掌后宫的权力,但他本人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乳母的野心远远不止荣华富贵。

不久后魏忠贤开始排除异己,他与客氏勾结除掉了魏朝,在发配之时将其暗杀,又使计安排司礼监王安“意外自然死亡”,皇帝还同意客氏上朝垂帘听政,两人不断地拉拢朝廷官员,同时安插自己的党羽进入朝堂。

客氏心思歹毒,她害怕后宫另有妃子得到皇帝宠爱,于是与魏忠贤共谋,但凡怀孕的妃子都陷害使其流产,已有子嗣的便设计夭折,另外安插自己的人献给皇上。

许多宦官和邪恶官员都投靠魏忠贤,一时之间,整个朝廷和后宫都被魏忠贤和客氏掌握在手中。


另一方面,熹帝不理朝政,整日躲在房中,是个有名的木匠皇帝,他对雕木十分感兴趣,本职工作却不尽职,当皇帝的能力不及木工水平。

而魏忠贤时常故意在皇帝玩乐的时候找他批阅奏折,熹宗无心政事,就让魏忠贤去办。

其实明朝不缺玩闹治国的皇帝,只是那时有内阁中的大臣忠心辅佐,但到天启皇帝之时,内阁权力变弱,宦官专权,魏忠贤本人目不识丁,毫无治国思略,凡事以个人利益至上,其党派又是跟风吹捧,置百姓安危于不顾,一时之间,整个明朝廷陷入混乱之中。

一个为谋权夺利忍受屈辱、抛弃良知的混混,在魏忠贤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权力的时候,要做的当然是爬到权力的制高点屈辱一下别人。

入宫三十余年,魏忠贤一路铲除异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最终掌握了东厂的控制权。

而他的最后一个敌人——东林党,就是他执掌朝政、攘权夺利的最后一个敌人。

东林党手握大权,且都是读书人,正直为国,大多认死理,跟欺软怕硬、利益至上的魏忠贤政治主张大不相同,魏忠贤来者不拒,党派内大多是全国各行各业的无赖。


东林党手握大权,且都是读书人,正直为国,而魏忠贤屡屡妄图干涉朝政,与东林党人政治主张大不相同,两派的斗争不曾停止。

魏忠贤打击东林党的计谋最终得逞,天启六年,熹宗下令烧毁东林书院,东林党人遭到沉重打击,全国书院皆被拆毁。

除了在朝堂之上作威作福,魏忠贤也全然不将等级礼仪放在眼里,每次出行钟鼓齐鸣,马车数架,所经之处,众人需作礼欢呼,天下百姓皆知九千岁之名,世情荒诞至极。

天启五年,朱由校在客氏、魏忠贤等人的陪同下,到西苑游船,在水中划船游乐,却不慎被狂风吹翻了小船,落入水中。

虽被人救起,但熹宗经过这次惊吓,落下了病根,太医用尽方法也不能治愈,熹宗身体每况愈下,岌岌可危。


魏忠贤猜测熹宗驾崩之后,新上任的皇帝会是其弟朱由检,而这个十七岁的少年远非熹宗好掌控,为了通过皇帝继续控制天下,谋取利益,魏忠贤向全国广征良药。

后来,有官员就进献了一种“神药”,朱由校服用之后,感觉很好,饮用了几天之后,身体浮肿,不能继续饮用了,其实所谓的仙药,经后世资料考察,不过就是米粥罢了。

天启七年,明熹宗崩于乾清宫,因其没有子嗣,传帝位给五弟朱由检,去世前托付给弟弟两件事:一是善视张皇后,二是魏忠贤可任

就这样,明熹宗朱由校结束了仅7年的皇帝任期,终年23岁。


二、皇权体制外的政治联盟——东林党

要说下一任皇帝崇祯帝之前,要先了解一下在明朝廷政治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联盟——东林党。

明神宗朱翊钧统治期间,追求享乐,“怠政”十余年,以皇帝、宦官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势力,把持朝政,暴政伤财,人民造反事件也屡有发生。


明朝国力渐衰,一些知识分子便呼吁改革,东林党便是那群意图改变政治局势的人。

东林先生顾宪成因直言觐见,惹怒神宗,被革职回乡,开始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

万历三十二年,东林书院成立,并约定定期举行会议,他们没有固定的章程和组织规则,主要讲学的内容就是如何改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很多有志之士慕名而来。

就这样,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讨论政事,他们的主张通过书信、印刷刻书等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影响,舆论力量逐渐强大,继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政治联盟,即“东林党”。

东林党的主张有三项:广开言路,反对宦官干涉政治,反对矿税。


士人大夫关心的无外就是朝中政治,东林党人入朝为官时,便通过舆论力量把握朝廷要事。

除了东林党之外,还有其它官僚为自保利益,也形成各自的党派,明末的党派之争,就是围绕于朱常洛(神宗长子)是否能为皇帝继承人的问题而展开的。

历史上著名的红丸案移宫案则是发生在明光宗朱常洛的皇位归属上。

光宗纵情酒乐,登基不久之后就病倒了,进贡红丸,可这所谓的红丸神药,并没能挽回光宗的生命。


为此,就衍生了“红丸案”。

光宗生前并没有明确太子之位,宠妃李选侍意图干涉内政,将朱由校藏于乾清宫,东林党等正直派官吏接连上疏,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李选侍,无奈之下,李选侍搬出乾清宫,朱由校表示“即日移宫”,这便是“移宫案”。

熹帝统治期间,魏忠贤认为自己的利益被东林党人威胁,两大势力本就立场不同,魏忠贤独断专权,意图对东林党赶尽杀绝,而崇祯帝的介入扭转了战局。

其实,东林党一心为国,初衷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有些自命清高,不懂变动,坚信自己能主持正义,坚信自己是救世主,但他们却从来都没有实现过心中的太平盛世。


三、大势已去,为时晚矣——崇祯帝

虽然朱由校临终之时,曾嘱咐崇祯帝要任用魏忠贤,虽然他表面答应,心中却认为朝堂之所以乌烟瘴气,是因为魏忠贤及其一众党羽所为,不过也确实如此。


崇祯皇帝登基时,整个明朝内忧外患,局势动荡,然而这位不满18岁的皇帝面临的远远不止朝廷内部的阉党之乱。

东北边防地区,辽东边界局势紧张,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成为明朝的极大威胁。

哥哥朱由校统治期间,官僚权贵生活奢靡,百姓赋税加重,民不聊生,四处逃亡,天启七年爆发农民起义。

崇祯帝认为终结乱象,必须先从内部阉党之乱入手


天启七年,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阉党五虎之首崔呈秀,七天后,崇祯帝免去崔呈秀兵部尚书的职务。

天启七年十月,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疏,罗列魏忠贤十大罪状,崇祯帝让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一一宣读,魏忠贤知大势已去,为保全性命,请求辞官回家。

可谁知魏忠贤离京时,以为皇帝已经放过自己,带领一千多的卫兵,大张旗鼓,俨然一副风光得意的小人嘴脸,崇祯帝闻后决意魏忠贤不可留,下令再将魏忠贤缉拿回京,意欲处死。

天启十一年,魏忠贤逃命到阜城县南关的小客栈,与同行的太监李朝欣举杯畅饮,他心知崇祯帝杀意已决,于是解带自缢。


要想铲除所有阉党远非易事,崇祯帝知道东林党和魏忠贤的“党派”一直不和。于是,崇祯二年,他恢复东林党名誉,借东林党之力来铲除朝内宦官。

东林党有了崇祯皇帝的支持之后,很快就搜集了一系列罪证,于是数达两百多人的阉党团伙陆续被清算。

之后,崇祯帝便着手解决外部辽东地区的问题,开始兴明计划的第二步

当时,藩属地区会前往朝廷汇报工作,进贡物品,年轻的努尔哈赤就曾经向明朝中央进贡过,皇权金钱荣誉的诱惑那时就深埋心中。

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开始了以及的征战生涯,因其极富军事谋略和胆识,三十余年间,他便完成了统一女真部落,创造满文等制度,攻下明朝在辽七十多座城池。

然而宁远之战逆转了明金战争局势,也延缓了明王朝的灭亡。

开战之时,袁崇焕并没有理会魏忠贤党羽高第退军防守的建议,他心知此党派只为保全个人利益,而消极防御求和只会使金军士气更胜,于是决定誓死守城,最后大败金军。

明朝的军队本就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加之贪权腐败现象频发,魏忠贤当权期间军队管理也异常混乱。

事实上,魏忠贤临终之言绝非善言,他并不是为了明朝着想,面子和钱权才是他唯一的目标,没有了这些东西,大明对他来说就只是他人的天下。

而崇祯帝的失败也并不是因为没有听魏忠贤的话,而是他自身能力和思想的局限性,以及濒临崩溃的内外局势确实已无力回天,他对东林党的信任或许是因为身边已无可用之臣。

而跟随在崇祯皇帝身边的大臣是“山”外人,他比皇帝甚至更了解东林党人的缺点和宫中的政局,奈何崇祯帝十分看中东林党人,因此不敢妄言。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成为了朝中最大的党派。

党派之争若无垄断,便可相互制约,但明朝的派别分权却极为极端,前有魏忠贤,后有东邻党,掌握着大半以上的朝政局势。


事实上,东林党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江南士大夫,他们认为商业非常重要,大有些动摇民本农业的意思,东林党掌权后,崇祯皇帝听从东林党人的建议,减少了对江南商人的税收,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马上就陷入了财政危机。

于是,朝廷只好一次次转向农业增加税收,同时裁撤各种机构。

再加上天灾不断,农民生活苦不堪言,东林党人的行为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事实证明,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从政,崇祯帝错误地估计了东林党人的能力,这些缺乏从政经验的人并不知晓国情,他们只知道秉公执法,反对贪财,但不知道怎么挽救甚至是治理一个风雨飘零中摇摇欲坠的国家。


崇祯帝任用曾经被魏忠贤排挤而辞官归隐的大臣袁崇焕,将收复辽东的任务全权交给他。

然而,袁崇焕或许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但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当时的后金政权已相当强大,平辽远非易事。

明朝后期党争不断,自从先斩后奏,擒杀大将毛文龙后,袁崇焕便招致不满,整个北方战局发生变化,崇祯帝对袁崇焕的信任亦不复从前。

后金皇太极不断逼近,濒临北京关渠门外,皇太极使计离间,崇祯帝以为袁崇焕与黄太极密谋,下令赐死袁崇焕,一代名将就这样死于自己所尽忠的君主之下。


而另一方面,全国范围兴起的农民在走投无路之下,纷纷选择了造反,内阁缺少军事才人,崇祯皇帝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农民起义的力量,他这才想起魏忠贤当时说的那句话,东林党人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明朝灭亡,可惜已悔之晚矣。

内忧外患,皇太极蠢蠢欲动,多次南侵,李自成部的义军快速壮大,逼近京城,忠臣无一人挺身而出,明朝政权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崇祯帝已无计可施。

自知无力回天,崇祯帝带着心腹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双双自缢身亡,宣告着长达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的灭亡。


崇祯帝在十八岁少年之时登基,三十五岁成熟而立之年离世,在位十七年,他勤于政事,夙夜焦劳,坚持每日上朝,就连灭国前两天也不例外,最后却成为了大明最后一任君主。

该说是人为的阴差阳错,还是时局的宿命必然,历史的巨轮从不为任何人破例,崇祯帝只是历史画卷中的一个执笔人,作为历史的奴隶,他只能接受命运,选择背负使命,自己却有心无力,沦为亡国之君,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

魏忠贤临死说了一段话,崇祯没有听懂,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却不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