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聚云端”:打造一张“网络圆桌”
原创 乔燕冰 舞蹈杂志
关注
本文在原文基础上摘编,原文请阅读2020年4期《舞蹈》
文——乔燕冰
20世纪美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作为人们生活的共有世界,公共领域就像一张圆桌,将围桌而坐的人们聚在一起。当下,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得以亲历和参与新媒介技术构建的“网络圆桌”。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的居家隔离不同程度地阻隔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物质世界的日常交流。“云”几乎成了疫情时期和后疫情时代最火热、最需要、最解渴的关键词。以至有人调侃我们已经跑步进入“云时代”。
如果说疫情初期和疫情时期,许多“云上”活动还处于试水的尝试期,那么后疫情时代,“云上”活动可谓到了走向深入、探索深度的冷静建构期。
从这个角度而言,日前由中国舞协主办,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舞蹈》杂志承办,在一直播、新浪微博、中国文艺网同时推出的“舞聚云端”舞蹈类系列访谈节目,似乎正逐渐探索出一条理性冷静开放的思考之路,以一张“网络圆桌”,为中国舞蹈界撬开一条思想交流的通道,打开了舞蹈公共话语的意义空间,也为舞蹈创作、发展、传播和受众打开诸多思考空间。
媒介突围:“通过小小钮扣摄像头把我们拢在一起,让大家抖起精神,一起向前!”
在疫情防控期间,无数抗疫舞蹈作品通过网络传播,抗疫舞蹈影像接踵而至,“云上”舞蹈教室、舞蹈战疫日记、舞蹈公益课堂、舞蹈创作接力等云端舞蹈活动层出不穷,展现出新媒介传播手段运用的突破性进展。但像“舞聚云端”这样,依托网络开启的多人舞蹈话题访谈系列活动则尚数首次。
这让人联想到大众传播学鼻祖、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研究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时给出的那个经典概括——“媒介即讯息”,即作为人的延伸,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在麦克卢汉看来,通过媒介传递给我们的内容的意义,远远无法与媒介本身作为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带来的可能性与社会变革等意义相比拟。也就是说,我们使用的媒介本身才是最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
由此,对于一直以肢体与他人对话的舞蹈艺术,搭乘新的媒介快车,给沉默的舞蹈以别样的发声,这本身便具有媒介突围意义,同时它也将反向作用于舞蹈领域媒介素养的提升、舞蹈艺术发生的生态基础,在当下数字化媒体时代或许具有建设性甚至革命性意义。
文末有预告
对比线下,多年来,因为地域障碍、时空局限,组织一次高端论坛、高峰对话、交流研讨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自不待言,往往这些投入与活动的规模、嘉宾的人数、跨地域的程度成正比,所以越是业界大咖齐聚首便越是“奢侈”之为,人们也只能在具有纪念性的“大日子”、重要时间节点才不同程度地得到满足。而今,通过移动客户端的直播平台,一机在手,可谓“一网天下”。被邀约的嘉宾,无论是在车内、路上、书房、寝室,进入虚拟直播间,打开话筒麦克风和摄像头,交流即成。
正如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在第五期直播中所说:“搞舞蹈的通常对网络相对不太了解,疫情期间上海文艺界发起‘艺起前行’和‘抖擞精神去练功’等抖音主题活动,在这个小小直播间里,通过小小钮扣摄像头把我们拢在一起,让大家抖起精神,一起向前!”
受众拓展:探索助力构建中国舞蹈发展塔基与塔尖之间那个“腰身”
作为人类文明的母体和先声,舞蹈从有人类至今从来都是与人相伴相生,“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中如是语句,无非在书写人之本能和日常。
然而就是这种人们从不曾远离的肢体语言,而今却似乎一直在“大众”与“小众”的悖论中发展成长——舞蹈一方面被称为“小众艺术”“边缘艺术”,另一方面又面对“地表最强”大妈广场舞,其顽强态势甚至不断引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扰民之争;青年群体酷爱的街舞更是发展到覆盖全国30余省的街舞联盟,遍布全国350多个城市,从业人员过百万。
究竟是大众还是小众?这种悖反的存在,不外乎中国舞蹈庞大的群众塔基与少数专业舞蹈精英塔尖之间的巨大的断裂与沟壑。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这一断裂的无法弥合,才规定了舞蹈艺术作为严肃艺术、高雅艺术、存在的合法性,但舞蹈发展繁荣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应该正是弥合和趋近弥合这一断裂的过程。
“舞聚云端”访谈节目,借“云端”平台将舞蹈业界资深专家,卓有建树的舞蹈编导、舞蹈艺术家,具有知名度影响力的舞蹈明星,全国各大舞蹈高校和研究所负责人,舞蹈院团领军人等几乎所有舞蹈界各领域的代表性人士从“神坛”拉到民间,从圈内拉向大众,不啻为舞蹈界的大型“出圈”行为。
像是敞开大门的舞蹈论坛、课堂或交流室、工作坊,专业舞者和普通大众皆可在这里了解舞蹈行业前沿信息,透视舞蹈市场如何应对挑战,剖析舞蹈考级利弊得失,跟进舞蹈教育全新动态,揭秘舞蹈创作内在细节……
随着“志愿有我 舞蹈奉献”“静待花开 对话舞蹈考级”“舞蹈市场如何逆流而上”“高校集结 答疑助力”“聚焦两会,关注舞蹈人声音”“上海歌舞团和他《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主题系列访谈直播,以及正在策划的集结各大舞蹈综艺选秀节目的舞蹈明星和人气选手、科技与舞蹈结合的舞蹈交互创作、地方舞蹈家协会发展、舞蹈类学术期刊发展、中国舞蹈“荷花奖”等访谈直播多元主题的推进,几乎所有对舞蹈圈中人希望了解的内容、舞蹈爱好者感兴趣的话题、将欲走进和可能走进舞蹈领域的学子及家人需要了解、掌握的舞蹈相关的内容等,访谈直播都在逐步涉及延伸。
《舞聚云端·舞蹈纸媒的力量》直播进行时
精神传递:“我们舞蹈演员除了在国内国际的舞台上起舞,更应该深入最基层、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选择在“五四”青年节当日,以“志愿有我舞蹈奉献”主题开启系列访谈之旅,“舞聚云端”系列访谈活动的匠心足见,也颇具象征意味。
黄豆豆在汶川慰问演出中表演《闪闪的红星》
在当期访谈节目中,谈及参加公益志愿演出印象最深的一次,中国舞协副主席、著名青年舞蹈家黄豆豆忆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文联、中国舞协迅速组织深入灾区的慰问演出活动:“当时没有舞台,我们带了一块红地毯,几个工作人员把四个角一拉我们就开始演出了。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我挥舞着红旗,跳着跳着突然感觉后面怎么有人跟着我,一回头,没想到当时坐在台下看的那些汶川地区的孩子们自发地站起来跟着红旗在后面跑,那一刹那我特别感动,感动那种对于所有人内心的震撼和感动,我突然之间觉得,原来我们舞蹈演员除了在国内国际的舞台上起舞,更应该深入最基层、最需要我们的地方,通过我们的方式把正能量带给大家,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应该更多地参与这样的志愿服务慰问演出。所以,后来中国文联、中国舞协组织的很多这样的活动我都积极参与。”
或许毋须多言,这样的真实和感动会自然传递和蔓延。
创作揭密:“用真心换真心!”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舞蹈艺术作为文艺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然。从这个角度而言,任何一种与舞蹈相关的活动和努力其终极目的皆可归结到生产作品、推出精品。
“舞聚云端”同样如此,无论是关注少儿舞蹈培训、青年舞蹈人才培养、高校舞蹈教育,其舞蹈市场运营等间接助推,还是直接聚焦舞蹈作品的创作,推动舞蹈艺术创作是这一系列访谈活动重要的内核之一。
“上海歌舞团和他《永不消逝的电波》”访谈专场将开播6期以来的“舞聚云端”推向了一个高潮——通常约2个小时的直播活动当晚持续了3个小时,却依然意犹未尽,一直播等直播平台累计点击率达41万+,这或可说是“小众”的舞蹈走向大众的另一种佐证。
通过访谈,人们听到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给出“中国舞剧出现了一个攀登高峰的作品”的赞誉;品味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肯定该剧“创造中国舞剧在当代的一种难得的样式”的同时也提出对剧中舞蹈更加丰满的期待。
了解到该剧制作人、艺术监制、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聚焦该题材的用心,对于两位优秀导演及主创的选择和期待;得知灯光设计任冬生从上海的街道、雨巷、石库门甚至是阁楼的局促,以及一颗小青菜、一点小食物去感受上海生活百态和气质格调,从而用灯光营造独特质感和味道,打造电影化的老上海;感受到作曲家杨帆提出创作中“音乐和舞蹈互为对方的灵魂”的个中深意。
明白优秀青年舞者王佳俊是如何把自己所有东西都撕碎后再重新组装起来,如何既害怕又兴奋面对全新的复杂角色,最终克服挑战努力塑造形象;理解荣誉满身、经验丰富的女一号——优秀青年舞者朱洁静坦陈自己在该剧中愿意放弃习惯和优势,将自己归零,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将自己变成一张白纸,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再慢慢地让自己从零到一、从一到九十九,通过重新领会和实践“分寸感”“克制”“精准”“细腻”几个关键来较准表演的刻度。
人们也从“80后”编导“双子星”韩真、周莉亚的分享和几位主演的介绍中了解到,这对编导黄金搭档之间有着怎样的一套只有彼此懂得的密码,如何一加一互相渗透最终大于二,她们是以怎样的执著和信念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中。而韩真的一番感受,或许更值得回味:“用真心换真心,就是我触碰和完成这一类型题材最大的一种感觉。”
“用真心换真心”,这是实践者朴实的心底之语,也是艺术创作永恒的真谛。大道至简,这可以为该剧创作的成功解码,又何尝不可以为舞蹈艺术事业的诸多实践解码?
《舞聚云端·上海歌舞团和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