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总结笔记

2021-09-01 14:20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生平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雕琢“美玉”的良工、矫正己过的“人镜”,故始有“帝王人镜”一说;世人则把魏征誉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鉴”。史称“诤臣”。

作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2. 背景解读唐太宗刚登帝位时,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战后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本文就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的奏议。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眼前的各种事物。据说唐太宗看到此文后很有感悟,亲自写了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魏征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表示赞赏,还把这个奏章放在案头,经常对照反省。魏征所讲的道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 相关知识中国古文书之一。又称“奏疏”“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时所使用文书的统称。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始称为奏。奏是进上的意思。汉代臣僚上书有时也称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同时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自主学习

1.字音识记

木之(zhǎng)    其泉源(jùn)

以俭(shē)     源(sè)

忧(yīn)             载舟覆舟(zài)

蔽(yōng)       恶(chù)

赏(miù)            弘九德(zī)


2.字形辨认

{浚(疏浚)唆(教唆)

{忧(忧愁)犹(犹豫)

{竭(竭力)喝(喝彩)

{慎(慎重)缜(缜密)


3.熟语积累

(1)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2)戒奢以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即时小练】

①在安逸的生活中,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②国家财富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可以享受和浪费,我们仍需要戒奢以俭,勤俭的传统不能丢。




重难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必其泉源浚:动词,疏通水道(2)必积其德义德义:德行和道义(3)源不望流之远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4)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形容词,安定(5)人君神器之重当:动词,主持,掌握(6)将极天之①崇:动词,推崇②峻:形容词,高峻(7)永保无疆之休:名词,喜庆,福禄(8)戒奢俭以:相当于“而”,连词,表并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必其根本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2)欲流之者远:形容词作动词,到达远方(3)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4)居域中之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5)不念居①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②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情况(6)塞源而欲流者也长: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句式类型。(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答: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长远啊。(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而况于明哲乎!答: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况于……乎”:何况是……呢!固定句式)
5.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B.作者说理时,正反交叉结合,正面运用比喻说理,引出正题,反面申述,语气强烈。C.“而况于明哲乎!”这句反问,差不多带有“挑衅”的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D.这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解析:B项,先从正面说,后从反面申述,正反并无交叉。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元首凡百:所有的(2)命①承:动词,承担②景:形容词,大(3)能终者寡①克:动词,能够②盖:表示推断(4)虽之以严刑董:动词,督察(5)所深慎宜:副词,应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感情。

今义:尽情。

(2)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能克者盖寡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2)恭而不心服①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②心: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答:这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固定句式,岂……乎:难道是……吗)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答: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震慑臣民。(状语后置句,状语“以严刑”“以威怒”分别置于谓语“董”“振”之后)
5.下列各句中,属于分析人君不能善始善终的原因的一项是(C)①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④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A.①③⑤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④⑤解析:①指出“人君不能善始善终”这一历史现象;②就这一现象,提出疑问;③④⑤是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6.下列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段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正面论述“居安思危”的必要性。B.开头几句,寥寥数语,概括了君主往往能创业而不能守成的普遍现象。C.“殷忧”与“得志”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D.最后,作者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解析:A项,本段是从反面论述“居安思危”的必要性。
三、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念高危则思谦而自①冲:形容词,谦虚②牧:动词,约束,修养(2)则思始而终敬:形容词,慎(3)能而任之简:动词,选拔(4)仁者播其惠:名词,恩惠(5)者效其忠信:形容词,诚信(6)可以尽游之乐豫:动词,巡游(7)不言而化:动词,教化(8)代下职司:动词,管理(9)聪明之耳目役:动词,役使,劳损(10)无为之大道哉亏:动词,毁坏,减损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恩所加则思因喜以谬赏(“无”同“毋”,不要)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则思三驱以为

古义: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2)役聪明之耳目

古义:听力好,视力好。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力、理解力强。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名词作动词,统治(2)将有则思知止以人①作:动词作名词,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②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3)则思江海百川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4)盘游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5)则思身以黜①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②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6)总此十思,兹九德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7)简而任之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8)择而从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意见(9)何必思劳、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辛苦
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答: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被动句,“壅蔽”意为“堵塞蒙蔽”)
(2)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答:(皇上)弹奏琴瑟,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多说百姓就已经得到了教化。(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上”)
6.以下六句话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十思”内容的一项是(D)①知止以安人②谦冲而自牧③慎始而敬终④正身以黜恶⑤简能而任之⑥役聪明之耳目A.①②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①③④解析:⑤⑥均为魏征提出“十思”后建议太宗做或不做的事。
7.下列对第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句句坦诚,字字惊心,是对唐太宗的忠诚告诫。B.“十思”可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戒纵欲;“虑壅蔽”“想谗邪”戒轻信;“恩所加”“罚所及”戒赏罚不公。C.“思知足以自戒”谈的是君王的个人欲望,“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也是治理国家应采取的措施。D.做到“十思”,人君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这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一致的。解析:D项,“垂拱而治”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归纳总结


1.主旨归纳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奏议用一“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2.结构图示

(1)多种论证方法的并用。

①正反对比论证。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②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揭示正意。


(2)兼具骈文和散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烦冗的引证。言之有物,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总结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