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大马凤:成人的抑郁70%来自幼年成长经历,关于抑郁你必须要了解的常识!

个人简介:
太原科大门诊主任,原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科主任,曾进修于中国医科大学心理科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具有扎实的精神科理论功底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精神科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能精准诊断和治疗。多年来潜心研究,博采众芳,积淀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擅长运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相结合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疑难精神疾病,疗效显著。获省级课题一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迄今为止,通过科学检查规范治疗已使众多患者恢复精神健康并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擅长领域:
擅长各类精神心理疾病如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治疗,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因不明、长期服药、复杂疑难性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和治疗方法。
“你别唠叨了行不行?”
“告诉你了没,没经过我允许不要进入我房间”
“你烦不烦呀...”
“怎么会有你这样的父母?”
各位家长,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熟悉?
约60%以上的孩子对父母说过这些话,而在青春期时这一比例则会高达90%。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中演员胡可和剧中的女儿紫宁就给我们生动地上演了这一场景。

平日里那个听话懂事的乖乖女,步入青春期后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身上穿着超短裙,头上绑着小脏辫,说几句话就能变得暴跳如雷,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也都会像剧中的妈妈一样非常头疼,觉得是孩子在无理取闹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
但你有没有静下心来,为何孩子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如果将孩子当做一面镜子,那么在镜子中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家长。
一、每一个叛逆的孩子都是一面镜子
剧中的紫宁是无缘无故就变叛逆的吗?当然不是!
当家长总是埋怨孩子有各种各样问题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才是那个始作俑者。
就像是紫宁,深入了解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从小没有妈妈关爱和姥姥一起长大的小女孩,她同妈妈之间没有什么感情维系,唯一能取得关爱和关注的地方就是姥姥。
但弟弟的出生,打破了她唯一的关爱来源,原本对自己关爱的姥姥也变得只在乎弟弟,这就导致紫宁内心中有一种“自己才是那个多余人”的错觉。

而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处于一种希望被理解被尊重的状态,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开始变得有力量。
种种叛逆的表现就是其对“不平等”“得不到”“被误解”的体现!
有关研究文献表明:那些曾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害的孩子,其犯罪率和自杀率非常高,而且还会出现自残、自卑、自杀等行为,导致成人抑郁的原因中,70%来源于其家庭或成长经历。
二、青春期-心理断乳期
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叛逆,除了与家庭成长环境有关,还与青春期本身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有关。
处于此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不再只听从父母的意见,对于周围的人和事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也是其逐渐成熟的标志。
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此阶段,只不过反应程度有所差异。
在心理学上,将此阶段称为“心理断乳期”!
而在生理方面来分析,由于身体发育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就会导致大脑在控制情绪时变得“很费劲”,从而就会出现以内一点小事就发火,走极端的问题。
因而这也对家长提出了要求,在不理解孩子为何会出现如此表现的情况下,不要轻易贴标签下结论!
三、改变从自身开始
适当放手,积极引导
这是我经常跟家长说的话,从儿童转变成成人,就好比是一场蜕变,这注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艰难甚至有点痛苦的过程。
而且有研究提出,在11-18岁之间孩子的不良行为成抛物线状,一般会在15岁左右时达到峰值,而在18岁之后又回到青春期之前的状态。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应该,多关注多引导,少干预少打压!

01.身心健康最重要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指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高达24.6%,而青春期是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阶段。
因此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关注孩子是单纯的淘气、不听话、想要追求自我,还是已经存在了诸如抑郁、焦虑、社恐、厌学、网瘾等心理问题。
不知道怎么做的家长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但千万不要错误引导,否则因为自己一个认知误差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02.增加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拉近彼此关系
陪伴是情感传递的媒介,也是所有教育发生和进行的前提,越是叛逆的孩子,越是想与父母之间划清界限,内心越是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帮助。
所以,即使再叛逆的孩子,父母也不能将“我不管你了”“你跟别人过去吧”“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等类似的话挂在嘴边。

03.想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一个脾气暴躁遇各种打骂的父母,很难养育出情绪稳定,遇事冷静的孩子。
认真观察一下孩子,那些你觉得“有问题”的症状或表现,自己身上是不是也存在?
因此,在想改变孩子之前,先改变自己,否则再好的方法也只不过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