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Story | 从普通背景到CMU ECE PhD,我的申请总结

2023-10-26 09:37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本科: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GPA:89/100Ranking: 80/240TOEFL:100GRE:150+170+3

科研:2段@清华+1段when交换@新加坡+1段美帝暑期研修+1段美帝远程。

无Publications.

录取结果:UMich CSE PhD, CMU ECE PhD, USC EE PhD, UW-Madison ECE PhD, UCSD CSE(PhD->MS), Columbia CS(PhD->MS)


前言 

不知不觉本科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告一段落,回首这段时光,确实充满了为出国申请而忙碌的日日夜夜,故作此总结,且追忆且明志。


由于个人背景不怎么看得下去,所以对申请结果还算比较满意。
准备阶段 

很早就做好出国的决定了,但真正开始认真做科研已基本上是大三大四的时候了,所以也曾经历过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参与并推进多个科研项目的苦逼处境。个人感觉对于PhD的申请者来说,如果有个还算过得去的GPA的话申请主要还是靠科研实力来吃饭,当然特别top的学校可能会卡GPA,而科研实力的呈现无外乎就是publications、推荐信以及PS/CV上描述的项目经历。在确定好喜欢的科研领域后,就要开始着手了解该领域比较top的一些期刊和会议,这样的话一方面在找文献读时能有更好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在科研导师和未来导师的选择上也能依据所发paper所在刊物进行比较筛选。
关于推荐信

 关于推荐信,有种说法是只有牛强推才是有用的,其他的都是为了用来凑齐三封这个硬性要求的,从提交完申请后的面试环节我也感受到了这种说法的合理性:我当时有两封都是牛强推,而给我发面试的老师在面试时都提到了自己认识或者听说过这两位推荐人中的至少一位。所以说一定要想法设法拿到大牛教授的强烈推荐,当然这里的牛和强都是相对的,我个人感觉由能在最top的会议/期刊或者低一档的刊物上发表文章的faculty写出的top10%强度的推荐信应该就算是真正有用的了。
关于成绩

 除了科研之外,我感觉申请专业及方向上所学课程的GPA也比较重要,在我提交申请后,给我发面试的老师除了科研必问之外大多也都问到了我某些课程的成绩和课程大作业的情况,个人感觉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大四选了相应的专业课并取得了还行的成绩,也务必要在课程成绩录入后及时update课程的成绩给申请学校,因为在网申的ddl来临时我们的成绩单上只有大学前三年的课程成绩,所以如果有些专业课由于自己之前的一些各种原因拖到了大四上才选的话,很可能会因为别人误以为我们专业课没学够而把我们默拒。
关于世毕盟 

可以说世毕盟对我的申请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系统的课程教学让我对申请的整体流程有了更好的了解,这样在每做一步时都会考虑对下一步有何影响;此外世毕盟的培训师的悉心督促也时常让我走出迷茫和消极,在ddl之前有所产出;而与世毕盟的mentor的一次次Skype交流后我都对自己目前的现状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感觉mentor总是能以自身的经历来解答我在科研和申请上的各种疑惑,从如何同时推进多个相关科研项目到如何拿到海外教授推荐信,也教我学会如何对校内外科技方面的赛事和活动有所取舍。正是这种系统全方位的全程指导让我对出国申请以及当今的科研圈有了更好的熟知,而这远远不是一两个CV或者PS模板所能教会的。
最后的话 

可以说申请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每一个小小的经历和成就都是下一段经历的一个跳板,利用好每段经历,创造或大或小的成就,从而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去把握更多更好的机会,这样才能一步步地去强化自己的背景。现在再次回首为申请而奔波的那些日子,也发现自己成长了很多,从一开始不知如何用从英文发邮件向Technical请求办卡到后来能独自一人赴美短期研修,从第一次正式组会展示时因为图表美观问题被老板批评到后来能清晰地用英文板书讲解自己的想法思路,从一开始的发出的邮件鲜有回复到后来老板主动给我发邮件让我带带后加入项目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时又回想起我在世毕盟的mentor曾在Skype时说过的一句话:现在的每一次难忘的经历都是日后人生的财富。


Story | 从普通背景到CMU ECE PhD,我的申请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