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论语》的正确方法,经典需要过度解读才能品出味来
先看一段《论语》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白话翻译:
子贡说:贫困时不消极自卑,富贵时不骄傲自满。我的这个理解如何?
孔子说:理解的方向对了,但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即:贫穷时保持快乐积极的心态,富贵时能够保持谦虚谨慎的行为。
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搓,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吗?
孔子说:子贡呀!你现在已经有资格与我谈论《诗经》了,跟你说一个道理,你立马就能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经典上的语录来。这便是我经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呀。

这段对话里有个不好理解的地方,就是子贡说的“如切如搓,如琢如磨”与上面的对话有什么关联。为什么孔子对子贡能联想到这句话而大加赞赏?
如切如搓,是骨器的制作过程,就是先用刀切出大致轮廓,然后细节的处理则是用搓。
如琢如磨,是玉器的制作过程,琢,是先凿出大致轮廓,然后细节处理则是打磨。
这两句话与子贡和孔子说的“贫而不谄”、“贫而乐”有什么关联呢?放到现在看,妥妥的过度解读,牵强附会啊!但在子贡和孔子看来,两者就是有关联的,而且孔子对子贡能联想到这样的关联而大加赞赏。夸赞子贡已经领悟了自己的教学精髓了。
说到两者的关联之处其实也很简单,骨器和玉器的制作过程都是:先确定大致轮廓,然后在对细节进行打磨,这样制作处理的器具才不会走样。如果连自己要雕刻什么都没确定好,一开始就打磨细节,肯定是做不好的,玉石和骨头雕刻后就不能还原了,做到半截发现无法完成了,那么整个材料就全报废了。
这个道理放在做事上就是:先掌握宏观大局,然后在处理具体细节。比如打仗,必须先确定战略目标,然后在制定具体战术,这样整体才不会乱。如果自己的战略目标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为了打仗而去打仗,那样的话局部的某些战役可能会胜,但整体的战争一定会输。
子贡说的“贫而不谄”就是一个宏观方向,孔子说的“贫而乐”则是具体细节。子贡说的“富而不骄”是个宏观方向;孔子说的“富而好礼”则是具体细节。
面对贫困状况,首先不能自卑,这就是把握宏观轮廓,确定了这个宏观轮廓的前提后,才是细节处理,就是提升自信,保持快乐心态。因为人的心态对所处现状有着巨大的影响,想要改变现状,心态就不能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无论环境多么糟糕,你都能保持快乐的心态,哪就说明环境影响不了你了,环境影响不了你,就说明你的比环境强大,那么反过来你就可以影响外在的环境了。使六祖慧能开悟的是《金刚经》中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就是:自己生处什么样的心态,不受外在环境影响。
富贵时,自信满满,是不缺少自信的。需要注意的是信心超越了自己的真实能力,就是过度自信,忽略了自身的真实能力。这样也是极其危险的。《易经》乾卦九六爻曰:“亢龙有悔”,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首先是不能骄傲(富而不骄),然后是谨慎觉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富而好礼)。如此才能将心与行时刻联系在一起,不至于过度自信而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