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弃疾的词句看其艺术人生

01.
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
——《水调歌头》
稼轩出生时,北方已陷入金人之手。他青少年时,就文武兼尚,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以及耳濡目睹金人对中原的掠夺罪恶,遂起雄心抱负,立志收复中原、报国雪耻。概而言之,他生来就不甘于做泛泛之辈。
02.
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
——《念奴娇》
自古英雄出少年。稼轩师从刘瞻,因才与党怀英并称“辛党”。
少年时代的他,意气飞扬,没事就跟朋友诗酒作兴,舞槊弄剑,切磋武艺,有着江湖游侠般的快意逍遥。或许正是这些经历,令他深具燕赵侠士之风。
03.
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
——《满江红》
许多人说稼轩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其实他的人生理想本来如此。
他曾“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借游览山川考察国家的军政形势,多少个练剑的夜晚,在暗中积蓄着力量,建树“弓刀事业”是他的梦想。
04.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弱冠之年,他以一介书生,投奔耿军义军,反抗金人暴政。随后开启了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青年岁月。
05.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彼时的稼轩如猛虎下山,率领着义军,征战齐鲁,所向披靡,金人闻之丧胆。
他曾单骑追杀叛徒义端和尚,率兵50骑闯入屯兵五万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这些壮举都显示了他非凡的胆略和英雄气魄。
他使“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而三叹息”,连高宗见了都要感叹:这是怎样的人中龙凤啊!
06.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归后,他的雄心抱负从单纯的“弓刀事业”,升级为替君王平天下的英雄。
他上《九议》、《美芹十论》,平茶商军、办粜米荒政,创立飞虎营,置备安库,直到65岁知镇江府时还遣谍侦察敌情,拟建万人军旅......他的一生,都在为国谋划,为了收复中原的伟大事业而准备着。
07.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及对英雄豪杰的崇拜向往,在中国诗歌史上,是找不到第二个的。唐朝那些边塞派,见了也是要汗颜的。他想成为英雄,也自诩为英雄。因为他有这样的抱负,也有这样的能力,更付出了实际行动。
08.
横空直把,曹吞刘攫。
——《贺新郎》
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英雄事业的渴望,以及不甘平庸的生命追求。
假如他生在三国时期,或许真的可以成为一代枭雄,将曹吞刘攫了。
09.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贺新郎》
稼轩的英雄梦,是如此的跳跃激荡。
可是他生在南宋,空有满腔热血和壮志豪情,却终身无用武之地。命运就像给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10.
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无用,照影落清杯。
——《水调歌头·严子文同传安道和盟鸥韵,和以谢之》
怀抱着满腔热血和希望的稼轩南归宋庭,原本以为可以大展手脚,实现自己北复中原的渴望。却万万没想到,南宋朝廷乃主和派当道,而自己又因“归北人”的身份遭受猜疑,得不到信任,掌握不了军政实权,这令他心中充斥着郁结怨愤。
11.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
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因为饱受猜忌,稼轩南归的十几年间,调任十余次,始终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所以三十多岁的他便开始感叹人生的无常。“今犹昔”更像是宿命式的谶言。
12.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博山寺作》
赋闲的生活,辛弃疾开始通过亲近自然、寄情山水来排解内心的寂寞。
此二句取用元结和杜甫句意,既有对自然万物的挚爱,也有知音难觅的寂寥。虽看似恬然,但暗里涌动着复杂的情思。
13.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辛弃疾· 《生查子· 独游雨岩》
人行溪边,影在水中,溪影相随,天云水影融为一体。很难说是人在天上走,还是云随行影流,跟唐珙的“满船清梦压星河”有异曲同工之妙,稼轩写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过,稼轩的闲适词,虽朴淡清逸,所然世外。但总感觉闲适之中,仍蕴含豪放之情,郁勃之气。词中言“高歌谁和余”,即有曲高和寡,恨无知音赏之意。在这种被迫归隐的田园生活中,他有着不得已的深情隐恨。
14.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其实此句与“一松一竹真朋友”有着相同的寄寓,那就是宁愿与松竹为友,与青山相对,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15.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古今豪杰,汉殿秦宫,雨打风吹,转头皆空。
那些少年的英雄往事,如歌舞匆匆,风流云散,如梦一场。
16.
世间喜愠更何其,笑先生三仕三已。
——《哨遍》
这种自嘲,深刻显露出稼轩内心的悲哀无奈。
作为一个有才能的人,南宋庭既想利用他的价值,又对他设防猜忌。南归四十年间,三仕三出,一直在地方任微职,“每有成功辄为议者所诅”,大半皆废弃不用,长期乡居闲赋,做了二十余年“隐士”。
17.
试回头五十九年非,似梦里欢娱觉来悲。
——《哨遍》
少年的意气风发,青年的金戈铁马。
一世英雄竟无用武之地,只能在浮沉间退隐田居。
而世道就在这无穷无情的期待和失望之中,慢慢走向崩坏。
这半世功名,一生理想,恍然如梦,怎不令人悲从中来?
18.
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
写尽胸中,块磊未全平。
——《江神子》
他生命的激情和郁勃的力量,一直都在飞扬跳荡,好像任何时候,都无法抚平。因为他人生的信念,如果注定无法实现,那他就势必要“笔作剑锋长”。
19.
狂歌击碎村醪盏。欲舞还怜衫袖短。
——《玉楼春》
他狂歌,痛饮,挣扎,愤恨时击碎醪盏,然而时光飞逝,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地依然无法改变。
20.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
内心偶尔平息下来的时候,他还是不改自己高远的志向和宽宏的心胸气度。
心有寥阔之志,方有梦登天之举。屈原《九章·惜诵》云:“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之意。既然现实中难以施展抱负,那就去广褒的宇宙中去寻找理想境界。
21.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辛弃疾·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自出新意,自造新词。“菩萨蛮”是最古的调子之一,自有词牌以来,写的都很美,很缠绵。
稼轩虽然也写得美丽缠绵,但别人是绵软的,稼轩是强健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他和叶衡都是主战派,但受到主和派的打压,因此收复失地的愿望一再落空,联翩万马,望来终不来,正暗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隐衷。
22.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
极目南云无过雁。
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
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
后会丁宁何日是?
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
——《定风波·三山送卢国华提刑,约上元重来》
一句“和泪看旌旗”,曲折地展现了稼轩深沉的英雄梦,赤子心。
反语耳,言他人无须泪眼望旌旗,实言自己。
23.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我当初喜欢上稼轩,完全是因为这首词。
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辛弃疾与其他文人不同,他的痛苦,他的眼泪,他的铁血柔情,光荣梦想,从不加掩饰,
无论是“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还是“试弹幽愤泪空垂”,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率性,他的真诚,他那充满强烈冲突矛盾和跳荡郁结的心灵。
这首词将报国无门、不甘归隐的矛盾与痛苦,写得极为深挚动人,充分展现出心灵世界的曲折深广,给人巨大的心理震撼。
叶嘉莹说:“辛词一方面以其英雄豪杰的胆识与手段突破了词之写作艺术的传统,可是就其词之本质言之,却又同时保有了词之曲折含蕴的一种特美,这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现象,既是辛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也是辛词在词之发展中所完成的最为不可及的过人的成就。”
24.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亭,为赋》
据说宋孝宗见此词,颇为不悦,说明他也能够体会其中的“词意殊怨”,看出了其中的忧谗畏讥与拗怒不平之气。
此词运用比兴,以女性的口吻伤春怨春,而托兴深微。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绪论》云:“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适足以评此词。缪钺先生《论辛稼轩词》说得更为醒豁:“悲愤沉郁之情,映以凄美之光,遂成异采。既非仅豪壮之呼号,亦非只儿女之怨慕。此乃稼轩独创之境界,以前词人所未有也。”
稼轩虽然心如猛虎,雄姿英发,然其内心却蕴含着一种细美之情,如无此情,则不能深得词体之妙,毕竟词“要眇宜修”,而无英发之雄姿,则又不能具碧海掣鲸之力量以开拓词之境域。二者相合,遂成奇迹。
25.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如果单纯将它视为描写南宋上元的节日词,上片描绘出了一副浪漫、热烈、粲然绚烂的节日景象,下片则勾画出一个清高脱俗,华丽美艳的女子形象,她盈盈而来,娉婷而去,转瞬间消没了踪影,这惊鸿一瞥间,作者已心魂难舍,当在人海中千百度寻觅她身影时,蓦然回首,她却遗世独立,静候在那灯火阑珊处。
但在词的表象之下,却隐含着作者深曲之情意。南归宋朝已十年。他怀着满腔的热血和雄心壮志,冒着那么大的风险,投奔赵宋,朝廷却对他任而不用,纳而不信,此心的愤恨、忧虑、孤独自然深沉。但他骨子里是个孤傲的人,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会趋炎附势,宁作清流。所以在这首词里面,他表达的是自己内心清冷孤高、不同流俗、淡泊自持的心境。那个高标脱俗的女子,正是内心的自我形象。梁启超评之曰:“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但我现在还觉得,这首词的产生很可能是景境、情境、心境相交融的结果。因为凡过人之人,不仅无人可以共事,亦且无人可以共语。以此心头寂寞,愈蕴愈深,既是实境映射了心灵,也是心灵映照着实境。
于我而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不仅是内心的自我期许和肯定,更是一种坚守本心,矢志不移的清醒认知。
26.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此时的他,对于朝廷已失望透顶,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透露着多少悲凉和绝望,这是一个英雄暮年的悲哀和慨叹!
27.
而今老矣,识破关机。算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
——《行香子》
如同苏子瞻一样,在失意时,想用道家的达观来化解内心的不甘。然而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包含着愤愤不平,乃至绝望的达观。是英雄迟暮,壮志成空,经历了无数不可理喻之事后的达观。如今识破关机,到底是“兰佩芳菲无人问”,那何不闲云度日?何不醉生梦死?何不痴狂卖傻。一个“痴”字,就把他不平绝望的深情彻底透露了。
28.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鹧鸪天》
他越来越老了,体力衰微,已经懒得上楼了,现在,他不会再激动得为某些事而落泪了,也不会长夜无寐地狂歌痛饮,词中也没有了郁勃激荡。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稼轩永远是那个稼轩,只要活着,他的信念就永不磨灭。可是他毕竟老了,真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吗?平淡的语句中有着对深恐功业成泡影的忧虑。
30.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水龙吟》
可是辛弃疾至死都是个心系天下苍生的人,无论经历多少挫折和打击,内心有过怎样的失望,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志向,当晚年当机会出山时,他依然毫不犹豫,重新披甲上阵。
31.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好一个“男儿到死心如铁”。情感激越奋发,读之令人气短。这句词既是时代最强音,也是辛弃疾心性与品格的最佳注解。
前半句,他做到了,哪怕弥留之际,仍不忘抗金大业,如同回光返照式的,口中仍用细微的声音呐喊着“杀贼...杀贼...”
虽然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补天裂”,然而这是时代辜负了他,是苟安的南宋朝廷对不住他。
这个曾经他寄予所有希望和梦想,又使他壮志破灭的王朝,最终在苟延残喘中,走向悲惨的末路。

艺术的多妻主义
辛词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于沉郁中有勃发力量,于盘旋激荡中有高亢昂扬之音,非同凡俗的理想和英雄失路的悲哀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崇高悲壮之美。
然而他的词,不仅只有豪放高亢。正如其人,不仅有铮铮铁骨,英雄豪情,也有儿女情长,柔情万丈,他是艺术的多面手,兼尚多种风格。壮烈悲歌,只是他艺术风格的一面。正如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所云:“青兕词坛一老兵,偶能侧媚亦移情。好风只在朱阑角,自有千门万户声。”
“侧媚移情”说的是辛词中的“婉约阴柔”之美,其实喜欢稼轩的人,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喜欢他的真性情,但稼轩并非空有性情之人,他有与性情相匹的能力、手段和才智,不会像某些诗人一样,只是佯狂。而所谓性情中人,是包括刚柔的。
试看《祝英台近》: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应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词中塑造的女子,她可爱痴情,多愁善感,又娇媚深情,天真单纯。
当初与丈夫分别在桃叶渡,宝钗分作两股,别后思念日重,以花瓣卜归期,然而数不吉利时,只得“才簪又重数”,其盼归之切,其思念之深,以至魂梦相系,梦中也会呓语呢喃:这春愁因他而生,又将归往何处呢,为何不将它带走。
词中将她的婉柔心性,她的妩媚情态,她的可爱痴情,描绘得如此鲜活生动,传神写照。倘若作者没有一颗温柔敏慧的心,是断写不出这样的词的。
无怪乎沈谦《填词杂说》评此词曰:“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除此之外。稼轩的闲适词,也是独树一帜。
尤其是赋闲在江西上饶期间所作的田园诗,当真是田园本色。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昊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2)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呜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舂在溪头野荠花。
——《鹧鸪天·代人赋》
上面这三首诗,似目之所见,纯用白描,却能生机贯注,乡野气息扑面而来。就情景之真朴,物象之鲜活,乡村气息之生机盎然,都为古今田园诗之翘楚。
这绝非单纯靠技巧可以创作出来的,像此类诗,靠的是天赋,是热爱自然的心性,是诗人处在极为敏锐的感官状态下的灵性洞察。

稼轩词略论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
我虽然也爱坡仙,近年又爱美成词,但心目中的宋词NO.1一直是他。
虽然苏、辛并称,但公允的说,稼轩在词境的开括、词之语言的革新和对传统突破方面而言,是超过苏子瞻的。
坡仙之词,得益于其超拔的胸襟气度,以及天赋才气。人们爱苏词,大多也是爱其词中所展现的心性和旷达精神。
稼轩在词的创作方面是下了十二分功夫的,理想上的不如意,令他转向词中求去,如他自己所言“笔作剑锋长”。他的词,是以英雄的精神,英雄的骨血抒写而成,然而,词之为体,要眇宜修,他用英雄豪杰之手段、气度写词,却又能表现出词之曲折含蕴之美的特质,可谓亘古奇才。刘克庄评曰:“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在某些方面,洵不为过。
具体而言,稼轩不仅继承了苏子瞻的以诗文入词,且开创性地以经史子中语汇入词,论语、孟子、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新语、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信手拈来,弥见其笔力之峭。既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又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用语范围。
其二,对豪放词一派的确立和贡献,前人评曰:“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尽管豪放词之别开生面,归功于苏子瞻,但惜不于此用力,数量太少。而稼轩勠力于此,存词六百余首,其整体规模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其词对当时的刘过、韩元吉、陈亮皆有影响,其后的范开、刘过、刘辰翁诸人皆受其沾溉。稼轩几乎以一己之力,确立了豪放词的地位,后世词人,词评家更将其词称为“稼轩体”。
当然,前面说过,他的词风不仅有悲慨雄放的一面,还有深婉妩媚,清新典丽的一面,实在是个博采众长的艺术多面手。我觉得,倘若他在婉约词上多用力,那柳屯田也会相形见绌。然毕竟稼轩审美不在此,他自己也说:“有心泰雄华,无意巧玲珑。”言外之意,有这个实力,只是不喜欢“倚红偎翠、雕金镂玉”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