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人眼里一千个哈姆雷特
鲁迅曾点评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跟莎士比亚的“一千人眼里一千个哈姆雷特”异曲同工。都是阐述看问题的因人而异。道理浅显易懂,一旦落实,却花样百出。
正因看问题介入点差异,人们容易混淆,把个人想法强加于他人;以自身为出发点,想当然以为对方也在同一频道。甚至纠结:他怎么可以这样,他为什么会这样。没人反问:他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拿生活中最常见现象为例,守时者总是准时到达指定点,很难迟到;相反,非守时者从来不会按时到达指定点,很难准时。评论偏向前者,甚至有人拿人品做文章,诸如浪费他人时间不尊重对方等等。显然,大家忽略了关键点:人类差异性;从某一方面,又做到了共性:我想即我以为。
所以,莫名争执、郁闷、气愤等等不好情绪随时爆发,自我以为了事情未来走向,奈何结果偏偏未达预期;自我以为了对方想法或动机,导致对方强烈反击或厌恶。
甚至,把个人的所思所想进而升级,大肆点评他人,简直随手拈来、信口开河。他怎么怎么样,他又如何如何,如数家珍,像在说镜中自己一般,即使刚认识不久或认识很久接触不多。唯独忘记自问:有何根据?
因为自我,主观操纵全局,臆断造成损失而浑然不知。主客观平衡如何实现,很简单,少一点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多一点虚怀若谷、彼此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