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建立之如何确保生产流程正常开展6

2023-09-03 18:55 作者:晓闲陌陌  | 我要投稿

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建立之如何确保生产流程正常开展6

 

在前一篇文章中,晓闲介绍了工厂及车间的几种常规管理制度,主要是与工厂和车间的停产、检修、建设和改造密切相关。在今天的文章中,晓闲会接着介绍生产型企业的一些重大或重要的日常管理制度,这类特殊的管理制度需要企业在日常运营工作中频繁使用,它们对于企业的安全运营甚至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一、生产流程

1.生产管理制度

A.管理制度

l.工厂和车间风险管理制度

对于制造业的生产型企业而言,工厂和车间的运行风险是对企业而言伤害和危害最大的一种可能因素。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而言,应当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将潜在的运行风险解决掉,尤其是重大和较大的安全风险应当尽可能规避掉。

一般而言,对企业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安全事故或者产品质量问题。

对于产品面向终端的企业而言,产品出现质量事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比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不仅导致了三鹿这家奶制品龙头企业的倒闭,而且对中国的奶制品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日,很多人依然对国产奶制品的安全较为担忧。而在制药行业,药品的质量问题还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危害,比如长生疫苗事件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危害。

除了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外,安全事故的风险也不应被忽视。

很多企业属于高危行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后果通常较为严重,比如煤炭采掘企业、化工行业。晓闲曾经在化工行业工作,对于安全事故的危害有着非常切身体会(晓闲未自己遭遇过安全事故)。

 

安全事故以及产品质量问题往往并非一开始就会直接出现,而是由于某些风险因素的爆发而最终产生了这样的危害或者问题。

以安全事故为例,通常而言,出现安全事故往往都是因为设备天然存在着故障或者异常,而企业未能及时识别或者发现这样的故障或者异常,或者虽然在故障或者异常的早期发现这样的异常或者故障但认为这只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而不重视,最终造成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故障或者异常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外,设备的设计缺陷可能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当设备设计不合理时,事故风险也会提高,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尽可能避免安全事故以及产品质量问题的风险,则应当采取一定的制度来规避其中的风险,此时,工厂和车间运行风险管理制度就变得很重要了。

 

工厂和车间运行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对生产工厂和生产车间在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的制度,其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估、降低、阻止、解决和疏导,其目的是避免相关风险演变成真正的事故和问题,并降低相应的风险。

工厂和车间运行风险管理制度会约定风险管理和防控的相关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并对相关部门的主要责任进行约定。

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的主要责任部门并不相同,因此,需要分别界定它们的主要责任部门。

其中,安全事故的主要责任部门是安全部门,有些企业是由EHS部门承担相关责任,而主要责任人则是安全部门的负责人,而有些企业可能并没有这个部门,而是由生产部门负责,因此,对于某些企业而言,安全事故的主要责任部门是落地在生产部门或者工程部门的,而安全事故的主要责任部门则是由生产部门的负责人担任。

而质量问题的主要责任部门往往是生产部门和质量部门,主要责任人是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以及质量部门的负责人。

以上主要责任部门是基于常见的安全事故以及质量问题而列举的,但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其他部门也会变成安全事故以及质量问题的主要责任部门。

安全事故有两种可能性的原因,分别是:生产工艺流程不合理,以及生产线设备设计不合理。

对于前者,生产工艺流程不合理的主要责任部门在研发部门,研发部门承担着开发生产工艺的主要责任,因此,生产工艺流程不合理而产生的安全事故,则应当由研发部门承担相应的责任;

而对于后者,设备的设计和开发责任往往是由设备部门承担,一旦在这个方面出现安全事故,则设备部门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而对于质量问题,还有可能是由于工艺不合理和配方未经过验证而产生,此时,研发部门需要为产品质量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

 

工厂和车间运行风险管理制度会规定相关部门的主要责任和要承担的义务。

对于非常清晰的责任,将由相关的责任部门承担相应的事故责任以及在事故发生之前的安全监测和监管的责任;而对于界定不清楚的责任,这项制度又会约定承担相关责任和确定相关责任部门的原则和原理,避免出现责任分工不清,承担责任的部门界定不清晰的问题,以避免问题出现后没有相应的责任部门处理的局面。

比如:工厂和车间运行风险管理制度会约定监督和监测火灾事故发生风险的责任部门,比如由安全部门承担监测全工厂所有地点的火灾风险的责任。

这项制度除了会规定相关的安全风险和质量风险的主要责任部门、主要责任人以及相应的职责外,还会做出非常多的约定,比如:

运行风险的来源、类型、危害和等级:

这是对运行风险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介绍,以便关联方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的特征。

运行风险的原因、防范措施以及解决方案:

这是介绍运行风险的产生原因,以及企业该如何解决潜在的运行风险的问题。

运行风险的识别和监测的方法和要求:

这是介绍企业该如何关注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风险的方法,并介绍其中的相关要求。

运行风险的处理程序:

这是介绍企业发现潜在风险之后该按照何种方法和步骤处理问题的内容。

运行风险的汇报流程和汇报要求:

这里约定了企业该按照何种方法和要求进行潜在风险的汇报,比如是否要在处理之前进行汇报,或者满足何种条件后就可以开始汇报了。

运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这里对风险管理中的要点进行提醒,方便执行者进行规避和解决。

运行风险管理中应当禁止的事项:

这里规定了在进行风险管理时不应当出现或者发生的行为,比如在摆放了大量危险化学品的密闭空间中,应当禁止打火机等物品的出现,否则有可能导致火灾或者爆炸事故的发生。

 

m.异常处理与事故处理制度

这里异常是指:厂区内发生的异常事件,既包括生产环节中发生的异常,又包括非生产相关的异常。

异常种类很多,比如在生产线生产环节中的设备故障、设备损坏、设备的异常警报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异常(如设备温度条件异常或者温度调控失控)等,产品生产环节中发生的产品品质异常、半成品品质异常、在产品的品质异常以及设备内物料性状异常(如pH值异常、温度异常)、产品包装过程中的物料泄露,以及与设备或者产品无关的异常,比如不能直接排放的物料渗漏入地下水,厂区范围内发生的火灾或者爆炸事故,厂区内发生的违反工厂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的行为,等等,这些都属于企业在工厂运行中所发生的各类异常。

事故则相对比较简单,也比较好理解。

事故是指严重到一定程度的异常,通常要严重到满足法律法规中界定的事故级别时,我们才会将这种异常称之为事故。

常规的事故类型包括:机械损伤事故、火灾类事故、爆炸类事故、毒气泄露等化学品伤害事故、致病微生物泄露事故等几大类型。

 

异常处理与事故处理制度会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约定:

异常与事故的风险防范、预警和风险监测制度:

在这个部分中,这项制度会规定企业该如何做好潜在的事故或者异常的风险防范、风险预警以及风险监测的措施和要求。

对于异常和事故,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并进行解决,防患于未然用于是应对这类风险的最好方法。

比如火灾类事故,那么就要规定好所有能够考虑到的可能引起火灾事故的禁止性行为,除了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外,企业还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潜在引起火灾的风险因素扼杀在摇篮中。

企业可能会考虑定期对所有的企业员工开展安全生产以及安全工厂管理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比如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的相关培训,将各种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原因向员工介绍清楚,还可以组织相应的安全演练,如此可以达到比较好的培训效果。

 

异常与事故发生后的识别、风险判断以及处理措施:

异常与异常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事故与事故之间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处理好异常与事故,就需要具备对异常和事故的正确地理解和认知,要对异常与事故的等级、危害和影响要具备一定的认知和理解。

而要想让整个企业都形成这样一种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管理中的正确做法是要通过制度的形式来建立企业对异常与事故的认知能力。

在认知异常与事故的过程中,企业可能形成相应的风险判断能力。

以事故为例,企业在认知一个具体的事故时,可能会发现一个事故的处理难度是非常高的,其中的风险性很大,如果采取错误的事故处理措施,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危害或者事故的产生,此时,企业就可以将事故的风险等级定义为必须借助外力解决的事故。

而只有对事故和异常形成了正确的认知和风险识别之后,企业方可形成正确的处理措施,当然,对于企业而言,相应的处理措施也应当是具体的,而非模糊的,这同样需要在制度层面上落实,因此,要将这一部分列入异常与事故处理制度中。

 

异常与事故的处理的流程和制度:

这一部分相对比较简单,它主要是规定了事故和异常的处理责任方应当按照何种制度和何种流程要求对异常和事故进行处理,这里主要侧重于操作方法和相关的要求。

以设备故障为例,这项制度就会规定员工应该如何修理设备以及如何处理设备故障。

一种比较常见的设备故障处理流程如下:

设备故障汇报——开具设备报修单及报修单审批——故障设备状态通报——故障设备保修状态检查——联系故障设备厂商售后——领取设备维修设备及设备维修配件——故障设备检查——故障设备维修——故障设备重启及设备状态验证——设备维修档案资料归档——设备异常复盘——设备维护要求升级

当然,不同的企业会采取不同的制度来应对异常和事故,因此,企业应当基于自身的情况而设定适合的制度和流程。

 

异常与事故的汇报流程和汇报制度:

这一部分会规定在企业员工在发现异常以及事故后,该如何进行内部汇报。

异常与事故的发现人有两类,其一是:异常与事故的责任处理部门或者异常与事故的关联部门,其二是:与异常、事故均毫无关系的人员和部门。

前者通常是指:安全部门、设备部、生产部和质量部等与异常或者事故存在一定关系的部门;

而后者通常是指: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行政部门、人事部门等部门。

因此,在这一部分中,这项制度将会规定前一类与事故或异常相关的部门的汇报流程和汇报制度,以及相关的要求。

而与此同时,这项制度也会规定与异常或者事故毫无关系的部门和人员应当如何进行汇报以及汇报的要求是什么。

以火灾事故为例,如果后一类人员发现厂区内出现了火灾事故,可以第一时间向公司负责安全事故监督与处理的部门汇报,比如第一时间给安全部门的最高负责人打电话,通报安全事故的事项发生。

而如果是前一类人员发现厂区内发生火灾后,其可能会采取对上进行汇报的方式,或者第一时间进行报警。第一类人员如果接到第二类人员的安全事故汇报后,还应当继续进行汇报。

 

异常与事故的善后制度和流程:

这一项相对比较简单,往往是针对安全事故发生后导致人员受伤、死亡等的场景的。

一旦一项异常或者事故达到这种程度,此时,企业就需要启动应对相应重大风险和危害的应急程序,比如要启动公关行动以降低损失或者规避伤害。

那么,企业该如何启动此类事故的公关行动呢?

这就需要在相关的制度和流程中进行约定,比如约定由什么部门来处理此类事项。

 

异常与事故的复盘与纠正制度: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企业该如何从过去的问题和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企业应产生相应的应对措施并进行落地,因此,这一部分要规定如何论证纠正措施的执行效果。

 

异常与事故的安全防范配置:

这一部分规定了防范异常与事故的必要配置,比如预防厂房火灾的消防栓、静电消除装置以及相应类型的灭火器,厂房内配备的灭火器,等等。这些配置都需要在这项制度中列明。

 

异常与事故的识别、防范、处理等环节中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约定:

这一部分相对比较简单,它主要规定了异常与事故的识别、处理等工作中需要承担的主要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对他们所需承担的责任进行了非常清晰地界定,以避免责任不明而导致风险的出现。

 

以上内容为本次文章的要点,在下篇文章中,晓闲将会继续介绍其他的管理制度,感兴趣的朋友请继续关注后续的文章。


响应型供应链模式的建立之如何确保生产流程正常开展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