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悟”≠Epiphany

2022-04-05 20:36 作者:左道中人  | 我要投稿

王德峰先生在讲座里提到了“悟”字难译的问题。他说英语里无一词可译“悟”字。网友把佛家讲的“悟”字和epiphany对等,其实

两个词可比但并不对等。

epiphany的词源“神(基督)降世现身、申意思为对某事物的认知、对事态的把握。epiphany的觉,勉强顿但悟。

epiphany的觉知是片面的。“觉察名觉,如人觉贼;觉悟名觉,如人睡寤。”(。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Epiphany有觉,但这种觉依旧是觉察而不是觉悟。

看看悟字,悟是吾心,不是神的显灵附体。如此说来,两个词简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而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佛即buddha,buddha是证得菩提(bodhi)的人。bodhi一般译作awakening,enlightenment。可能这两个单词与觉悟的意思更近一些。勉强能做对等词。


回到网友试图翻译术语这件事。我一直觉得聪明、求知是能够问出好的问题,而非面对一个问题不假思索地、不做调查地丢一个回答出来 ——那并非聪明智慧,而是机巧,甚至只是不合时宜的短视。

哲学术语难译,这是文化传播面临的大问题。王德峰先生说的英文中词项缺失,背后的原因就是思想的缺失。这种缺失有时候可以靠类比格义来建立,比如把potato翻成洋芋,tomato翻成洋柿子。我们的文化里曾经缺它的实体,因此在语言里也就缺它的描述。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双向的格义。比如中文的花椒在英文里叫“sichuan pepper”,英文里的pepper本义是中文里的胡椒。胡椒是从胡人那里传来的“椒”,我们自己的“椒”本来是花椒。

具体的事物倒还好格义,毕竟还有眼见为实来支持理解。但抽象的概念、想法用格义来理解就会出大错。比如东西方的思想,二者可以通过格义类比互相增进认识,毕竟殊途同归,都是研究人生的。但同归并不表示全等,概念框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术语更不能粗暴地画上等号。

借尸还魂在文化译介上难以成立,只能当投石问路来用。现在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术语,比如“道”,比如“仁”就是如此。随着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些术语并不能用格义来找个对等词。所以他们也逐渐放弃了“the way”“benevolence”,而乖乖地使用“Dao”(旧作Tao)和“Ren”。


网友们都知道翻译讲究信达雅,但别忘了“信达雅”是“译事三难”。是难的不得了的工作。首当其冲就是“信”。这种文化术语的译介,要做到“信”,对意义忠诚实在比我们想象的不易。遇到难译的词汇,一定要三思。遇到悬而未解的问题,切不可轻举妄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在“不知”的情况下想当然地给一个“XXX不就是YYYY吗”的答案。

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希望你我共勉。


英语词义来自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

英语词源来自 https://www.quword.com/etym/

“悟”≠Epiphany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