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区分心理不健康与心理疾病
人们常说,要保持心理健康,远离心理疾病。是的,心理健康让我们的生活如沐春风,但是,如果认为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疾病,那真是一个巨大的误解。
实际上,心理健康与不健康,都属于“正常”。这意味着,当我们遇到困难而偶尔悲伤、苦恼、愤怒......甚至持续一段时间为之痛苦,都是正常的。毕竟谁的生活永远一帆风顺呢?因此,心理不健康和心理健康一样,都是在描述正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疾病是更为特殊的状态,并非多数人普遍的心理过程,且需要专业的诊断与治疗。
了解心理健康
对于每个个体,任何类型的心理状况的存在,都有着独特的起因和展现,平等地受到尊重和理解。而关注心理健康,能让我们了解普遍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的识别不健康甚至异常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人、觉察自己并且为期冀的生活添加生动的细节。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从静态来看,心理健康是一种展示着自身正常功能的状态;从动态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在常规的生活环境中,当遇到内外部的挫折时,能够按照普遍的心理活动灵活地处理外界刺激,可能会愉快也可能会难过,但是内部总有一种平衡。
这种平衡具体展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去了解:
▪抵抗力。对于心理刺激的抵抗力越强的人,会有心理反应,但是不强烈,不容易留下后患。提升抵抗力,需要思考和认识客观发生的事情,在经验中积累智慧、管理情绪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创造合适的环境。
▪忍耐力。在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之下,耐受力强的人日常也会体会痛苦,但最终不会出现精神问题。
▪周期节律。如同注意力是有周期的,心理过程也有周期性。一个人越能够保持跟以往一致的周期,则心理越健康。同样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找回并保持自身的心理周期。
▪意识水平。意志力品质的好坏是评价意识水平的客观标准,一个越能集中的做某件事的人,意识水平越高。提升意识水平,需要培养意志力,通过意志将自己从为之分心的事情中拉回来。
▪暗示性。同样与意志力相关。一个越不容易被周围无关因素引起情绪和思维的人,受暗示水平越低。
▪康复能力。一个人从精神创伤中恢复得越快,康复力越强,并且当他回忆创伤时会表现得平静。
▪心理自控力。一个人对情绪、思维、行为越能够控制自如:既不过分拘谨、也不过分随便,则心理自控力越强。
▪自信心。面对生活事件,越能够恰如其分的估计自己应付的能力,有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则体现了他越自信。
▪社会交往。一个人能够正常的社会交往,不过于冷漠和狂热。
▪环境适应力。当环境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越高。
如何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
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平衡的体现之后,我们如何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呢?
首先,我们需要参考自己的主观体验;
其次,可以通过专业的观察和测量来判断,如和咨询师对话、做测评量表;
最后,我们还需要纵向对个体的心理成长阶段进行考察,看看目前状态是否符合该发展阶段的要求。
最后想对你说~
心理健康可能有很多标准,但对于个人来讲,过去发生的、正在经历的和努力奔向的事情才是实在的。
心理健康状态是一种范式,一份指引。在这个流动的、变动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它,增加在实在的生活中的觉察与智慧。
而真正的改变永远来自于每个人自己的内生的力量,人们都将经由自己穿越生命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