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一):曹操(9)
书接上文,还有一件事加剧了曹操失败的步伐,那就是因曹嵩之死导致的徐州案。这里不方便讲明真相,就把相关记录贴在下面,以备考察。
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
——《三国志·魏武帝纪》
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后汉书·应劭传》
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
——《后汉书·曹腾传》
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
——《后汉书·陶谦传》
曹操知道后勃然大怒,对徐州进行了屠杀,“泗水为之不流”。当时刚刚入职的荀彧也劝曹操暂时不去攻打徐州。
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曹瞒传》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太祖乃止。
——《三国志·荀彧传》
甚至曹操还把这件事制度化,也就是“围而后降者不赦”的策略。
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
——《三国志·于禁传》
贼有千馀人请降,议者皆以为宜如旧法,昱曰:"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非前日诛降之意。臣以为不可诛也;纵诛之,宜先启闻。"众议者曰:"军事有专,无请。"昱不答……即白太祖,太祖果不诛。
——《魏书》
这么做,从当时的角度来说,失去了不少人的支持,比如诸葛亮就对曹操没有什么好感,还劝自己的朋友不要去曹魏那边做官。
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魏略》
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
——裴松之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民间普遍对曹操反感,喜欢刘备,也是一种负面影响。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苏轼《东坡志林》
回到当前,曹操的恶行也害得吕布袭击他的后方,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