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作品评析

2021-11-11 16:25 作者:阿族小谱  | 我要投稿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荆浩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作品《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

   乾符元年(874)前后,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罢官,在开封遇到高僧圆绍,二人志同道合,居住于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随着圆绍名声日显,扩建成横跨夷门山的巨院,由唐僖宗亲自题赐院额曰“双林院”。荆浩曾为双林院这一重要禅院绘制壁画,足见他当时的画名。


他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且仅有的几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唐乾符元年(874)前后,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罢官,在开封遇到高僧圆绍,二人志同道合,圆绍就命他居住在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后圆绍名声日显,又扩建成横跨夷门山的巨院,由唐僖宗亲自题赐院额曰"双林院"。荆浩曾为双林院这一重要禅院绘制壁画,足见他当时的画名。"尝于京师双林院画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五代名画补遗》),但此画未能传留,根据他后来在水墨山水画上的创造精神,可以断定,那是一幅人物与山水结合的水墨画。后梁荆浩:https://www.zupu.cn/citiao/117779.html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作品评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