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日永星火 追日问天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
于每年阳历6月21-22日交节,太阳抵达黄经90°为夏至。
壬寅年夏至交节时刻——
阳历6月21日17:13:4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孝经纬》:“芒种后十五日,斗指午,为夏至。夏至者,言万物于此,假大而极至也。”

对于二十四节气,我们要树立圈层概念——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合称“分至”或“四仲”。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启闭”或“四立”。这八个节气合称“四时八节”,是为二十四节气第三圈层。
八节之中,以四仲为更古,是为第二圈层。
四仲之中,以二至为始源,是为第一圈层。
二至是二十四节气系统的——
元节气、根节气、母节气。
那么,二分二至作为最初的时空坐标,如何确立?
最初,先民是这样观测的——

夏至,太阳于极东北位升起,于极西北位落下,次日太阳出没点向南行移;
冬至,太阳于极东南位升起,于极西南位落下,次日太阳出没点向北行移;
春分与秋分,日出于正东,日落于正西。



▲ 《山海经》时空匹配图
《山海经》以山为日出入地标。但观测山头,不足以精准锁定方位地点及时间节点,且一旦换了环境则不得不重建新的地标体系。

▲ 陶寺观象台二分二至观测孔位图

▲ 英国巨石阵冬夏至日出入轴线图

▲ 玛雅文明冬夏至日出点观测建筑图
于是先民发明立竿测影法,纵树表木以测日头之高,横置圭刻以量日影之长。乃不受山川地貌之局限,据一片广野,立一根建木,时间命题即转化为空间命题,时与空便近在眼前。

▲ 《周髀算经》七衡六间日影节气月份对应图
冬至,日影极长,而后影短一寸,日高一分,阳气回归。
夏至,日影极短,而后影长一寸,日低一分,阴气回归。
《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在最原始的技术条件下,此为最直观、最可控的天象观测手法。故冬至、夏至各执阴阳一端,是混沌中最先开辟的天与地,为节气之祖。

最早的阴阳之道由此生成,最早的两仪之形由此萌发。
自冬至到夏至,年过一半;自夏至到冬至,一年到头。如此去而复返,即为一整个太阳回归年。
是以,老子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夏至当天,日照直射点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此时达全年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夏至日正午,北回归线将出现“日中无影”的现象,而北极圈整体脱离晨昏线,全天处于昼半球,出现极昼,即先民所谓“日永”。

实际上,夏至北半球之所以热,并不是因为地球距太阳近,而是因为北半球比南半球距太阳更近。
实际上,夏至时刻,地球绕太阳公转点位并非近日点,而是远日点。
只因地球绕地轴以黄赤交角自转至夏至点时,北半球倾向太阳,故受热大;自转至冬至点时,北半球倾离太阳,故受热小。

严格来说,北半球夏至实际上是北至点,即太阳直射点最北的一刹那。是一瞬,而非一天,更非一节三候十五天。所有节气在天文学意义上均有一个精准的节点。
时间奔流不息,节气稍纵即逝。


夏至为五月节,消息卦为姤卦。
姤者,遇也,柔遇刚也。
姤卦六爻,一爻一候,代表芒种至小暑的三十天。

上卦为乾 下卦为巽
乾为天 巽为风
乾日在上 熏风在下
阴阳交通 万物茂盛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消息卦所反映的,俱为潜于天地、先于人知的隐秘的消长规律。
人们感知的是表,卦象洞见的是里。
人们看到的是果,卦象揭示的是因。
人们发现的是著,卦象体察的是微。
芒种与夏至合用姤卦。
姤卦,与夬卦为相倒,与复卦为相反。
上方五爻为阳。天道行乾,已至尽头。底部初爻,一阴方生。这便是最直观的“夏至一阴生”——
从夏至开始:
由测影可知,日影日长一分;
由卦象可知,阴爻月升一根。
此时,人们只当伏未至,暑未来,夏正未央。
实则,逆转之机悄然开启,太阳南移,日高下降,威力开始递减,阳始衰矣。
天机隐秘处,人所不觉时,阴阳已是此消彼长。
但这只在毫末之间。
以人体感官而言,自冬至以来持续积聚的阳气不仅不会戛然而止,且阳爻仍远多于阴爻,热能的增量仍远大于散失。热感将以其巨大惯性,更加登峰造极,即将进入炎热难耐的酷暑节令。人们要真正知凉,必以三月为期,还需待到秋后白露。


▲ 北纬35度 6月下旬 南天星空
《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这便是说——
仲夏之月,日躔于朱雀第一宿之井宿。
初昏时刻,亢宿(即苍龙之第二宿)居于南方中天。
拂晓时刻,危宿(即玄武之第五宿)居于南方中天。

▲ 北纬30度 6月21日20:00 亢宿南正

▲ 北纬30度 6月21日20:00 南天星空
斗柄南指 天下皆夏
当代夏至昏时星位,亢宿南正,与《礼记·月令》大致吻合。
说明自《礼记》成书的战汉以来两千年,星空与岁时的匹配关系变化不大。

▲ 夏至四灵二十八宿昏见态势

《淮南子·天文训》:“......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

夏至,在阳则太阳黄经90°,在阴则北斗星柄指向丙丁间(天干)或午(地支),在卦则古人称为乾(先天八卦)或离(后天八卦)的方向,即正南方。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 ...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夏至在五月,律吕为六律第四——蕤宾。
《白虎通义·五行》中讲:“五月谓之蕤宾,蕤者,下也;宾者,敬也。言阳气上极,阴气始,宾敬之也。”
《礼记正义》:“蕤宾,蕤,继也;宾,道也,言阳气始道阴气,使继养物也,位於午,在五月。”
华夏古乐有十二音高——
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
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称律,双数称吕,合称“十二律吕”。

十二律以隔八相生法与三分损益法,次第求得。
故应钟隔八,三分益一,复生蕤宾。

蕤,通委,草木大盛枝叶繁茂以至于柔靡华垂貌,取夏至万物长大之象。
宾,摈者也。为主人接引宾客之礼职。
此概指阳已极盛而至于葳蕤,阴则悄然来临。天机已至,当以摈者导引入内。由是,一阴生。






▲ 酷暑将至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时数逐日减少,对于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日高也开始逐日降低,但地面每日热力供应仍大于散失,还在积聚、上升。
故天文意义上的阳气虽则衰退,而气候意义上的阳气犹在增强,乃有“夏至不过不热”之谚。

▲ 暴雨迅疾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往往雨势迅猛,来得快去得也快,降雨范围小,且临近地域晴雨可能不同,经常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况,人们称之为“夏雨隔田坎”、“夏雨隔牛背”。

▲ 江淮梅雨
夏至来临,长江中下游与江淮一带正值梅雨。

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北移,北半球升温。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升温快,海洋升温慢。气温升高,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因此下降,气压随之下降,导致大陆低压,海洋相对高压。天道守衡,气体从高压向低压运动,产生气流,是以形成季风。
季风由南而北推,在我国东南渐次造成降水带。

▲ 中国东部夏季锋面雨带梯次图
季风自东南方大海中来,从海面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暖湿气流,是为暖气团力量之源。此时北半球升温,冷气团削弱,此消彼长,一度出现准静止锋面,势均力敌。
梅雨属锋面降水,准静止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停留,形成相对稳定的雨带。此时空气非常潮湿,冷、暖气团交汇纠结,一时相持不下,遂造成准静止锋面,并在锋面下出现一道低压槽,以致阴雨连绵。
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

▲ 梅雨季冷暖气团准静止锋面

我国民间把夏至交节后的15天分为三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
▲ 雨值千金
这期间我国大部气温较高,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至巨,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荆楚岁时记》:“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此时节雨水的重要性。正常年份,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地区降水可以满足作物生长之需。


▲ 蓄水抗旱
夏至期间,华南西部雨水量显增,如有夏旱,一般至此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不多,但程度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洪准备。
夏至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此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出现伏旱。为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域,早作预备,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与端午,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以夏至的节气祖源性观之,可认定端午是夏至的派生。
华夏历法是阴阳合历。怎么合?
纪年以日为主,阴历向阳历靠拢,即以太阳的周年回归为全年总天数;纪月以阴为主,阳历向阴历靠拢,即以月的朔望圆缺为主要依据。
夏至是以日的运行规律为遵循,故夏至阳历中恒为午月午日,在阴历中日期飘忽不定,多有不便。
那么,如何化阳为阴?
古人重数,尤以相同阳数相叠来为阳历的节气在阴历中寻求固定,固定了的日子就成了节日。
夏至定在了五月五,称端午。
处暑定在了七月七,称七夕。
霜降定在了九月九,称重阳。

端午与夏至在六朝初曾并重于世,但毕竟意涵外延本出同源,高度重合,故随着阴历纪月渐居主导,随着岁时体系由远古阳历为主渐变为阴阳并行以至更向阴历整合的大势,夏至的保留节俗如食粽等最终并入端午,端午节臻于大备,走上了台前,夏至近乎空虚,隐入了幕后。
端午即为人文意义的夏至,夏至即为天文意义的端午。天文的夏至只能是一个时刻,人文的端午却可以覆盖整个仲夏。
南方有些省份,端午节分头、大、末三节。
五月初五“头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末端午”。总之整个阴历五月(阳历午月),实际都是端午概念的覆盖范围。
▽ 端午义理 详见下帖 ▽
【汉未央】原创丨端午快乐?端午安康? ——岁时问候背后的微言大义


为安度毒月毒日,人们以药草禳灾驱疫。
《夏小正》:“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足,正可采来驱虫。

北魏《齐民要术》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
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给小孩吃蛤蟆,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
此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

草药采来,如何使用?
答曰:兰汤沐浴。
端午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九歌·云中君》有“浴兰汤兮沐芳”之句。当时的兰,并非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人因“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沐浴。
在广东,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在湖南、广西等地,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汤,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可治皮肤病,驱虫祛邪。


此时家家户户在门楣挂菖蒲艾草,屋前屋后撒雄黄粉,为孩子点朱砂,佩长命缕,避邪驱毒,护佑安康。所以,又称五月为“蒲月”。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既可内饮,亦可外洒。

明谢肇淛《五杂俎》:“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即以朱砂雄黄兑酒兑水,涂抹在身,洒在居室空间内,实质就是喷了杀虫剂。消毒杀菌,十分有益。故此俗流传较广。

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便有一包包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
人们将药料浸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以求平安。
有的地方还用雄黄酒抹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虎辟邪。



夏至天气炎热,古代妇女于此时互赠折扇、脂粉等什物,寓意消夏避伏。
《夏至九九气候歌》说“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唐代《西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以生风,粉以涂身,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后,皇家取用冬藏之冰,助阴克阳,消夏避伏。从周代开始,历朝沿用,遂成制度。


说到夏至的饮食,离不开面。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
因夏至新麦已收,夏至吃面正有尝新之意。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周髀算经》载,冬至日影一丈四尺五寸,夏至日影长二尺五寸。二至日影差一丈二尺即一百二十寸,则每日日影差0.6寸,不足1公分。
如此,岂不似一线?
是以,从夏至到冬至,日影一天长一线,日照一天短一线。
过了夏至,昼一日短一日,天黑时刻逐日提前0.6分钟。以上海为例,夏至日落约19:00,冬至日落约17:00。历经一百八十天,日落时刻相差一百二十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