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出美国第一颗核弹的女人, 为何躲中国农村养牛50多年?


2004年, 一位80多岁的美国老人第一个拿到了中国绿卡。27岁以前,她是核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的同门师姐,“曼哈顿计划”极少数的女性成员之一;27岁以后,她却扎根于中国的农场,一辈子以养牛为乐。
这个老太太,叫做寒春,英文名叫琼·辛顿。1921年出生在美国芝加哥的一个精英家庭。高中毕业后以高分考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23岁那年,她成为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费米的博士生。在导师的大力举荐下,成为了曼哈顿计划里凤毛麟角的几位女性科学家之一。三年后,第一次核爆炸圆满完成。琼万万没想到,他们为之自豪的科研成果成了“杀人武器”。当蘑菇云在广岛和长崎的上空飘起,6000多度的高温将一切化为灰烬。琼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在博士毕业后,她果断按下暂停键:不再从事核物理研究。
琼有一位青梅竹马的好友欧文,是个热血青年,因为错过了二战征召入伍的时机,他在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毅然来到延安寻找自己的革命之梦。在这里,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阳早”,用来纪念一位名叫杨枣的上海进步记者。得知琼的处境,一直与她保持通信的阳早,成功地说服她来到延安,投身于激情的革命之中。在乡亲们的热情助攻下,二人迅速从好友晋升为夫妻。结婚之日,西北农大的一位教授为二人作了一首诗。开头的每个字连在一起刚好是阳早寒春,于是,琼·辛顿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寒春这个中国名字。
在延安的日子,恍如乌托邦一般美好。尽管物质条件极其贫苦,但阳早和寒春的精神热情格外高涨。畜牧专业出身的阳早在延安率先养起了奶牛,寒春则利用自己的物理知识研究养殖机械化方面的工作。他们在黄土地上养育了三个孩子,除了长相和身边的孩子不同,其他方面完完全全就是地道的中国人。身为外国专家,他们曾被政府统一安排住到北京的高级宾馆里,但寒春坚持给政府写信,要求回到人民群众中间,去最艰苦的大寨里劳动、学习。改革开放后,寒春和丈夫从西安带了30头牛,来到北京沙河小王庄的办起了自己的养殖场。他们是全国第一个实现现代化养殖的奶牛场,全国最早实现机械化挤奶的地方。他们设计研究出了管道式输奶器和全国第一台直接冷却式奶罐,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销量超过100万台。从核物理学家“沦落”为养殖场的技术员,许多人都认为寒春太傻、太固执。但在她眼里,科学的本质就是去创造、去造福人民。从这点来说,办好一个新中国的奶牛养殖场比制造杀人武器,更加光荣。
2003年,阳早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你管好那群牛”。从此,清晨前往奶牛场的一双身影,便只剩下了80多岁的寒春一个。她每天都会路过一棵小树,那是丈夫阳早沉睡的地方。夫妻俩在中国养了大半辈子的奶牛,先后获得工业部的科技进步奖、农业部国际合作奖和上海白玉兰荣誉奖。这些沉甸甸的奖杯,是对他们一生劳作和奉献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