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口述影像(五):来尝试撰写你的口述影像脚本
学习完筛选信息的参考原则以后,接下来就要进入正式的口述词撰写了,在此之前,我不得不提醒你,截至目前,口述影像仍有许多具体而细致的问题没有标准的处理方式,正如钟励君老师曾对她的学员们说的:“没有标准和完美的口述影像。”
每个实践者都是在尝试一种“再创作”,每个版本都没法让所有人感到完美,描述方式可能会有“这样说比那样说效果更好”的现象,却没有“必须这么说才是正确”的说法,口述影像不存在绝对正确。我们只能上下求索,追求更优的解决之道,仅此而已。
第三步:口述撰稿
这里先给各位提供一个脚本格式,供新人参考,这也是我参考“心聆感影”若干老师们的脚本设计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调整。

本空白表格,读者朋友可长按以下二维码,通过百度网盘获取WORD版本。

如果使用字幕软件Aegisub撰写,可参考:

看到上面这个样例,可能大家会有一些疑惑,例如
Q1、脚本时段是指什么?
A1、通常一部影片的时长是一至二个小时,有的还会超过两小时,在现场口述的情况下,一名口述员要一气呵成完整口述整部影片实属不易,因此,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无障碍观影活动为例,他们通常将一部影片分为前中后三段,每段约在30-50分钟内,由三名口述员接力完成,也就有了不同口述员认领不同时段的安排。
如果你是用于后期配音的脚本,则无须考虑这一点,可以在嗓音疲劳时停下休息,等状态恢复后继续录制。
Q2、为什么不直接标注插入口述内容的具体时间?
A2、在实战当中,口述员多半做不到软件程序那样,精确到微秒级地嵌入口述,而我们普通语速下一秒可以说4个汉字,正常画质下一秒可以放映24帧或高于24帧的画面,单单看影片的播放时间是很难掐准画面节奏的,类似1/8拍这样的快镜头就会导致口述员看好提示时间,去盯画面时间,看到匹配的播放时间后再看口述词时已经过了那个时间点。
当我们把画面信号、生效信号作为参考,掐时间卡点就像去听一首曲子的旋律,在既定的歌词后按音符的节奏嵌入口述,与之“合奏”,及能轻松地跟上视听的节拍……
利用人类天生的节奏感,以及视听并用的能力,反而能让我们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一点是我们模仿数码程序也难达到的,所以还是用咱们人类的神经机制来完成吧。
在关键帧的地方,咱们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字体颜色来区分和提醒自己要处理的效果,这方面又是色彩影响心理的作用了,具体理论我就不在这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询相关资料。
Q3、撰稿可以是两个人合作的吗?或者撰稿和读稿可以非同一人吗?
A3、合写一份口述稿与读别人的口述稿,理论上是有可行性的,但实际操作上,就会出现人与稿件不兼容的情况。
别说读别人的口述稿,有时候本人亲手写的稿子,假若不自己对着影片进行试读和修正,都是没法用的,因为书面语讲究文本语法,口语不一定讲究这个,更多情况下是根据语境倾向简洁、易懂的形式来进行表达。
在纸面上看起来流畅的文字,有时候读出来就会觉得啰嗦、拗口和生硬,加之每个人的语言习惯存在差异,从个人常用词、到句式结构、再到语言组织习惯,可能是天差地别的,也就是说虽然都在使用同一套语言系统,但咱们每个人不一定都能充分熟练地使用这套系统内的所有词汇,并且快速适应当中千变万化的组合模式。因此才说读别人的稿件、读没试读过的稿件,可能就会出现书面语与口语不兼容的情况。
Q4、为什么需要指导和审稿?
A4、如果你是由于关注到口述影像活动、或因结识某位口述影像员,从而兴起学习口述影像的朋友,那么在第一次实践口述影像服务前,找到一名指导老师是可以更高效地提升自身水平的——我个人比较提倡以老带新这种模式,这能让新人少走许多弯路,减少学习成本。
作为指导老师,自然需要具备不少于若干场口述影像服务的实战经验(我个人建议是10场以上),其次,系统学习过并能遵循口述影像的理念和基本原则,在撰稿和用词方面能给新人提供优化的建议,也是担任指导老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而审稿老师的作用,则是检查口述稿当中有没有出现无法接受的错误、冗余的信息,以及在口语上的逻辑和语序问题等,这方面由听评过若干口述影像的视障老师来把关,可能是更适当的。
简而言之,指导老师可以帮助新人抬高上限,审稿老师则可以守住底线,不让新手犯基本错误。
Q5、“语感”和“语气”有什么区别?
A5、在表格中我之所以使用“语感”而不是“语气”一词,是认为加强语气在口述影像里不是必须的元素,多则锦上添花,少则无碍观瞻,而在描述一些武打动作片,或者很有韵律感的画面时,语速和语句之间的停顿感,是能给观众内心营造不同感受的,也间接影响着视障观众对于画面的想象,然而这种微妙的境界,又不仅仅只是调节语速快慢而已。
另一方面,有的人说话声线高些,有的人说话声线低些,在特定的影片原声里,可能会让原声掩盖掉口述员的吐字发音,这时候,声量和声调应该有所区分,进行些许动态处理。有别于“诗歌朗诵”的那种情感充沛,口述影像不需要口述员一惊一乍来放大和渲染自身的激动之情,倘若能让观众听出“含而不露”,才算境界。
艺术的魅力在于让人品了再品,琢磨了再琢磨,每次欣赏都有新的感触和震撼,所谓瘙到痒处,又不挑明,才是最诱人的。
例如剧情中的悬念与伏笔,这时候通常是一种留白,那留白的地方我们可以去告诉观众“没有XX”吗?
当口述中多了“没有XX”时,通常“XX”就会出现在观众的脑海里,是比较多此一举和破坏留白的做法。这种情况我建议没有的东西就不说,我们要描述的只是出现的影像,例如“盒子打开,里面空空”;又譬如“推开房门,只有一床凌乱的棉被,半拉破碎玻璃窗。”
瞧,这是不是既描述了客观事实,又引人遐想了?
另一种会让观众产生费解甚至不爽的描述是“概括性的总结”。
举例:“一顿操作猛如虎,男生终于加上了女生的微信。”你倒是说说他是怎么个猛如虎啊?!
再举例:“乘客示意乘务员,乘务员拒绝,乘客心情有些不满,乘务员还是拒绝,乘客急了,乘务员惊慌失措,乘客很生气……”相信看到这里的你都不想看下去,比那个乘客还生气,这说了半天和没说一样啊!两人究竟发生了些啥玩意?!
通过上面这个夸张版的例子,你大体就能理解那些说结论不说具体动作,说心理活动不说表情互动的讨厌之处吧?
在我留意到的某些线上资源里,我还经常发现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但偏偏这些细节问题就区分出了是始于口述影像理念,亦或夹杂解说或按照有声读物的制作要求进行改编的差异。
在口述影像原则里,此刻描述的就是对应此刻的画面,因此很多时候并不需要额外的“时态”形容,例如“突然、这时候、正在、此刻、之后”等,口述影像应当让视障观众与健视观众同时发笑、同时陷入紧张。
不过,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影像作品的画面与原声可能是平行时空的设计,例如声音是进行时,画面却是回忆过去或错开到另一个同时进行的场景,甚至在关键画面处也有重要的台词,没有间隙可以插入相关描述。
有的老师会将画面前后的其它闲暇片段利用上,进行巧妙的提前或迟滞补充,前提是不打乱影片原有的叙事逻辑,也不给观众造成误解。这样的处理手法是否适合?我个人保留意见,期待有更多人来进行探讨和实践。
除了“正在进行时”这样的争议,还有许多留待我们去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要不要提前说出人物姓名?可不可以使用摄影术语?加入反问和引导性语言会如何?字幕和各种特效如何描述?外文台词口述员是否要翻译?
以上这些问题,敬请留意接下来的内容……
(未完待续)
文字校对:小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