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六)

2021-02-11 23:52 作者:我在西苑学中医  | 我要投稿

这一章的内容其实很少,或者说大部分都是之前学过的内容,章名叫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这就要说到文字学领域极其有名的一个学说“六书说”了。

六书的内容最完善的定义是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他对六书做了具体的定义并举出了相应的例子,这里也摘抄下来:“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六书基本上在涉及到汉字构造的学科里都会提到,讲解方向和重点可能也有所不同,但这里作者的意见倒是很鲜明,认为六书中其实存在很多存疑的地方。例如六书中的“转注”,这是一个近乎于未解之谜的方式。就我学习医古文时期,当时杨东方老师便对这里有所保留,认为这个转注因为目前学术界定义不清,也就略为介绍便跳过不讲。这里作者倒是列出了历史上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解,但其实也是混乱不清。

而有些倒不是意义不清,但存在指意不明,比如会意字里的“武”,今人常说是“止戈为武”,但这种解法很明显并不是“武”字最开始造字的思路,这种意会更像是后来人的强行意会与附和。

类似的例子倒是很多,这里也不一一去说,这一章到最后其实并没有肯定某一种学说,包括第二节提到的唐兰先生的“三书说”,把字分为“象形、象意、形声”三种,其实这也是有所存疑的。例如象形和象意两者,本身“象”就是字的形,那么象意又为什么不能纳入象形中呢?

说到底,这些分类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都是后来人的看法,包括《说文》中的“六书说”,即使再完备,再具体,终究并不能把汉字真正分类开来,许多汉字在这种分类体系下仍然无法真正各归其类。所以按作者的说法,所谓“六书”的分类更像是古人强行去把字分成六类,带有一种古代人对数字的痴迷,更像是古人对于“六艺”这样的传统的附和。今人如果一定要去按照古人的思路穿凿附会,其实也算是一种误入歧途。

想到这里,其实很想讨论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就是如何去继承古来有之的事物?我大概有一个答案的,例如六书,本来就存在很多争议,虽然如此,作者的这本书仍然把其中确实有代表性的三个部分“表意字”、“形声字”和“假借”作为自己的章节分类依据,所以其实作者是做到了所谓在“铁笼中跳舞”的。这是常人很难去把握的东西,因为多数人都只是一元化的思维,是很难去接受二元统一这种情况的。所谓既接受又反对,既批判又继承,很多人仅仅只执其一端,对于学者,可能这也是必经之路吧,就是如何让自己的观念变得不仅厚实,而且多姿多彩。

今天是大年三十,很多东西想说的,但是这仅仅只是读书笔记,至于如何去实现二元统一,如何做到“否定之否定”,这就盼望日后有缘再谈了……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