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军国主义扭曲化的武士道

武士道,顾名思义也就是武士的道义,是一个规范武士们言行举止的道义,就好比是日本的论语。 那么遵循这个道义的武士,又是怎么回事呢? 日文中,武士一词其本意是侍者,贴身随从。武士要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然而这一准则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 武士的起源:武士的雏形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律令制下产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桓武天皇为了巩固政权而设立的。在平安时代以前,除了奴隶,所有的自由人男子都有责任和义务成为被天皇募兵的对象。 然而这些士兵必须自行补给和养活自己,很多人因此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选择在当地定居。人们可以通过交重税来免除兵役,这种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士兵在日本统称为防人。由于防人士兵的不正规性,且又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在平安时代初期被桓武天皇所废止。这种形式的士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士。12世纪末,武士首领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创立幕府,统帅天下军政,标志着武士时代的来临。尔后的军事领袖多半袭用“征夷大将军”之官位,实施统治。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势力握有日本实际政权,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江户幕府交出政权给天皇为止。 日本武士理论上必须是文武双全的人,除了要擅长剑道、马术、射箭等武艺,也须读书、习汉文、练书法、做文章;尤其兵法、韬略更是所须精通。品行、操守、勇气也都是被评鉴的范围,武士的道德被称为武士道。武士小学年纪就需现场参观死刑的执行,甚至上战场作战,日本战国时代,失去君主的武士会变成浪人。 那么知道了武士这个东西,就有必要再说说他们的道义——武士道精神 江户时期,山本常朝的叶隐闻书第一次细节性的总结归纳细节化了武士道精神,标明了武士的行为准则,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同时武士道主要分为两个流派: 叶隐武士道,主要强调名,忠,勇,死和狂,代表人物为山本常朝。 儒学武士道,主要强调义,勇,奉公,忠诚和仁,代表人物为山鹿素行。 武士道精神对于武士,以及日本人来说,是一份对人的身体以及精神方面的一种准则,它是对人的一种要求,《武士道》这本书中说道,武士道主要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们,详见于他们在二战中的表现。这既是一种为人的美德,也容易造成对于领导者的愚忠,让他们对某个人或群体产生了绝对的忠诚和服从,而不去思考正确与错误。盲目的执行忠诚,盲目的追求名誉,盲目的勇敢…… 这也就直接的导致了武士道成为了日本右翼洗脑民众的一个工具,屏蔽了儒学派武士道,屏蔽了仁义勇敢忠诚和奉公,那么就注定武士道会走向极端化,武士道会成为军国主义教唆民众为天皇效忠的理由。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脑海里只有忠诚和名誉,盲目的对那飘渺不定所谓的天皇进行效忠。很多日军在被八路军俘虏之后,八路军通过问“你为什么要效忠天皇?”,“有你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为什么要做违反人性的事情?”,“你在帮谁打仗?”这种一系列的问题之后,日军俘虏通常会猛然醒悟,经过改造的日军俘虏,通常会成为思想改造的重要力量,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此,我必须批判日本右翼,在我看来,日本右翼无非就是用极端化的武士道去洗脑一批农民家的孩子,让这批无产阶级的孩子去一片陌生的大地摧残同样是无产阶级的人。最后,这些上了战场并且留在战场的士兵仅仅造就了政客胸前的一枚勋章。 这些政客为了所谓的荣誉,所谓的金钱,不惜把一条条孩子的生命搭上,让他们成为双手沾满鲜血的魔鬼,让他们迷失在人性中,不惜玷污自己优秀的文化“武士道”来为那丑陋的军国主义提供发动战争的理由,提供了杀人的理由。 真正的武士,早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真正的武士道精神是像黑泽明的电影七武士中的那样,愿意放低身价为农民干活,保护平民,哪怕每天的奉禄只有三碗白米饭。再或者是忠臣藏为了含冤而死的主君报仇,大仇得报之后46名武士集体切腹另外两名没有切腹的武士,一个去把故事流传下去,一个去保护内藏助还没有出生的孩子。再或者是像历史中的真田左卫门幸村,大谷吉继,武藏坊弁庆那样为了报答君主,为了友谊而战死,毫无怨言。这才是真正的武士道 而不是军国主义那样滥杀无辜,以大欺小,在杀戮中迷失了自己。这样的武士道,不是真正的武士道。不要让军国主义玷污了武士的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