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测决定论?
好久之前看了一个雪茄的两边的话题 当时写的,现在在看也不知道当时想的切不切题了,反正是找了一些贴近生态的思考模型,以下内容会比较跳跃,仅个人记录用。 关于观测决定论的问题 在原生的自然界本身 一般是捕食者盯着被捕食者 侵蚀 吞噬 融合 夺舍 生态中 原生的 观测者和被观测者分别是 捕食者 被捕食者 注意力 之处 尽都是 是 空虚 想得到的 想要的 令人瞩目的 让人馋的 发光的 对 光最会吸引人的眼神注意力 没有光 瞳孔会发散 而人一直盯着,其他人或者自己, 所以根据上述推论进一步来讲, 根据生物习惯,本质上还可能: 1.人会是其它人的敌人, 关于第一点,人与人占据琐碎的部分时间,
何尝不是对生命的夺舍?消耗,侵蚀,
啃食 灵魂?
2.人也是自己的敌人, 关于第二点,人自己注意力通常都在塑造,约束,指挥,相对的冥想是放过自己,自由,解放,如此便能理解冥想的又一好处。 (以上内容仅是此角度下,人当然可以是人的朋友,也可以是成就自己的人,但是原始的习惯应该也有留存,就像智齿,退化了但存在,往往容易被人忽略,被理解为无端的情绪) 我不知道为啥,突然又想起人的奉献精神,在现代是无私的,伟大的,用自己的生命,精力帮助其它人。而在原始态中,人们的奉献是群体的献祭,即是人们割舍自己重要的事物换取某些自己想要的却无法得到,也力不能及的东西的方法。 回到自然界,某只鹿不会主动献出自己,但是在被捕食时,捕食者挑选了,一般挑选的,也是好捕捉的…… 所以尽管,没有主动的献身,这种预选现象却仍然存在于群体之中,即客观原因使得两者本身存在某种更大可能性的关系。 但是后来,产生了另一种观测者,不是为了伤害,是为了,了解,学习,又或者,为了占据,为了拥有,就像人在为自己选购一辆车,他也会关注这个车的各方面的性能然后在下手,就像一位男士或女士追求自己的心上人。 而动物在进食是…抓到了然后拥有了,通常选择直接吃了,转而注重长期利益,虽然他们并没有将猎物圈养着。但事实上,狮子也不会一次性捕杀完所有的猎物,让他们灭绝,这种行为反而是在猴子里出现过,当小猴被攻击,猴子开始报复性屠狗,不为了吃…………(这些是属于主动观测者,还有被动观测者) 此外,在圈养环境中,不存在利益冲突,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也能成为朋友, 即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 对动物也一定的适用, 在这时候,往往被吃的, 是曾经未长期相处,素未谋面的生物。 不过我有时候有种直觉,这种通过相处得来的感情,基于了解和理解会产生“爱”,或感同身受?注视的越久就越有拥有的需求,而食欲又已被满足,就只剩下圈养。 然而,人在进食或得到某些物品时,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为人最多观测的是自己,像身上绑着棍子前面支着肉的狗,很迫切的需要,追逐,不停追逐,但是,追不到,也相当于骑着驴找驴,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