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地有痕(节选) | 志青春

本期导读: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戴时昌,节选自《青年志愿者之歌》系列丛书报告文学作品《踏地有痕》。

科学技术是发展产业的动力。
白天下村指导老乡发展产业,晚上在实验室做好产业发展的相关实验,这几乎是安文忠的工作常态。有时候实验室一待就到次日凌晨一两点钟。在发展人参果产业的初始阶段,安文忠头天晚上需要配制好培养基,为第二天转接组培苗提供营养生长物质。由于长时间的熬夜,有时正在做实验,就拽起瞌睡来了。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只觉得手指隐隐作痛,才清醒过来,一看指头,原来实验瓶打破了,划破了手指。

安文忠与老乡的情感,在脱贫攻坚事业中越来越浓烈。
转眼安文忠到青林乡已经一年多了。2016年12月中旬,天气寒冷,安文忠和二寨村党支部书记张国红一起,指导村里老乡栽种构树和牧草。天下着蒙蒙细雨,气温更低了,无论怎么冷,安文忠都是准时到地块里指导老乡。老乡余光银看着他的鼻子都冻红了,关切地说:“小安啊,你是大学生,身子骨不像我们的这样硬朗,你回去休息,等雨停了再来吧。”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身体好着呢,来这里一年多了,喷嚏都没有打过。”安文忠与老乡说话时始终面带微笑。

天气实在太冷了,老乡们就在地里生了一堆火,累了就坐到火堆边休息,休息一会又继续挖坑。中午就在地里烧洋芋当午饭,渴了就到地里拔萝卜解渴。冬天的夜晚来得早,老乡们每天都在山上劳作到天黑才肯下山回家吃晚饭。这里离乡政府所在地有些远,安文忠就住在老乡家,晚上就和老乡聊产业,聊未来的美好生活。
这天下山的时候,余光银一个劲地把安文忠往家里拽,说晚上要和他聊天,要请教一些事情。到了余光银家,安文忠才知道,原来余光银已经安排家人宰了只大母鸡,特意请他来家里吃饭呢。
刚在桌子边坐下,余光银就说:“小安啊,我们农村没有什么好吃的,这几天你起早贪黑的,实在太累了,喝点鸡汤热热身子。”说完,就给安文忠添了一碗鸡汤。 安文忠接过鸡汤,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却一句也没有说出来……

到2018年8月,3年志愿服务期满的安文忠就要离开青林乡。让他感到自豪与欣慰的是,青林乡发展猕猴桃、构树、核桃、刺梨、牧草、李子等种植业在一步一步地壮大,养鸡、养羊、养牛成了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如今的青林乡,猕猴桃结出了喜人的果实,旅游环线道路主道通了,通村路、通组路、串户路把老乡紧紧连在一起。牧草绿了,鸡、牛、羊合奏着喜人的乐曲。看着猕猴桃一棵棵长大,看着牛和羊一批批长大,看到老乡喜悦的笑脸,一股暖流在安文忠心底涌动。他摸出手机,打开记事本,快速写下几个字:为脱贫攻坚战,我还要冲锋……

End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图片:千库网
编辑:温朝阳、张连豪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