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哲学第二节:园艺游牧社会
采集渔猎社会的生产力的质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采集渔猎能力进一步发展。通过采集渔猎生产的食物一个区域能产出的限度。比如一个区域自然生长的植物被采集完了,或者说可猎捕动物们迁徙到其他区域了。人类社会也会迁徙到有食物的区域。
采集和渔猎能获得的食物是不稳定的。在长期的采集渔猎的生产活动中,惯于采集植物的氏族部落加深了对可作为食物的植物的生长发育认识。惯于捕猎动物的氏族部落加深了对于可捕猎的动物的生殖和迁徙活动的认识。
获得了可采集植物生长知识惯于采集植物的部落开始尝试种植植物来获得更稳定的食物供给。这种新的不同于采集的生产我们命名为园艺。获得了可捕猎的动物生殖和迁徙活动知识而惯于猎捕的部落开始尝试驯养放牧可猎捕动物。这种新的不同于渔猎的生产活动我们命名为游牧。
人类社会园艺和游牧的生产能力的形成相对于采集和渔猎能获得更稳定的食物供给。这样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质变,开始进入到下一个社会阶段,我们命名为园艺游牧社会。园艺游牧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首先在园艺社会人类开始通过种植植物来收获食物,产出比起采集更加稳定。初期的园艺生产中,人类社会处于游耕状态。这个时期可被种植的作为食物的植物也被命名为作物。
园艺种植需要可以生长作物的土地,所以需要清理土地。人类在清理种植土地时,最初用手或者简单的石器工具清理效果比较慢。这个时期人类社会已经有使用火的知识。人类进一步使用火在森林或者草地上用火清理其他的植物,烧出一块可供种植的土地。
人类清理出土地后,再用石器等早期的工具进行种植和收获工作。清理出来的土地被连续过度种植变得贫瘠不易生长作物,园艺种植的产出会下降。人类社会会放弃这产出下降的土地种植,再去寻找另外的生长作物的土地再用火烧清理出可以种植作物的土地。这种游耕的生产也被命名为刀耕火种时期。
其次是游牧社会,惯于捕猎的人类氏族部落掌握了可捕猎的动物的生长繁殖和迁徙活动的知识,这些氏族部落开始驯养繁殖这些动物以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驯养出了了可被放牧的动物,这些可被放牧的动物也称为牲畜。
人类游牧社会过度的放牧会使放牧的草原贫瘠,并且随着季节变化植物生长也有周期。所以游牧社会需要定期迁徙到事宜放牧的区域,生产也处于游动状态。
园艺社会的园艺生产需要垦殖大片的土地,播种收获也都需要大量体力。游牧社会的游牧工作也需要对游牧的各种大牲畜进行管理,也需要身强体壮。人类社会中的男性体力有在遗传上的优势。这使得男性在园艺和游牧的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采集渔猎社会时期母系氏族对生产资料偏重女性的分配方式不能再使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了。人类社会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男性时。女性在产出分配上就居于了次要地位。男性在产出分配中就取代女性占据了主导地位。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变革成为父系氏族社会。这即为生产关系的质变。
因为父系社会是男性通过产出能力逐渐取代了母系社会的,产出能力就成了形成产出分配权的因素。女性失去了产出分配的主导权力,会选择产出能力强在产出分配中站优势地位的男性生育后代,逐渐形成固定的配偶关系,这也是家庭形成的雏形。
园艺和游牧社会,人类开始制造更复杂的工具,早期手工业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园艺和游牧生产产出的增加,逐渐出现了储存食物用的陶器,皮囊。人类社会的制陶工艺和皮革工艺开始出现。
石质工具在作用收获中的劣势,人类开始寻找更好的材料制造工具。天然金属铜制造的工具开始出现,形式了铜石并用的时期。园艺社会由于作物的生产周期长生长区域也比较固定。园艺生产的部落也逐渐开始了早期的定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村落,建造早期的房屋来遮风挡雨。这个时期由于人类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变化也被成为新石器时期。
园艺游牧社会相对于采集渔猎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变,产出更加丰富,同时生产关系也从母系氏族部落逐渐质变为父系氏族部落。园艺社会也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有了早期的房屋,手工制作的工具也更加复杂,人类社会的知识也比采集渔猎时期丰富。而在园艺社会中,随着对园艺种植中的知识进一步的认识。人类的生产力将会再一次质变,进入下一个社会阶段。